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姝,劉殿和
(1.東北財經大學 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5;2.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 100142)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步入成熟發展時期,盡管其在國民經濟中依然會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但受發展前景、輻射能力與發展動力等因素的制約,已經難以引領我國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更多依靠技術支撐的產業就成為必然選擇,而政府也適時推出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然而,從目前國內外發展環境來看,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謹慎對待,那就是究竟通過何種途徑得到技術源 (或創新源)。
從全球各國工業化進程的普遍經驗來看,技術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依靠本國企業或研發機構自主創新;二是利用技術擴散獲取其他國家的技術,并對其進行模仿。但學術界對于應將哪種技術源作為推動企業發展和工業創新的主要途徑這一問題的意見并不統一。Coe和Helpman[1]、Eaton和Kortum[2]、Keller[3]等學者的研究指出,一國技術變化往往不是來自本國研發,而是國外技術轉移、擴散的結果。金碚[4]認為,中國要形成持續的競爭力和保持持續增長的空間,就必須在技術創新上有新的作為,把產業發展基點放在自主知識產權以至核心技術之上。江小涓[5]認為,當前全球自主創新開發出現了“投資昂貴、折舊速度加快”、“系統復雜性增加”、“信息技術降低成本”和“消費結構趨同”等特點,因此,中國應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并對其進行有效消化,從而實現提高本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最終目的。林毅夫和張鵬飛[6]提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充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通過引進技術推動本國的產業技術升級,這是一種現實可行、成本低、效益好的戰略選擇。就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來源的情況來看,雖然引進國外技術仍然是當前中國企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但國內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消化吸收能力正在不斷提升。2000年以來,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經費支出額有較大幅度增加,其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總體規模較大,且比較穩定;而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和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盡管總體規模不太大,但增長速度較快。那么,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到底哪個對目前企業經營影響更顯著呢?政府究竟應該是通過相關支持配套政策鼓勵企業進行自主開發,還是利用外交、貿易等手段幫助企業獲取國外技術?這都是需要實證分析后回答的問題。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將采用不同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在對工業企業獲得技術來源進行區分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不同技術來源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持久源泉在于知識生產和人力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和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對于發達國家及其企業來說,毫無疑問,只能依靠自主創新才能推動技術進步,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及其企業來說,除了自主創新之外,吸收和利用來自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是同樣有效的途徑,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后發優勢最為直接的體現。林毅夫[6-7]等學者十分強調引進技術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并通過模型分析得出:(1)發展中國家最適宜的技術一定不是發達國家最先進的技術。(2)在一定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快于發達國家。(3)在一定條件下,某些發展中國家最終可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如果能夠選擇引進適宜的技術,對其進行模仿、消化和吸收,發展中國家同樣能夠實現技術進步,并且從長期來看,能夠使落后經濟體最終收斂成為發達經濟體。包群[8]將技術模仿引入到Jones[9]的模型,比較考察了自主創新與技術模仿兩類基本創新模式對長期經濟增長的作用,發現技術模仿不僅有利于提高平衡增長路徑時本國的穩態增長率,而且引致更多的人力資本被配置到研發部門。然而,由于他們對適宜技術的定義也過于簡單,且分析中并未引入技術壁壘、技術溢價等非常關鍵的問題,因此,所得到的研究結論僅僅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成立。
由于理論上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不確定性,更多的研究是從實證角度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Hu等[10]運用中國1995—1999年大中型制造企業的面板數據樣本,研究了自主研發、國外技術引進和國內技術引進對生產率的影響,發現自主研發和國外技術引進有利于生產率提高;而且自主研發與國內外技術引進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了生產率提高。而這與早期國外的實證研究(Coe 和 Helpman[1],Eaton 和 Kortum[2])所得到的結論也是相吻合的。朱平芳和李磊[11]使用 1998—2003年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的一個隨機樣本面板數據,研究了技術貿易和FDI兩種技術引進方式的直接效應,發現有形技術購買對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具有顯著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依賴于企業的科技人力資源。吳延兵[12-13]運用中國制造產業數據及1993—2002年大中型工業企業行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自主研發與生產率之間存在著顯著正相關關系。