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長尚穆根8日在美國的一個研討會上提醒東道國要慎言“牽制中國”,稱這會引起亞洲的沖突。他還呼吁美國以“其他方式”介入亞洲。尚穆根此前曾大贊美國介入亞洲。他的這番講話被很多人看成新加坡態度的一次回拽。
東南亞是美國“重返亞太”的核心著力點,南海又是重中之重。過去一段時間,東南亞出現大量歡迎美國“平衡中國”的聲音,菲律賓走得最遠,擺出要與美結盟對抗中國的姿態。
中國不應縱容東南亞國家的類似言行,而應公開表達我們的不悅和反對,對美國的過分之舉,以及個別東南亞國家的出格言行,應針鋒相對地回應甚至反制。
這會導致一些摩擦,但中國決不應獨攬減少摩擦的責任,而只應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那一部分。亞太和平的福利以及亞太緊張的壞處都是公共消費,大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好壞都不是中國一家的事。
當中國過于謙和忍讓時,就會造成一些國家放任自己,比如它們配合美國以挑戰性姿態“重回亞洲”,擠壓中國的戰略空間,它們從中美“相互平衡”中撈取好處,卻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中國堅持自己的合理利益,就會讓美國介入南海的后果更加真實,也分攤得更合理。實際上正是因為中國前一段時間做了這種堅持,才促成新加坡、越南等國的態度回調。因為域內國家擔心“做過了”,它們不愿意東亞發生中美對抗,屆時它們被迫選邊站。
長期以來,一些國家在口頭指責中國強硬的同時,卻在心里認為無論它們做什么,中國都會忍讓。中國一定要扳正亞太國家對中國的實際預期。
中國維護亞太和平與穩定的意愿是真實、一貫的。但無論為了什么,中國都不會一味退縮,中國同時愿意為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付出必要成本。這應是外界認識中國的邊界之一。
中國是亞太地區承受摩擦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中國很不愿意域內出問題,但實情是,一旦域內出事,中國如果被水淹了腳,其他國家就可能淹到腰,甚至脖子。這不是什么秘密,也一點不深奧。
當然,中國決不會主動惹事,不會破壞地區的公共利益,對一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心,我們也能理解。中國對立場的堅持與對周邊的善意不矛盾,中國只是應當把責任線重新放回到合理的位置。
亞太地區各國減少誤判,會讓各自的言行都多一些克制,不自以為是,不強人所難。中國一方面要了解他國,同時也要更真實地對外展示自我,不為短期和眼前利益刻意朝某個方向打扮自己,比如刻意強調自己的謙和,或者刻意顯示自己的強硬。
中國對本國利益的堅持度,其實大約就是亞太國家的平均值。中國作為大國,天然地會勸自己豁達些,但任何國家都有的“想不開”的那一面,中國不可能根本克服。各國應把中國看成“正常的國家”,這樣或許最接近真實?!?/p>
環球時報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