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敘利亞特派記者 李逸達 本報記者 劉 暢
倘若敘利亞局勢崩盤,總統巴沙爾能否退守老家拉塔基亞?《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在當地采訪時發現,隨著敘利亞局勢日益緊張,敘總統巴沙爾的老家拉塔基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人們不禁會問,拉塔基亞有可能成為巴沙爾的堡壘嗎?雖然這里的總統像和支持政府的橫幅比首都還多,但經濟長期外向型發展、多教派民眾匯集、思想開放多元等因素早已沖淡了“總統老家”的色彩。記者在拉塔基亞聽到的反政府的聲音、感受到的派別對撞很激烈。巴沙爾若被迫棄守大馬士革,拉塔基亞很難成為他的堅固堡壘。
巴沙爾老家時髦開放
拉塔基亞是阿薩德家族所屬少數派阿拉維的聚居區,據記載,當地有人居住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在敘利亞全境,這種歷史的厚重感并不罕見。大馬士革有石砌老城,哈馬有百年水車,阿勒頗有十字軍古堡,相比較而言,歷史著實沒在拉塔基亞留下太多印記。拉塔基亞青年哈容笑稱,這是一座“非典型敘利亞城市”。
記者眼前的哈容棕發碧眼,據他說,他的祖輩百余年前從阿爾巴尼亞來此定居。如哈容一般的外來血統不斷注入拉塔基亞,沖淡了拉塔基亞的歷史感,這個城市因此富有朝氣,顯得很現代。拉塔基亞有敘利亞城市難得一見的高樓,西式咖啡館坐落于6車道的林蔭大道,傳統的阿拉伯咖啡屋反倒不多。咖啡館播放著黎巴嫩歌手的最新單曲錄影帶,畫面尺度很大。
敘利亞人說,拉塔基亞從阿拉維派掌權中拿到不少實惠,翻看敘利亞軍政大員和商業巨賈的身世,你會發現,不少人的祖籍都是敘利亞西北部拉塔基亞省一個叫卡爾達哈的小村莊——總統的家鄉,他們幾乎都是阿拉維派。盡管在行政機構和執政黨內部可以模糊宗教派別和民族區分,但在情報安全部門、共和國衛隊、軍隊院校等關鍵核心部門,阿拉維派卻是重要的政治標簽。拉塔基亞的地位無法和利比亞曾經的“后備首都”蘇爾特相比,但拉塔基亞商人穆赫桑也承認,有政策傾斜,投資多,開放度大。拉塔基亞是敘利亞唯一擁有奢華濱海公寓的城市,兩室一廳要價30多萬美元。夜幕下的拉塔基亞港霓虹閃耀,記者的司機麥迪嘟囔道,當地港口的吞吐量還不如他家鄉塔爾圖斯港的一半,“如此氣勢恢弘,還不是政府的面子”。
拉塔基亞也有反對派
這座不背負歷史的敘利亞非典型城市,卻因總統老家之名,舉起了政治大旗。拉塔基亞街頭遍布總統畫像和支持政府的橫幅,數量比大馬士革還多。在拉塔基亞的基督社區,記者看到在敘利亞20天行程中所見的唯一一幅總統巴沙爾和夫人阿斯瑪牽手亮相的海報,這給原本充滿政治意味的宣傳品平添幾分親情滋味。敘利亞人對溫和雅靜的總統夫人頗為喜愛。阿斯瑪言行低調,常自己駕車上街接送3個小孩,敘利亞陷入亂局的整個2011年,阿斯瑪從未在政治場合露面。
在敘利亞,《環球時報》記者因中國面孔總能從熱情的當地人那里收獲感激。唯有在拉塔基亞,記者相遇或結識的一些人總是言辭閃爍。哈容說:“沒有人否認,政府在民族和教派融合上做得很好,但局勢越來越亂,不同教派的人們難免心存戒備,拉塔基亞人的情緒尤其敏感、微妙。”
多元開放,非鐵板一塊
記者所看到的拉塔基亞并不平靜。橫跨濱海公路的未完工的水泥天橋上是麻袋堆砌的堡壘,持槍軍人前后戒備。司機麥迪指著公路東側大片的拉塔基亞省山區說:“這里3個月前死了很多人,還好軍隊和警察平息了一切。”
拉塔基亞市區一隅,逾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居住在以黃色土石樓房為主的社區內。敘利亞動蕩初期,社區內發生暴亂。雖然支持巴沙爾是拉塔基亞人的基本立場,但幾名穆斯林青年拉住記者說,他們沒有拿起武器,但他們反對總統,因為“政府在殺人”。民族、教派混居,僑民增加,對外交往頻繁,拉塔基亞因此多元開放,只不過它似乎不再是阿拉維派隨時能回的老家了。▲
環球時報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