吳延兵[14]運用1996—2003年中國地區工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自主研發和國外技術引進對生產率有顯著促進作用,但國內技術引進對生產率并沒有顯著影響,并且由于自主研發水平偏低,阻礙了對引進技術的學習和消化,進而影響了生產率增長。除此以外,他還發現自主研發只對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生產率有顯著正效應,而國外技術引進只對西部地區的生產率有顯著正效應。總的來說,目前的實證研究大多集中在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對生產率的影響,缺乏企業經營業績層面的分析。現實中,生產率固然是衡量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但作為產業的基本單位,企業經營業績的變化能夠更加直觀地表現出技術創新所發揮的作用。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嘗試分析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對不同行業大中型企業經營業績所產生的影響。
本文的樣本區間為1999—2009年,包含了第二產業三大門類中的37個大類行業大中型企業的主要指標、主要經營指標和相關的科技指標,共計409個樣本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2003年統計局頒布了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對經濟門類進行了調整,為了保持統計口徑的一致,我們對2003年之前的數據按照新的行業分類進行了相應調整。此外,還刪除了樣本數缺失較為嚴重的“其他采礦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兩個行業。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于中經網、國研網以及歷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本文選擇利潤總額、流動資產合計、銷售收入、總產值、總資產貢獻率和流動資產周轉次數作為因變量,從多個維度衡量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對企業經營所產生的影響。其中,流動資產合計與流動資產周轉率用于衡量科技活動對于企業流動資產的影響情況,有效的科技活動能在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融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有利于加快流動資產的積累與周轉速度;利潤總額用于衡量科技活動對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銷售收入、總產值用于衡量科技活動對于企業規模的影響情況,有效的科技活動能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對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產生積極影響;總資產貢獻率用于衡量科技活動對于企業整個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影響,有效衡量科技活動對于企業全部資產的帶動能力。
本文選擇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四項指標衡量技術來源,其中,引進國外技術和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用于衡量技術引進,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用于衡量自主創新。為了更為合理地衡量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對企業經營業績所產生的影響,本文對其進行了交互項處理。
除了目標自變量與因變量之外,本文還選擇了大中型企業的單位數、R&D人員數量、R&D經費支出和是否整個門類都屬于傳統行業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大中型企業的單位數用于控制不同行業之間的規模大小,R&D人員數量和R&D經費支出用于控制整個科研創新活動對于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此外,按照《高科技統計年鑒》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如果某一門類中包含上述新興產業或高科技產業,則該門類所屬變量的值為0,否則變量的值為1,主要變量的數據描述見表1所示。

表1 主要變量的數據描述

其中,yi表示因變量,包括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等大中型企業經營指標;xi表示自變量,分別為購買國外技術經費支出、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和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xc表示控制變量,分別表示大中型企業單位數、R&D人員數量、R&D內部經費支出、是否為傳統產
根據所研究的問題,本文選擇以下兩組計量模型:業。采用上述處理方式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技術來源劃分較為細致的情況下,能夠準確地衡量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對企業經營所產生的影響;二是避免由于交互項所產生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EVIEWS6.0軟件對相關實證研究進行處理。在進行估計之間,需要對模型設定類型進行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顯示,使用隨機效應模型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更為有效。此外,為了避免出現異方差的情況,本文選擇廣義最小二乘法 (GLS)進行估計。
從表2可以看出,在衡量究竟是技術引進還是自主創新更為有效的實證分析中,與技術引進相比,自主創新除了在盈利能力方面以外,在企業規模、流動資產和整體管理運營水平三個方面都發揮了更加明顯的作用。其中,在企業規模方面,無論技術引進還是自主創新,對總產值這一指標的影響都不明顯,這表明,總體來看,近年來的科技活動并不是企業總產值增加的原因;在銷售收入方面,自主創新所發揮的作用明顯要好于技術引進,這表明在當前企業主要的技術來源當中,自主創新是銷售收入提升的原因之一,而技術引進則沒有實現這一目標,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管理水平、技術掌握熟練程度等方面的問題,未經消化的技術引進難以真正實現企業產品競爭力,從而影響了產品銷售情況。在流動資產方面,流動資產合計和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分別代表了企業流動資產的規模與效率,實證結果顯示,在企業流動資產的規模與效率方面,自主創新都比技術引進發揮了更為積極的作用,能夠更為有效地提升企業運行的質量。這表明,唯有經過消化或改造的技術,才能適合企業運營情況,實現提升企業運行質量的目的,簡單依靠技術引進則難以達到上述目標。在整體管理運營水平方面,自主創新仍然比技術引進發揮的作用要積極,這表明從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水平的角度看,自主創新是要優于技術引進的。唯一一個兩方面影響都不明顯的指標是企業總產值,這表明宏觀意義上的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都不是企業規模提升的原因。

