楊桂芬
2011年濟源市3066例婦女乳腺疾病普查結果分析
楊桂芬
目的了解濟源市婦女乳腺病患病情況。方法 2011年4~6月對濟源市3066例婦女乳腺疾病的普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初篩方法為臨床觸診,進一步檢查采用紅外線乳腺檢查儀進行初篩,對于篩查出的異常情況及不確定疾病,再用乳腺鉬靶,乳腺彩超和病理檢查,結果 共篩查出各種乳腺疾病925例,患病率為30.17%,各種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的患病率最高;35~50歲乳腺癌的發病高峰期。結論積極開展婦女乳腺病普查,提倡婦女乳腺自我檢查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早期得到診斷,早期治療,最大限度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乳腺疾病;乳腺癌;普查結果
乳腺疾病是婦女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乳腺癌在我國人群中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且發病率以35~50歲最高。有資料顯示:天津市與上海市乳腺癌發病率1981-1982與1988-1992年相比分別提高了35.2%和38.7%,表明中國女性乳腺癌發病問題日趨嚴重,積極的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其發生和發展已是當務之急。為進一步了解濟源市婦女乳腺疾病發病率,我們在2011年4~6月份對3066例婦女進行普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濟源市濟水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市區學校、廠礦總計3066例婦女進行乳腺疾病普查,年齡25~60歲。
1.2 普查方法 先對普查對象進行乳腺觸診,觀察乳房的外形、顏色有無異常,對乳房腺體及腋窩進行仔細觸診,發現有結節或腫塊再進行乳腺鉬靶或彩超檢查,必要時取活檢確診。
2.1 乳腺病的發病情況(見表1)

表1 乳腺病發病情況
4例乳腺癌均經手術病理確診。
2.2 乳腺疾病的發病年齡(見表2)

表2 乳腺疾病的發病年齡
2.3 乳腺癌發病年齡(見表3)

表3 乳腺癌患者發病年齡
3.1 普查結果 全市3066例普查結果:患乳腺疾病總計925例,其中28.05%為乳腺小葉增生,在乳腺疾病中發病最高。本病常發生于生育期的女性,其表現主要為乳腺內有邊界不清或不規則的包塊,質軟而活動,包塊可為單個或多個小結節,可雙側均有或單側有包塊,常伴有乳房脹痛,是一種非炎癥性非腫瘤性疾病,是體內內分泌激素受環境影響比例失調所致,長期的激素比例失調有可能導致乳腺癌,因此要做好乳腺增生的預防工作,盡量給她們提供健康環境,使她們心情愉快,盡可能減少乳腺增生發病率,從而降低乳腺癌的發生。
4例乳腺癌患者均有乳腺增生病史,平時因為這種癥狀對工作生活和學習沒有太大影響,不是疼痛難忍就不去醫院檢查,因此至到乳房由增生形成腫塊才去醫院,有的形成腫塊,因缺乏自我檢查知識技巧,也沒發現,從而延誤診斷和治療,乳腺癌高發年齡以35~50歲年齡最多,要加大此年齡段婦女乳腺疾病的普查力度,并加強乳腺疾病的宣傳力度。
3.2 普查方法 乳腺一般檢查包括視診和觸診,對觸診醫師要求較高,必須經驗豐富。紅外線檢查對乳腺增生癥的血管增粗,乳房灰度增強,看得比較直觀,對乳腺增生癥檢查較為適宜,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鉬靶是診斷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不足之處是對致密腺體顯影較差,其輻射對人體有一定的損害不宜過多反復使用。彩超對致密乳腺的腺體顯示清楚,并有血流顯示,對腋窩淋巴結顯示清楚。因此在普查過程中,對35歲以上婦女紅外線檢查增生嚴重的均應行鉬靶或彩超進一步檢查,以免漏診。
3.3 普查體會 在普查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到乳腺普查是早期發現乳腺疾病的措施之一,乳腺疾病多發生在生育期婦女,她們負擔較重,要加大對此類人群的宣教,要讓其學會工作和生活的自成調節,學會乳房疾病的自我檢查,得到及早診斷治療。
[1] 陳秀英,楊偉明,王超宇,等.2009年紅花崗區5004例婦女乳腺疾病普查結果.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0,25(36):51-54.
[2] 李樹玲.乳腺腫瘤防治研究進展概況.乳腺腫瘤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6:253.
459000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
·臨床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