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筆者收藏有兩張蘇聯紅軍在我國東北地區發行的“紅軍票”,面額分別為十元和一百元。
那么,這種“紅軍票”是在什么背景下發行的呢?事情的經過是:1945年,根據雅爾塔協定,為徹底消滅日本法西斯,蘇聯政府積極準備對日作戰。4月5日,蘇聯政府正式照會日本,廢除《蘇日中立條約》。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出動150余萬人,在總長四千公里的戰線上,同時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進攻。蘇聯出兵東北,以及日本精銳機動部隊關東軍的被殲滅,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和抗日戰爭勝利的到來。也正是在出兵東北對日作戰之際,蘇聯紅軍發行了“紅軍票”。
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所需的軍費,由蘇聯紅軍司令部在東北地區發行“紅軍票”解決,戰后由國民黨政府負責收回,送往蘇聯遠東銀行銷毀。蘇聯紅軍進入東北之初,因偽滿印鈔設備及油墨均被損毀,所以當時并沒有根據協定立即印制紙幣,而是靠沒收偽滿紙幣以度開支。后來隨著戰時需要,才開始在蘇聯赤塔印制蘇聯“紅軍票”,并迅速在東北地區全面發行。
該鈔共有一元、五元、十元和一百元四種面值。四種鈔票的設計風格相近,只是票面顏色和圖案有所區別。其中一元券正面為綠色背景上藍色圖案(票幅為124×67毫米),五元券正面為綠色背景上棕色圖案(票幅為134×77毫米),十元券正面為紫丁香色背景上紅色圖案(票幅為156×83毫米),一百元券正面為粉色背景上藍色圖案(票幅為168×94毫米)。四種鈔票正面中央部分均為面值,面值上方用中文繁體字印有“蘇聯紅軍司令部”等字樣,下方則用中文繁體字印有“為一切支付必使用”字樣;鈔票反面中央部分亦為面值,面值下方用中文繁體字印有“贗造支票以戰時法處罰”的警句。
蘇聯“紅軍票”的發行時間為1945年10月22日至1946年4月底,共發行了97.25億元,與當時的偽滿洲幣等值流通。在偽滿洲幣充斥市場的情況下,“紅軍票”強行擠進東北市場,也導致了東北市場物價飛漲,鈔票貶值。
1946年2月1日,蘇聯紅軍開始撤離東北。撤離時,蘇聯紅軍沒有把所發行的“紅軍票”印鈔版移交,也沒有把所印鈔票的號碼和各種面額的發行數量告知國民黨政府,只是告知了發行總額。國民黨當局害怕蘇聯利用所掌握的鈔版再增加發行,或把鈔版交給共產黨。于是,國民黨對蘇聯“紅軍票”實行登記收兌,先按10∶1兌付東北九省流通券,后來又采用加特別的簽名才能流通的辦法,對十元和百元紙幣進行了改造,這種改造票成為“紅軍票”中流行最廣的品種,直到1949年12月10日,東北人民政府用東北銀行所發行的東北幣,以30∶1的比例對所有“紅軍票”予以收兌,“紅軍票”才完成其歷史使命。
蘇聯“紅軍票”由于發行時間短且僅限于東三省,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兌換,在票券類古玩收藏市場上并不多見,加之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幣種,因而極具收藏價值。
(責任編輯/楚文)
(電子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