表2 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實證結果
此外,本文所選擇的控制變量同樣具有相當強的解釋力。其中,R&D人員數量對企業運營并未產生積極影響,這表明目前企業科技人員配置情況不甚合理,應進一步進行優化。R&D內部經費支出則對企業運營發揮了積極作用,對因變量各項指標都產生了積極影響,這表明當前企業的科技經費投入是較為有效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是否為傳統行業這一指標。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如果行業中不包含新興產業的話,對企業運行的影響是較為積極的。這表明,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仍然是主要依靠傳統產業,相關領域企業的發展情況也相對較為理想,而以高科技為主的新興行業仍然處于積累期。
在第二組計量分析 (見表3所示)中,本文對于企業技術創新來源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區分,主要包括購買國外技術、購買國內技術、技術改造和消化吸收,從實證結果來看,更為細致地顯示了不同技術來源對于企業經營指標所產生的影響。此外,從控制變量的表現來看,與第一組幾乎沒有差別,這也從側面說明本文所選擇的計量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表3 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實證結果
(1)購買國外技術。與其他經費支出相比,大中型企業用于購買國外技術方面的支出額度是較高的。但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雖然該項指標與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流動資產合計、銷售收入、總產值、流動資產周轉次數之間的統計關系均較為顯著,但符號為負,這表明該項經費支出不但未對企業經營業績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反而使企業經營指標發生了惡化。這與一些研究如Hu等[10]、林毅夫和張鵬飛[6]等得出的技術引進會提高整個行業生產效率的結論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企業是組成行業的基本單位,行業生產率提高的前提必然是企業生產效率提高,而購買國外技術并未使企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
(2)購買國內技術。當前,我國技術創新的速度加快,大中型企業在購買國內技術方面的經費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從實證結果來看,企業在購買國內技術上的支出也比購買國外技術的支出發揮了更為明顯的作用,有效提升了流動資產合計、銷售收入和總產值三項指標,這表明企業從國內購買的技術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資產運行質量、產品競爭力以及企業規模。但是在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和流動資產周轉次數三項變量更加能夠代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指標方面,國內購買的支出所產生的影響卻并不十分明顯。這表明,從國內渠道購買技術,對企業發展來說,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仍然十分有限。但是,這一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自主創新在推進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3)技術改造。就目前我國工業科技創新整體發展水平來說,與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創新尚存在較大差距,理應更多地集中在對已有技術的改造升級上。但實證結果表明,企業在技術改造上的投入并非十分理想。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對企業規模、流動資產和利潤三方面指標的影響都不顯著,但值得慶幸的是,對總資產貢獻率這一關鍵指標的影響,無論從統計意義,還是經濟意義來說,都是較為明顯的。這也表明,技術改造這一投入對于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運營水平的提升影響較大。因此,即便是技術改造投入并未對企業利潤、規模等主要業績指標產生影響,也不能代表它對企業生產效率改善沒有發揮積極作用。事實上,從當前企業在技術創新獲取上的經費投入比例來講,技術改造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2009年達到3 671.4億元,遠高于引進國外技術的349.6億元、引進技術消化的163.8億元和購買國內技術的174.7億元,但實證結果表明,企業在該項經費投入上的使用效率仍有提高的空間。
(4)技術消化吸收。與技術改造相比,企業在技術消化吸收方面的經費投入的表現則要更為積極,尤其是對企業規模的提升尤為明顯。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到,技術消化吸收的經費支出對總產值、銷售總額關于企業規模的影響較為明顯,對流動資產合計的影響也較為積極。雖然對企業規模方面能夠產生積極影響,但該項投入卻對企業效率和利潤兩方面的指標作用不大。實證結果顯示,技術消化吸收的經費投入對于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和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在統計意義和經濟意義上的影響都不明顯。與技術改造相比,大中型企業在技術消化吸收方面的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這顯示了企業對于技術消化吸收的重視程度偏低。而從另外一些指標中,也能反映出這一問題,2009年全國40 792家大中型企業中,擁有獨立科研技術中心的企業數量僅為11 741家,進行R&D活動的僅為12 434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對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本文采用1999—2009年全國37個產業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對不同技術獲取途徑對企業經營業績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1)與技術引進相比,技術創新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更為明顯,這極有可能是因為未經過企業改造或消化吸收的技術難以短時間內滿足中國市場的實際需要。(2)購買國外技術不僅并未實現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反而對多項經營業績指標產生了負面影響,這與江小涓[5]、林毅夫和張鵬飛[6]、吳延兵[13]等學者所得到的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3)購買國內技術對部分企業經營指標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表明,隨著我國技術創新速度的加快,雖然技術研發的基礎較為薄弱,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行技術研發,而這些技術對于國內企業經營業績提升所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4)技術改造對提升企業經營效率與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明顯,但在提升企業規模、利潤水平和流動資產等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顯著。(5)與技術改造恰恰相反,技術消化吸收對提升企業經營效率方面的影響不明顯,但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利潤和規模方面的指標,從這一個角度出發,兩者之間能夠形成互補。
