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博峰,任建超,郭 軍
(1.華中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為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先后采取了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其中,良種補貼又稱良種推廣補貼,是中央財政為扶持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選用優良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降低農民用種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而提供的專項資金補貼。具體的做法是由中央財政的農作物良種補貼專項資金出資,各地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補貼方法和補貼品種,按確定的補貼依據和標準落實到種糧農戶。其政策目標是“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1]。
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的研究表明,良種對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在各項增產技術中位列第一[2]。良種化對于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已將農作物種業定為國家戰略性、核心性基礎產業,予以重點扶持[3]。
2002年,中國開始組織實施良種推廣補貼,中央財政投入1億元對大豆良種進行補貼。2003年,受國家糧食生產大幅減產、人均糧食占有量大幅下降的影響,小麥也被列入良種補貼范圍,中央投入資金為3億元。2004年,良種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到小麥、大豆、水稻和玉米四個品種,補貼金額達到28.5億元。2007年,新增棉花、油菜兩個補貼品種。2008年補貼金額突破百億元,2010年新增青稞的良種補貼。近年來,良種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補貼范圍逐漸擴展,成為重要的惠農、支農政策。
良種補貼的實施效果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王姣和肖海峰使用實證數學規劃 (PMP)模型,比較了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減免農業稅三種農業政策對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的影響,認為良種補貼對二者都有正向影響,但效果弱于其它補貼政策[4]。張學彪使用C-D生產函數分析了良種補貼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認為補貼對糧食產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5]。王秀東和王永春使用離散選擇模型分析了農戶生產模式對選用政府推廣良種的影響,認為地區差異、新品種可獲性、農戶風險意識和預期收益等會影響農戶選種行為[6]。陳東平和丁筱對良種補貼政策的制度設計進行了多方多階段博弈分析,發現補貼政策對農戶和政策執行者都缺乏有效的激勵,導致效率低下和社會福利損失[7]。張東平等使用離散選擇模型研究了農戶對良種補貼政策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教育程度、政策認知和供種公司服務會顯著影響農戶對補貼的滿意度[8]。
學者們對良種補貼的研究涉及了糧食產量、農戶收入、生產模式、制度設計和農戶滿意度等五個方面,而良種補貼作為一項旨在促進農民選用良種、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農業政策,會影響農戶的種植決策。目前定量研究良種補貼對農戶種植決策影響的文獻相對較少,筆者擬從這一角度入手,首先研究良種補貼對農戶選種行為的影響,然后分析良種補貼對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效果。
考慮到調查的代表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選取華北地區的山東、河南和河北三省進行調研。原因如下:
第一,三省是糧食主產區。山東、河南和河北三省位于北方小麥主產區,2010年三省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60%。山東、河南和河北地處北溫帶東部季風區,氣候溫和,雨熱同期,雨量集中,在發展農業方面有較優越的先天條件,小麥種植面積大。
第二,三省是國家良種補貼推廣地區。山東、河南和河北三省都于2003年左右開始進行小麥良種推廣補貼,補貼實施較早,在2008年基本實行全覆蓋。補貼金額逐年增加,并逐步推廣到其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補貼效果顯著。
