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是當今世界相當普遍的流行性感受,從全球經濟到地緣政治沖突,再到很多國家的社會內部,人們的預期中都不斷有變數在跳動。國家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競爭,是實力和國家自信的聯合比拼。一個自信的國家,才能夠平靜時不自尋煩惱,遇到挑戰時不致慌張。
中國的國家實力成長很快,自信的鞏固必須跟上。只有這樣,中國的發展才是根深葉茂的大樹,而不是立在水泥地上的木頭桿子,一推就倒。
國家自信除了經濟自信、軍事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等,政治自信至關重要。政治自信的來源非常復雜,但總的來說,它是國民個人信心以及對社會環境確定性信任程度的總和。
中國加強國家自信,就是要源源不斷為國民增強個人信心提供資源,以及加快公共環境透明,讓政治進程的預期盡量少受個別事件的影響,也少受一兩個“關鍵性人物”個人變故的擾亂。我國的制度建設一直相對不足,精英對公共事務的主導程度一直比較高,對確定性也遠實現不了依靠制度的“自動化提供”。這將長期是重要、敏感的事務。
發展和變化劇烈的社會,個人命運的戲劇化概率同樣就高。重要的是制定遭遇這種戲劇性的清晰原則,提高全社會對這些原則的共識和信任,最大限度降低其他解釋和猜疑的入侵力量。
敏感信息的反復出現,根本原因是公開原則的共識度和受信任度不夠高,影響了官方信息傳播機構的公信力。有時官方出于策略考慮,對事件做過渡性的臨時解釋,這在互聯網時代也是大忌。
中國是后發的落后大國,一抬頭就滿眼“榜樣”,而自己的國情又對接不上那些“佳境”,這是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最大苦衷之一。你知道有些事挺好,但你就是做不到,個人的這種境遇常有,國家也是一樣。
中國這些年在一步步朝著信息公開、依法治國前進。但也總會碰到一些時候,信息公開的必要性為一些臨時的更大考量讓路。這或許是國家前進路上不可避免的交叉,但這種交叉的逐漸減少,應當是中國變革的大方向。
以往中國遭遇負面新聞的處理過程顯示,社會對負面信息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對信息不充分性的容忍則越來越弱。中國官方的危機公關面臨全新的社會心理和輿論環境。
人民需要信心,同時也能承受一定的信心短缺。這個承受區間是給政府做調整,為人民提供新的信心資源做回旋用的,它是備用艙,而非可以放任民間信心缺失的日常邊界。
中國當前受到的外部挑戰,“攻心”的比“攻身”的更多也更具破壞力。因此“強心”,建立國家政治自信,或許是未來很長時期中國社會的頭等大事?!?/p>
環球時報201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