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推動新興乃至所有產業發展的技術獲取途徑問題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而更加開放的全球環境和我國日漸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技術創新來源。如何解決好技術來源這一問題,是能否進一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進而實現產業轉型的關鍵所在。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認為,我國工業企業目前在獲取技術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在技術獲取途徑搭配方式以及經費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簡單依靠技術引進難以實現工業發展,必須要通過自主創新對所引進的技術進行改造才能夠更加有效地為企業所用。當前,技術已經被作為商品在全球市場進行傳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引進歐美國家的技術成果作為獲取技術最主要的來源,但是企業對技術適用性問題的關注程度明顯不足。事實上,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生產要素,如果想要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必須要滿足特定條件或約束,有些甚至是相當嚴格的約束。如果不考慮具體情況,僅僅依靠簡單的技術引進是難以達到目的的。解決途徑之一就是通過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技術改造和技術吸收兩方面能力,對引進的技術進行適應化處理,使其能夠真正為企業所掌握。
其次,更加合理地對企業獲取技術來源進行搭配,使其能夠同時提升企業的規模與效率。實踐已經證明,由于存在眾多的約束和限制,先進技術,尤其是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的獲得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而許多輔助技術,則可以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獲得,這才是最具效率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要加強對市場動態需求和發展趨勢的掌握,結合自身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技術引進渠道,尋找最佳組合。
最后,提高獲取技術經費的使用效率,尤其是要避免技術的重復引進以及重復開發,在保持企業之間競爭的同時,完善技術交易市場,拓寬國內企業之間進行技術交流的渠道。目前,我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同質化與過度競爭現象同樣需要關注,這一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企業長期的發展,不利于產業發展與市場培育。為避免上述情況,政府應在企業技術引進或自主創新過程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完善市場交易規則,協調行業內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技術引進行為。
[1]Coe,D.,Helpman,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
[2]Eaton,J.,Kortum,S.Engines of Growth:Domestic and Foreign Sources of Innovation[R].NBER Working Paper No.5207,1995.
[3]Keller,W.Trad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echnology[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7(1).
[4]金碚.中國工業的技術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04,(5).
[5]江小涓.理解科技全球化——資源重組,優勢集成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J].管理世界,2004,(6).
[6]林毅夫,張鵬飛.適宜技術、技術選擇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6,(4).
[7]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2,(1).
[8]包群.自主創新與技術模仿:一個無規模效應的內生增長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0).
[9]Jones,C.Time Series Tests of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
[10]Hu,A.G.Z.,Jefferson,G.H.,Qian,J.H.R&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4).
[11]朱平芳,李磊.兩種技術引進方式的直接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6,(3).
[12]吳延兵.R&D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11).
[13]吳延兵.中國工業R&D產出彈性測算:1993—2002[J].經濟學(季刊),2008,(3).
[14]吳延兵.自主研發、技術引進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地區工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8,(8).
[15]趙億寧.“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論爭[N].瞭望新聞周刊,2003-07-07(27).
[16]賴明勇,包群.技術外溢與吸收能力研究進展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3,(8).
(責任編輯: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