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雯雯
繼“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建議推動兩岸“不武”制度化之后,臺灣“總統”馬英九又于8日表示,沒和平協議,兩岸和平仍可制度化,“兩岸的16個協議,每個都是廣義的和平協議”。馬英九此番言論在島內引發不小反響。
據臺灣《中國時報》9日報道,國民黨中常會8日安排“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林祖嘉進行專案報告,題目為“黃金十年與臺灣經濟發展愿景”。林祖嘉主張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完成協商后,啟動兩岸和平協議,但它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協議”,不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協議”,也不是“兩岸和平獨立的協議”。馬英九聽后表示,簽署和平協議的條件很清楚,就是“國家需要、民意支持跟國會監督”,但即使沒有簽和平協議,還是可以透過別的途徑把兩岸和平發展的現狀制度化,“現在的16個協議,每一個協議其實都是廣義的和平協議”。
對此,國民黨“立委”陳學圣認為,馬是在強調目前不會觸碰任何政治議題,以消除民眾疑慮。他說,由于馬英九曾談到第二任的歷史定位,很多人會把和平協議跟政治議題聯想在一起。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副干事長黃偉哲說,政治和經濟不能混為一談,沒有16項協議就是和平協議這回事。“臺聯黨”團總召集人許忠信稱,馬的說法凸顯16項協議是變相的政治協議,剝奪后代決定自己政治前途的權利。親民黨方面則稱,民眾對和平協議已有既定形象,不必再刻意提起,只需依步驟一一做就可,“現在提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據“中央社”報道,“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勛9日就馬英九的表態解釋說,兩岸每一個協議簽署的過程,都特別強調是透過“政府機制、設定題目”,兩岸官員對官員面對問題。每一個協議建構出兩岸平穩平臺,就像堆積木一樣,堆得越多,站得越穩,透過這樣建構出兩岸平穩關系基礎,“這就是廣義的和平的概念”。他還呼吁大陸方面檢視對臺相關軍事部署,“這種檢視不必透過任何溝通,他們(大陸)做就可以了”。
有分析稱,馬英九此時提出廣義和平協議概念,顯然是在向外界傳達他仍打算簽兩岸和平協議,只是會用“零存整付”的方式來完成。《旺報》9日分析說,大陸國臺辦在臺灣“大選”結束后,“表達出了大陸對政治對話或協商的期盼”。文章認為,ECFA和投保協議兩議題早已觸及政治層面,“說兩岸政治對話或協商時機還不成熟,是鴕鳥心態”。《旺報》猜測,臺“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若4月順利出席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很可能得給一同出席論壇的大陸領導人一個說法。▲
環球時報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