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鋼,姜楠,李篷
(安徽理工大學 測繪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顧北礦是年設計生產能力800萬噸,為巨厚新生界松散層下開采中厚~特厚煤層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設計井型 3.0萬噸/年,礦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分組大巷及主要石門開拓方式,第一生產水平標高-648 m,輔助回風水平 -550 m。1312(1)工作面原設計防水煤柱線標高-468.0 m,防水煤柱 44.2 m。設計工作面長 978.6 m,寬200 m,煤厚 2.73 m ~5.57 m,平均 3.3 m,傾角3°~8°,平均 5°,開采儲量 88.1萬噸,煤層頂板最高點(-455.2 m)位于切眼上口處,該處對應的基巖面標高-426.8 m,最小防水煤柱 28.4 m。該面上覆新生界地層總厚 417.90 m~448.95 m。其中下部含水層厚 0 m~9.9 m,q=0.00495L/(s.m),下部隔水層(含“紅層”)厚26.40 m~37.25 m分布穩定,對照“三下”開采規程劃分的水體采動等級為Ⅲ類。按照設計采厚 3.3 m,根據實測資料類比及“三下”開采規程公式計算,該面采厚垮落帶最大高度為 17.46 m,小于留設的 28.4 m最小安全煤巖柱。1312(1)首采面采用全跨落法綜合機械采煤,一次采全高,計劃工作面推進速度為 6.0 m/天,地表平坦,地物多為農田,道路,溝渠,有3個村莊要受到開采的影響。
觀測站的設計包括觀測線的位置及長度的設計、測點和控制點的密度、編號、布設方式等。顧北煤礦1312(1)工作面地表移動觀測站由一條全走向觀測線,一條全傾斜觀測線組成。
設計顧北煤礦1312(1)工作面地表移動觀測站時,取用綜合開采沉陷參數為:
走向移動角δ=69°,下山移動角β=65°,上山移動角γ=68°,松散層移動角 φ=49°;最大下沉角 θ=86°。
最大下沉角θ是一個重要的移動參數,它的取值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走向主斷面位置的準確程度。根據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礦井深部開采安全保障技術及裝備開發”的課題三“三下”深部煤層高效高回收率開采技術子課題“淮南礦區‘三下’深部煤層巖層與地表移動規律研究”的研究結果,地表綜合最大下沉角與傾角之間的關系為θ=89.12-0.6314ln(α)。將1312(1)工作面煤層平均傾角α=5°代入上式,計算的地表綜合最大下沉角θ=88°。
(1)走向觀測線位置設計
由于1312(1)工作面煤層是近水平煤層,煤層傾角α=5°,按下式計算(參見圖1)。

式中:θ為最大下沉角;H0為回采工作面平均開采深度。由顧北煤礦提供的資料和井巷圖分析計算得:θ取88°;H0取 487 m。
將上述數值代入式(1)得:

即走向觀測線距工作面中心線的距離D0=17 m。因此,將走向觀測線布設在采區地表中部。
(2)走向觀測線長度的確定

1312(1)工作面走向觀測線長度按下式計算:式中:H0為回采工作面平均開采深度,h為松散層厚度,φ為松散層移動角,δ為走向移動角,△δ為走向移動角的修正值。

圖1 觀測站設計計算略圖
由顧北煤礦提供的資料和井巷圖分析計算得:
H0取487 m;h 取 440 m;φ 取 49°;δ取 69°;因煤層傾角α=5°,△δ取20°;l為工作面長度,l取 978 m。
將上述數值代入式(2)得:

