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產銷銜接
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八年增產,農民收入也實現“八連快”。這一喜人成績離不開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支持,其背后更體現了國家財政的有力支撐。
剛剛印發的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強調持續加大財政支農投入的同時,將“大幅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擺在了突出位置上。透過這一重要文件,今年我國農業投入將有何新動向?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將有哪些新亮點?
解讀1:夯實糧食增產資金保障
糧食增產離不開財政資金支持。從2003年中央財政2000多億元的“三農”支出,到2011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超過1萬億元,伴隨國家財力的不斷增強,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逐年邁上新臺階。
為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三農”投入上再次要求“三個持續加大”,即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此外,為更好調動農民群眾種糧、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強度,進一步加大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對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2年,中央財政將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繼續優化支出結構,加大“三農”投入力度,積極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為奪取農業好收成、促進農民較快增收、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加大扶持糧食生產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資金保障力度,努力建立健全財政支農支出穩定增長機制。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支持“三農”投入從2626.2億元增加到8579.7億元,年均增長21.8%,其中與糧食生產相關的投入從1029億元增加到4575億元。財政部預計,2011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有望達到10408億元,增長21.3%。
解讀2:緩解糧食增產軟約束
這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
而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仍較落后的現狀,這一重要文件更是著眼長遠發展,對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出明確要求,即要“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權威人士指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大亮點是提出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在強調“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在農業科技上,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財政承擔主要責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此外,文件突出強調了農業基層推廣體系的能力,并提出了“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政策,即:鄉鎮農技人員工資待遇要與當地事業單位的平均收入相銜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要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要覆蓋全部鄉鎮。此舉被視為財政支持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也是激勵和發揮基層廣大農技推廣人員作用的關鍵所在。
對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下一步,中央財政將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努力構建財政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逐步提高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大力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著力推進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增強科技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撐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中央財政將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的企業和其他社會資金投向農業科技領域,促進提高農業科技的社會投入水平。
解讀3:強化支農資金監管
隨著國家農業投入資金的加大,如何加強資金監管,確保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成為發展“三農”的新課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有效整合國家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加強財政“三農”投入和補貼資金使用監管,堅決制止、嚴厲查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2年,中央財政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強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監管,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力度,堅決制止、嚴厲查處侵害農民利益和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問題,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和資金安全有效。
這位負責人指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深入推動財政涉農資金的整合和統籌使用,促進形成部門協調、上下聯動、步調銜接、安全有效的涉農資金使用管理新模式。同時,組織開展農村低保、水利專項、新農合、新農保等各項涉農資金的專項檢查,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此外,還將切實加強財政涉農資金基礎管理,并充分發揮基層財政就地就近監管作用。建立健全覆蓋涉農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監管和績效評價全過程的管理制度體系,深化涉農資金管理機制體制創新,加強涉農資金管理各項基礎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解讀4:破解農產品銷售頑疾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依然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組織化程度低,產銷銜接不緊密,“賣難”“買貴”等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
產銷不銜接。訂單農業比重低,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時有發生,價格波動大。農產品流通效率低。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損耗大。商務部的資料顯示,我國果蔬產后腐損率達到2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在5%以下。組織化、標準化發展滯后。我國僅有8.2%的農戶參加農民合作組織,而美、歐發達國家80%以上的農戶都參加了農民合作組織。流通基礎設施薄弱,尤其缺乏冷鏈物流設施,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冷藏運輸率分別為15%、30%和40%,美、日、西歐等發達國家冷鏈流通率達80%以上。
為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今年一號文件作出明確部署。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建設的用地政策。
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扶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初加工和貯藏設施予以補助。
解讀5:探究農業發展水之困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不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
文件明確部署: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區,努力擴大有效灌溉面積。繼續增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加大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
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2012年,要基本完成2209條重點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確保汛前完成5400座小(1)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加快實施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成30至40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突出做好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涉及的666處中型灌區節水改造。
農村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一號文件提出,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加快推進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中央和省級統籌,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政策。發展水利科技推廣、防汛抗旱、灌溉試驗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組織。
當前,農村水利改革的復雜性凸顯。要逐步建立以財政補助為主導,國家、農民、社會資金共同投入的農村水利投資機制。推進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專業化服務隊伍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同時,落實好灌區、泵站等公益性水管單位維修養護經費和人員基本支出經費,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深化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實現工程良性運行和發展。
解讀6:
減免涉農稅收 鼓勵捐贈三農事業
這次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設立專項的農村公益基金會,用于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在破解農村融資難、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方面,針對農村、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營業稅優惠政策正在落實階段,對金融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等稅前扣除政策也在去年進行了完善;在促進保險公司拓展農業保險業務方面,去年我國明確保險公司計提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可享受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
不僅如此,各地方政府也在近幾年因地制宜地研究出臺了一系列與“三農”有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廣東,農民工返鄉創辦企業,符合條件的可以在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方面享受稅收優惠;內蒙古出臺政策規定,新辦的為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提供銷售、技術、信息、融資等中介服務項目,5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中地方分享部分。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各部門各行業要主動服務“三農”,在制訂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切實向農村傾斜。大中城市要發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
相關專家指出,我國一系列針對“三農”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稅收發揮杠桿作用引導各種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帶動與“三農”有關的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摘自《人民日報》 本刊編輯王非 張義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