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哈薩克斯坦特派記者 鄭紅 李中海
2月7-9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對德國正式訪問,兩國簽署50項總額約為40億歐元的合作協議,涉及原材料、工業和技術領域。德國《世界報》說,根據協議,哈薩克斯坦將允許德國在其境內開發包括稀土在內的礦產資源。作為回報,哈薩克斯坦希望從德國獲得技術轉讓和投資,哈的生產設施主要來自蘇聯時期,其生產水平已遠低于當時。
《世界報》說,德國工業界對協議表示歡迎。德國工業聯合會原材料委員會主席烏爾里希·格里洛說:“德哈協議將改善德國工業的原材料安全狀況”。波恩海恩斯馬森金屬交易公司主席貢特爾·馬森說:“協議短期內不會改變德國的稀土進口數字”。該公司多年來在哈薩克斯坦進行采購,但從總體看,歐盟稀土進口只有1%來自中亞,而超過90%來自中國。馬森認為,協議給德國真正帶來收益還需6至10年時間,但與哈薩克斯坦簽署的協議是對中國“準壟斷”稀土的打擊,“這告訴中國人,他們不可能長期人為控制稀土出口”。
《哈薩克斯坦真理報》報道說,哈德兩國將按照“以原料換投資和技術”的模式發展雙邊經濟合作。哈薩克斯坦希望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實現本國非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創新發展,德國則需要進口大量能源、原材料。報道說,德國97%的石油、84%的天然氣和72%的煤炭依賴進口,金屬礦產的對外依存度更大。此外,2010年9-10月,由于中國減少稀土出口配額,德國等國被迫開始尋找新的可替代來源。哈薩克斯坦稀土儲量占世界前五位,自然成為首選。
哈薩克斯坦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黃金、鈾和稀土,是世界上第五大原材料儲備國。2009年,哈鈾產量達1.35萬噸,超過加拿大成為世界最大的鈾出口國,2010年開采量達1.78萬噸。根據哈地質科學研究所數據,通過對哈全國30多處礦藏的分析研究,鈾礦中的稀土和稀有金屬的含量較高。而早在蘇聯時期,哈薩克斯坦就是稀土生產的主要地區,產量在全蘇名列前茅。但由于技術落后,稀土產量下降。目前哈稀土開采能力僅使用了8%-10%。
事實上,這并不是德國第一次尋求通過投資和技術獲得原材料。2011年10月,德國與蒙古國就簽署了包括稀土開發在內的一系列礦產開發框架協議,德國將向蒙古國轉讓高科技并協助培養人才。《世界報》當時報道說,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稱,“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德國有技術”。▲
環球時報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