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霍斯歐 本報特約記者 馮國川 本報記者 徐 盼
只因為在微博上戲言要“摧毀美國”,兩名英國游客不僅被美國拒之門外,還被美國國土安全部門審訊和羈押。近日,這則新聞引發世界多國媒體關注,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突然翻臉,讓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有媒體評論稱,自9·11恐怖事件發生后,美國就盯上了社交網絡和論壇,敏感地監察“威脅信息”。
據《環球郵報》1月31日報道,26歲的利·范·布萊恩與24歲的同伴埃米莉利·邦廷原計劃于1月23日飛往美國洛杉磯旅行。出發前幾天,布萊恩在社交網絡推特(Twitter)上發布了一條微博:“這周是自由自在的一周,在把美國摧毀之前,我要和朋友們聊聊再做點準備。”此前,他還發了一條微博稱要在洛杉磯把瑪麗蓮·夢露“挖出來”。
沒想到,這幾條微博徹底毀掉了布萊恩和埃米莉利的完美假期。兩人在洛杉磯國際機場一出現就被持槍警衛逮捕,護照也被沒收。英國《每日郵報》稱,美國警方隨后搜查了他們的行李,檢查其是否攜帶挖墳用的工具。布萊恩一直解釋稱“摧毀”在英國俗語里就是“派對”的意思,“我就是想在美國玩一玩,根本沒別的意思”。埃米莉利也解釋說:“我們只想在美國度過美妙假期,這是布萊恩在推特上想表達的所有的意思,他不會傷害任何人。”
不過,這些解釋沒有讓美國警方信服。《紐約時報》報道稱,兩人像“恐怖分子”一樣被戴上手銬并與非法移民一起關押了12小時。埃米莉利告訴《每日郵報》說,那些美國官員說,他們想知道我們到底要在美國做些什么。“他們一直問,為什么我們要摧毀美國,他們還問我,當布萊恩挖瑪麗蓮·夢露的墳時,我是不是在旁邊放風,聽到這樣的話我都要笑死了”。布萊恩說:“這聽起來很荒唐,甚至很可笑,但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只感到恐懼。國土安全部對待我們就好像對待恐怖分子那樣。”經過層層調查,兩人在1月24日被遣返回國。回國前,他們還被要求簽署了一份被美國拒絕入境的文件,聲明今后如果還打算赴美旅行,除了不能隨便亂發微博外,還要向駐倫敦的美國大使館重新申請簽證。
兩人的遭遇在英國掀起軒然大波,很多英國網友都表示憤怒和委屈。有網民在《每日郵報》上留言說,美國安全部門這樣做說明他們缺乏足夠的分析能力,“有幾個極端主義分子會在動手前,還公開宣布自己的計劃”?網民尼爾·拉斯泰德則擔心稱,“究竟有多少微博留言被美國情報部門盯著?這才是最大的災難性消息”。 英國廣播公司引述英國旅行社協會的話說,“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各國尤其是美國當局一直緊盯公眾論壇中一切可能被理解成帶有威脅意味的信息。
《印度時報》2月1日稱,這件事表明美國安全部門將社交網絡的安全審查視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部分,但這些安全人員如何看待社交媒體以及上面傳播的信息,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到達什么程度才能看做威脅,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俄羅斯之聲》2日評論稱,美國政府安全機構經常潛伏在網絡中搜索敏感信息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美國中央情報局表示,該機構某下屬部門雇用數百名分析師,以匿名方式監視外國網絡用戶的私人檔案。
據美聯社的披露,這些人每天可審查500萬條微博消息。此外,他們還將注意力放在聊天室、當地的廣播站以及電視臺。美國國土安全局因在推特設立許多虛假賬戶而遭到民眾抨擊。這些虛擬賬號每天從網絡中搜索“非法移民”、“病毒”、“死亡”、“爆發”等和負面消息有關的詞匯,然后悄悄追查轉發這些標簽的網友。雖然使用這種方法阻止恐怖分子和罪犯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人權擁護者表示,這種工作方式損害了基本的隱私權利。有網友調侃稱,當前人們最迫不及待的事情,就是讓國土安全部學習“如何區分笑話和真正的犯罪威脅”。更有網友譴責稱,該機構對無辜的旅游者糾纏不放,無形中浪費了時間,反而給恐怖分子的逃跑創造了機會。▲
環球時報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