樣本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挑選。首先在這三個省范圍內隨機抽取八個地級市,它們是山東省的濰坊市和聊城市,河南省的南陽市、駐馬店市和安陽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邯鄲市和涿州市。在各市中隨機抽取17個縣,在每個縣隨機選擇兩個鄉鎮,然后在鄉鎮范圍內隨機選擇5—6個村莊作為研究的樣本村,最后在每個村選取若干農戶作為樣本戶,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入戶調查,并與農民進行詳細的面對面訪談,主要調研農戶基本情況、農戶小麥生產情況、小麥良種的實施情況及農戶的種植決策選擇等。調研時間為2011年7—8月,共發放調查問卷233份,回收有效問卷208份 (山東71份,河南56份,河北81份),有效率接近90%。①部分村鎮未實行良種補貼,也有一部分農戶未種植糧食作物,這部分問卷在實證分析時做無效問卷處理。
208個農戶的家庭規模平均每戶3.41人,其中,每戶平均1.79人從事農業生產,占52.49%。生產決策者是男性的有161戶,占總比例的77.40%。生產決策者年齡偏大,平均為47.44歲,多集中在40—57歲,人數為128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1.54%。生產決策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未上學者占7.21%,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7.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4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9.7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0%。
調查農戶年度家庭總收入和農業收入都比補貼實行前有所增加,其中家庭總收入平均由2003年的15 960.35元增加到2011年的28 024.91元,農業收入從2003年的3 665.29元增加到2011年的5 131.94元。但是,農業收入比重有所減少,由2003年的22.96%降低到2011年的18.31%。家庭消費支出也有所增加,由2003年的6 770.76元增加到2011年的13 092.85元。消費支出占總收入的比例由2003年的42.42%增加到2011年的46.72%。
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略有下降,調查農戶的小麥種植總面積由2003年的804.96畝下降到2011年的797.06畝。2011年每戶小麥種植總成本平均為744.78元,其中購種費用平均為74.25元,小麥種植收益平均為2 600.92元,小麥種植的收益成本比為3.49。
(1)知情權。有98.07%的農戶聽說過良種補貼政策,但是在回答“關于良種補貼政策,在當地是否有宣傳”的問題時,回答“否”的農戶占28.85%,在回答“是否清楚糧食直補與良種補貼有什么不同”的問題時,回答“否”的農戶占33.33%。雖然絕大多數農戶聽說過良種補貼,但是由于基層宣傳力度不足,仍有1/3的農戶不清楚良種補貼的特點。
(2)獲得權。由于三省從2008年開始基本實行了小麥良種補貼的全覆蓋,因此有97.12%的農戶獲得了小麥良種補貼,平均補貼標準為12.63元/畝,平均每戶獲得補貼金額44.61元。
(3)農戶偏好。在回答“如果讓您選擇您更喜歡哪種形式的良種補貼”問題時,34.13%的農戶回答“良種”,58.65%的農戶回答“現金”,2.40%的農戶回答“到固定公司購買固定品種”,還有4.81%的農戶回答“其它”??梢钥闯觯霐狄陨系霓r戶傾向于現金形式的良種補貼,也有一部分農戶傾向于直接發放良種。
(1)購種行為。多數地區有多個推薦的小麥品種供農戶選擇,平均為4.12種。在2010—2011年度,購買一種或一種以上政府推廣的小麥種子的農戶占80.76%,未購買任何一種政府推廣的小麥種子的農戶占19.24%??梢钥闯?,大多數種糧農戶選用了政府推廣的小麥種子。
(2)種植面積。在208個農戶中,近年來減少了小麥種植面積的占26.92%,小麥種植面積不變的占57.21%,擴大了小麥種植面積的占15.87%。受非農就業機會存在和種植其它經濟作物的影響,近年來小麥種植面積有所下降。
良種補貼的政策目標是“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良種的使用可以視為一種農業技術進步,良種化對于優化種植業結構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良種補貼的發放主要分三種形式:一是現金直接補貼。農戶自愿購買政府推廣良種后,憑購種發票領取補貼,或者由基層政府核定良種播種面積后發放補貼款;二是差價供種。由省級農業和財政部門組織招標采購良種,中標單位實行統一供種,購種農民按折扣價付款;三是前兩種形式同時進行。
由于良種補貼是為扶持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選用優良品種而設立的專項補貼,降低了購種成本,因此會對農民選種行為有一定影響。
我們使用實地調研數據,運用二元離散選擇模型驗證良種補貼對農民選種行為的影響。被解釋變量為農戶在2010—2011年是否購買了政府推廣的小麥種子。其中,1表示在該種植年度至少購買了一種或一種以上政府推廣的小麥種子;0表示在該種植年度沒有購買任何一種政府推廣的小麥種子。
在參考已有文獻的基礎上,設定良種補貼標準與農戶購種費用之比、生產決策者性別、農業人口比例、小麥播種面積、是否擴大小麥種植面積、種植收益、政策認知、政策宣傳和地區差異等共9個解釋變量。
設定模型的基本方程為:

式 (1)中,p為農戶購買了良種的概率,1-p為沒有購買良種的概率,Ln()為農戶購買良種這一事件發生比率的自然對數值;xi(i=1,2,…,9)為以上所述各解釋變量;α0為常數項,βi(i=1,2,…,9)為待估系數。
使用Eviews6.1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本模型有效問卷187份,模型結果如表1所示。
LR統計量及其P值顯示,模型通過了99%的顯著性檢驗,總體極顯著。
