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要改革,但社會建設更迫切
□邱運華
經濟改革深入進行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凸顯,社會建設使命凸顯,而不應是隨即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英國:及時的社會建設避免了一場革命
以英國社會建設為例,英國18世紀進行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造就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工人群體。當時英國的國際地位因拿破侖的戰敗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國內卻陷入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危機。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政府對政治、經濟、社會、司法制度實行積極的干預政策,進行一系列立法改革。首先進行了議會選舉法改革。接下來逐漸改革了財富分配、稅收制度,促進向社會底層低收入階層傾斜的分配方針,最終形成了一個橄欖型中間部分的中產階層。在英國漸進式改革的過程中,現代社會建設發揮出化解激烈社會沖突和矛盾的功能,成為穩定社會的軟實力。
俄國:忽略社會建設導致政治體制改革失敗
與其相比較,倒是急切從政治體制上改革的國家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例如俄國。從經濟領域看,19世紀晚期,俄國已成為歐洲大陸生產總值最大的國家。隨即俄國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但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國家財富增加了,但蘇聯政府仍然沒有完成現代法治社會建設。國家巨額財富,反倒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官僚階層、特權階層,原因就是國家財富集中了,缺乏再生產、再分配到國民的法制,當然,最根本的是公民同權的法治觀念淡薄了。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缺乏,是社會建設空缺的表現。因此,一個國家經濟上強大以后,下一步改革的定位非常重要。
中國:下一步應以行政改革推動社會建設
筆者認為,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應當緩行,不宜單純提出經濟體制改革,而應該旗幟鮮明地提出積極推進社會建設改革,把建設具有公民理念的福利法治化社會作為社會建設的目標。
不宜繼續提經濟體制改革的觀點,其致命弱點是混淆了社會建設不同領域的職責,形成純粹經濟管理的社會權力模式。為什么不可提“即刻啟動政治體制改革”的觀點?既然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姑且仍沿用這兩個術語)之間還存在著一個社會建設層面,那么我們改革就不應該貿然跨越它。從經濟體制改革直接進入政治體制改革不符合改革漸進的原則。改革宜以漸進思維設計,變革命性思維為改良性思維,規避對整個社會產生劇烈震蕩的突變性選擇。
事實上,唯有行政體制改革順利推行,社會建設才可能成熟,進行政治改革的時機才會瓜熟蒂落,也才能夠為政治改革指出正確方向。
政治改革為何比社會建設更迫切
□王占陽
“先搞社會建設,再搞政治體制改革”是謬論。首先,“邱文”稱19-20世紀的英國史是“先社會建設,再政治改革”的成功典型,這種說法是在系統地歪曲歷史。事實上,英國建立完整社保體系是工黨上臺,實行戰時承諾的貝弗里奇計劃,建立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民主推動社會改革和社會建設的歷史事例非常多。它實際體現了一種歷史規律,即社會事業主要關乎公眾利益,公眾利益只有通過公眾參與才能獲得應有的實現和保障。所以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是先進行民主改革而后才又走上社會改革之路,因而也都是先有民主制度而后才有橄欖型社會。
其次,“邱文”還將蘇聯崩潰原因歸結于“急切從政治體制上改革”。這種說法也沒有任何根據。俄國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目標同樣是發展低度民主,這恰恰是英、美、法等國同類變革在俄羅斯的延續。至于后來出現“邱文”所述“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官僚階層、特權階層”的現象,根本原因也不是所謂政治改革太超前,反倒是政治改革太滯后。
把“政治改革”假定為劇烈革命是種欺騙
不搞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只搞所謂社會建設,實際就是要在現有基本利益格局不變、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不受觸動的前提下給老百姓分一杯羹。
鄧小平自始就說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不能搞大躍進,而應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又有階段性重要推進的民主化進程。“邱文”卻將其說成“對整個社會產生劇烈震蕩的突變性選擇”,進而加以否定,這實質上是一種借口。
為什么政治改革更加緊迫?
首先,政治改革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保障。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問題的關鍵在于缺少強有力的公共參與。大部分財富集中在缺少足夠約束的權力和資本手中。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使利益越來越向少數人傾斜。所以政治體制改革是分配公平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其次,政治制度改革是解決腐敗問題的主要途徑。腐敗蔓延的根本原因就是權力不受制約,所以惟有進行有力的政治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
第三,政治制度改革是擴大內需的關鍵環節。能否擴大內需是決定未來中國經濟命運的關鍵,擴大內需又取決于分配制度改革,分配改革則又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如果不抓緊進行政治改革,中國將在未來10年爆發嚴重的生產過剩危機和財政危機。
第四,政治制度改革是滿足人民民主需要的基本途徑。自由民主已經日益成為不同于民生需要的獨立政治需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滿足人民的民主需要,已是我國必須實現的政治進步,也已是執政黨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方面。
從總體上看,目前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建設必須三位一體,其中政治體制改革尤應為核心。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