考慮到開采沉陷參數的準確性,取走向線全長S走向=197 8 m,其中切眼外側 500 m,停采線向外方向500 m。
由于回采工作面走向長度 l=978 m>1.4H0=682 m,因此移動盆地在走向上可達到超充分采動。對于監測點,顧及到設站目的和規程規范要求,點間距主體取 30 m;根據設計距離,走向觀測線共布設66個監測點(在實際放樣時,還需要根據實際地形條件進行調整),再加6個控制點,總計72個點。測點編號自西向東進行(沿工作面推進方向),控制點編號由兩個字符和兩位阿拉伯數字組成,順序為CL01、CL02、…CL06;監測點編號由兩個字符和兩個阿拉伯數字組成。例如,西端第一個監測點,其編號為ML01,其余的類推。其中“C”為控制點標識碼;“L”走向觀測線,“M”為監測點標識碼,其后的數字為測點的順序編號。
傾向觀測線的設計包括位置設計和長度設計。因1312(1)工作面走向采用L=978 m>1.4H0=714 m,考慮沿傾向布設1條觀測線。
(1)傾向觀測線位置設計
①到切眼的距離D1應滿足

式中:δ為走向移動角;△δ為走向移動角的修正值;H0為回采工作面平均開采深度;h為松散層厚度;φ為松散層移動角。
由顧北煤礦提供的資料和井巷圖分析計算得:
δ取69°;△δ取20°;H0取 487 m;h 取 440 m;φ取 49°。
將上述數據代入(3)式計算得傾斜觀測線到切眼的距離D1≥423 m。
②到停采線的距離D3應滿足:

將有關數據帶入式(4)計算得距離D3≥341 m。
由于工作面長度為978 m,傾向觀測線位置可以滿足上述要求。根據工程目標(盡快掌握開采過程中地表移動變形基本規律)和地形情況,將傾斜觀測線布設在主體離切眼約 472 m,離停采線約 506 m。
(2)傾斜觀測線長度設計
按下式計算:

式中:H1、H2分別為采區下邊界和上邊界開采深度,h為松散層厚度,β為下山移動角;α為煤層傾角;△β為下山移動角的修正值;L為工作面斜長;γ為上山移動角;△γ為上山移動角修正值;φ為松散層厚移動角。
由顧北煤礦提供的資料和井巷圖分析計算得:H1取498 m;H2取 477 m;h取440 m;β取 65°;α取5°;△β 取12.5°;L 取 200 m;γ 取68°;△γ 取20°;φ 取49°。
將上述數值代入式(5)計算得:

顧及到計算參數的精度及地形情況,取傾向觀測線長度為S傾斜=120 0 m
在傾向觀測線兩端各設3個控制點,共6個控制點。由于工作面寬度L=82 m<1.4H0=682 m,因此移動盆地在傾向上未達到充分采動。由于傾向觀測線北端為姬古湖和港河,無法布設足夠長的觀測線,為了準確地確定移動盆地邊界,北端監測點取點間距 10 m,南端 500 m范圍內監測點取點間距 25 m,共布設監測點55個,南端外加6個控制點,共計61個點。
測點編號自北向南(下山至上山方向)順序進行。編號由兩個字符和兩位阿拉伯數字組成,取“C”為控制點標識碼,“M”為監測點標識碼,“S”為傾向觀測線,其后的數字為測點的順序編號,則控制點編號分別為 CS01、CS02、…、CS06;監測點的編號為 MS01,其余的類推。
根據以上設計方案,顧北礦1312(1)工作面的地表移動觀測站的設置情況,統計于表1中。

觀測站情況統計表 表1
綜上所述的地表移動觀測站的設計,為傳統測量方法進行觀測的移動觀測站設計,即在形變區域建立地面控制網,并進行定期的監測,通過對數據處理及分析獲取地面形變信息,從而來預計地表的移動變形參數,為下一步的安全施工和村莊搬遷提供參考。
[1] 何國清,楊倫,凌賡娣等.礦山開采沉陷學[M].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1.
[2]周萬茂.地表移動觀測站布設及數據處理方法簡析[J].煤炭開采,2000(1).
[3] 張國良,朱家鈺,顧和和.礦山測量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部.煤礦測量規程[S].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9.
[5] 董合祥,朱子清.地表移動觀測站的設計研究[J].煤礦現代化,2010(1).
[6]鄧智毅,郭俊廷,閻躍觀.厚松散層條件下邊界角和移動角求取方法[J].礦山測量,2011(2).
[7]孫文華.三下采煤新技術應用與煤柱留設及壓煤開采規程實用手冊[M].中國煤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