良種補貼標準與農戶購種費用之比對于農戶的選種行為有極顯著的正向影響,在0.01的水平上達到極顯著,與預期相符。由于補貼降低了購種費用,因此農戶傾向于選擇有補貼的種子。在農戶購種費用不變的前提下,增加良種補貼標準將以99%的概率增加農戶購買政府推廣小麥種子的可能性。調查結果顯示,78%的農戶選用了政府推廣的良種,良種補貼效果顯著。
農業人口比例、播種面積、種植收益、政策認知和地區差異等因素對于農戶選種行為也有顯著影響。其中,種植收益與農戶選種行為負相關,可能是由于種糧大戶不滿足于推薦品種的質量,而傾向于選擇更優質的種子。其它因素均有顯著的正相關,符合預期假設。性別的顯著性不高,說明種植決策者的性別因素對于選種并沒有顯著影響。政策宣傳情況對于選種的影響也不顯著,說明當前的政策宣傳對農戶選種行為的影響不大,可能因為當前政策宣傳力度不夠。調研中發現有29%的農戶沒有得到過關于良種補貼政策的宣傳。在未來,需要加大宣傳力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使農民得到良種補貼的具體信息,以保證政策實施效果。

表1 各變量含義、賦值范圍及影響因素分析
在良種補貼的政策目標“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中,穩定種植面積,保障糧食安全是該政策的首要目標。在本部分中我們依然使用二元離散選擇模型考察良種補貼對農戶種植面積決策的影響。
農戶種植面積的變化分為三種情況: “擴大”、“不變”和“減小”,由于補貼的政策目標是“穩定”種植面積,因此將種植面積“擴大”和“不變”合并為一項,表示為1,將種植面積“減少”表示為0,以此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離散選擇模型:

模型 (2)中,yi為被解釋變量農戶種植面積的變化,Xi為一組解釋變量,B為解釋變量的待估計參數,μi為隨機干擾項,表示解釋變量中未包含的隨機因素。
我們設定良種補貼金額與種植總成本之比、農業人口比例、年齡、文化程度、農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小麥收入占農業總收入比重、家庭收入與支出之比、種植收益、政策認知和地區差異共10個解釋變量。利用Eviews6.1統計軟件做離散選擇分析,并計算出發生比率和邊際影響(如表2所示)。
LR統計量及其P值顯示,模型總體極顯著,通過了99%的顯著性檢驗。
結果顯示,良種補貼金額占農戶生產總投入的百分比對農戶擴大小麥種植面積有正向作用,但是影響不顯著。當前的良種補貼金額較低,與種植總成本之比平均僅為0.09,對農民的種植面積決策的影響不明顯。近年來農戶的小麥種植面積略有下降,調查農戶的小麥種植總面積從804.96畝下降到797.06畝,主要是由于小麥的種植收益過低,非農就業機會存在導致的種植結構調整。
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小麥收入占農業總收入比重和家庭收入與支出之比對穩定種植面積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增加將以97%的概率使農戶穩定種植面積,小麥收入占農業總收入比重增加將以87%的概率使農戶穩定種植面積,在消費總支出不變的情況下家庭總收入的增加將以54%的概率使農戶穩定種植面積。另外,在穩定小麥種植面積的選擇上,還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河南和河北地區的農戶更傾向于減少小麥種植面積。
除上述因素外的其它因素對于農戶是否穩定種植面積這一決策行為的影響均不顯著。

表2 各變量含義、賦值范圍及影響因素分析
(1)良種補貼促進了農民選用良種。良種補貼是針對種子的補貼,降低了購種成本,對農戶選用良種有顯著影響,優化了糧食種植結構。在良種對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良種化對于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良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對于促進農民選用良種效果顯著,補貼項目區的農作物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區平均畝產417千克,較2003年增加21千克,增幅5.3%;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區平均畝產360千克,比全國小麥平均畝產增加97千克,增幅36.9%;玉米良種補貼項目區平均畝產比非項目區高出50千克以上;大豆良種補貼項目區平均畝產184千克,比非項目區增產34.7千克,超過世界平均150千克的產量水平,達到美國、巴西等國年高產水平[10]。
(2)目前良種補貼對于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效果不顯著。農戶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決策行為主要取決于種植收益、風險和機會成本等因素[11],這一點在模型中有所體現。良種補貼政策主要作用于促進農民選用良種,而目前補貼的良種主要是高產品種,由于糧食是需求價格剛性的商品,產量提升未必能增加農民的種植收益[12],有可能會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研究表明,良種補貼對促進農戶種植收益的作用較弱[4],因此對穩定農戶糧食種植面積的效果不明顯,這在Probit離散選擇模型中得到了驗證。
(1)堅持執行良種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從模型結果中可以看出,良種補貼對于農戶選種行為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且邊際影響較大,提高補貼標準將以99%的概率促進農戶選用良種。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農業補貼金額還是比較低的,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綜合考慮通貨膨脹和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等因素,并參考當地農作物產量、勞動力和受災情況等糧食生產狀況,制定合適的良種補貼額度。使農民不支付或只支付少量的差價就可以購買到理想的良種,真正發揮補貼政策的惠農作用。
(2)進一步完善良種推廣標準,選用高品質良種。在良種補貼的政策目標中, “改善品質”位列第四。而實地調研發現,目前良種推介過程中,推廣的品種多為高產良種,高品質良種的推介較少,對提高糧食質量、改善糧食品質的作用不明顯。糧食作物品質的提高對保障糧食安全也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高質量的糧食產品對消費者的需求有一定促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補貼產生的市場價格扭曲[5],從而在保證糧食增產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由于補貼高品質良種可以增加農民種植收益,因此能夠促進糧食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建議相關部門進行良種推廣時,在選取高產良種的基礎上,增加對于高品質良種的推廣力度,確定適宜的補貼品種,以達到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政策目標。
(3)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對補貼的認知程度。從模型結果中可見,農戶的政策認知情況對種植決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良種補貼是國家為促進農民選用良種而設立的專項補貼,農戶對于政策認知程度的深化將有73%的概率促進農戶選用良種。農戶的政策認知程度受政府的政策宣傳影響,而模型結果顯示,政策宣傳對農戶種植決策的影響不顯著。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仍有接近1/3的農戶沒有聽到過良種補貼政策的宣傳,對補貼政策的品種、金額、流程等具體實施情況不了解。建議有關部門做好良種補貼的政策宣傳工作,良種良法相結合,在宣傳優良品種的同時,加強相關配套栽培技術的培訓。從而提高農民對補貼的認知程度,促進農戶選用良種,增加農民收入,更好的完成補貼的政策目標。
[1]農業部,財政部.2011年中央財政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Z].(農辦財[2011]24號).
[2]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重大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J].農業技術經濟,2002,(1):1-7.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Z].(國發[2011]8號).
[4]王姣,肖海峰.我國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減免農業稅政策效果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2):24-28.
[5]張學彪.我國良種補貼推廣政策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6]王秀東,王永春.基于良種補貼政策的農戶小麥新品種選擇行為分析——以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八縣調查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2008,(7):24-31.
[7]陳東平,丁筱.良種補貼政策動因與制約因素探討——基于水稻作物的實證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34(1):137-142.
[8]張東平,郭震,邊英濤.農戶對良種補貼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439個農戶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1,(3):104-111.
[9]周未,劉涵,王景旭,楊凡.農戶超級稻品種采納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湖北省農戶種植超級稻的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2-36.
[10]財政部農業司.良種補貼發揮了良好的政策效應[EB/OL].財政部網站,2006-03-30.http://nys.mof.gov.cn/zhengfuxinxi/czpjJingYanJiaoLiu_1_1_1_3/200807/t20080717_57858.html
[11]雷海章.現代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2]馬文杰,馮中朝.國外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及啟示[J]. 經濟縱橫,2007,(11):67-69.
(責任編輯: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