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奕晗
該不該看勵志類書籍
不知不覺間,“成功”已經成了一門學問。從機場的書報亭到大學校園的閱覽室,甚至在網絡商店里,凡是有書的地方,《成功的3個周期》《你也可以成為億萬富翁》《黃金門》這類勵志書籍隨處可見——它們甚至被單獨分成一個門類,擺在最明顯的位置。通常情況下,這類書籍的宣傳語大都蕩氣回腸:改變全球9600萬人命運的超級神秘力量;最不需要意志力的成功笨辦法;暢銷幾百年的成功圣經;讓你少奮斗5年的命運計劃書……
然而,很多人對這類勵志書籍的閱讀體驗卻是:讀的時候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但激動了幾天之后卻發現生活還在繼續,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沒有多大改變。
有人分析過“成功學”的基本講義和慣用詞,發現它們幾乎就是人類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世界第一成功導師、世界第一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明確目標,決定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詳細計劃;第三,立刻行動;第四,如果行動方向有偏頗則進行修改,以能達到目標為準;第五,堅持到底。這個公式當然是無懈可擊的,按照這些無比正確的道理行事,理論上必定會成功;如果不成功,只能說明你的行為有偏差。
不能否認,從這些廉價、方便、唾手可得,但又貌似永遠正確的道理中,我們似乎獲得了營養甚至是前進的動力。但如果一味地沉迷于所謂的“成功之道”,放棄了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則有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與自己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
這并不是說我們不該看勵志類書籍,而是要從這些書中了解了“成功之道”后努力去踐行。空談理論注定會失敗。
在跌倒中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對市面上的“成功學”做一個總覽,我們不難發現,貫穿其中的一條主要原則就是積極的態度。而這一般是人們需要從中借鑒、吸納的首要內容。
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避免犯錯誤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什么也不做。但最基本的常識又告訴我們,成功不會從天而降,普通人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中的概率幾乎為零。而以何種態度面對困難和失誤,正是成功者之所以勝出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顯示,決定一個人成為成功者的最關鍵要素中,80%屬于個人自我價值取向的態度類要素,如積極、努力、信心、決心、意志力等;13%屬于后天自我修煉的技巧類因素,如各種知識和能力;另外7%則屬于運氣、機遇等因素。對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人來說,積極的態度無疑會成為日后走向成功的關鍵。正如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所說:“勇往直前吧,跌倒吧,你會從地上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速成的成功真的有效嗎
按照“成功學”的定義,這是一門世界頂級人士證明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能幫助個人、企業或者團隊,減少自我摸索的時間,快速達成目標并獲得全方位成功的學科。這其中,最具賣點的無疑是“速成”二字。
類似“35歲以前實現財務自由”“如何在36歲之前成功”這樣的標題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許正是基于以下邏輯:“成功似乎是一種標志,象征著我們努力的成果,表示我們這一輩子沒有白活。成功又像是度量衡,評定著我們在社會中的等級。”而與之類似的不少“成功學”書籍,似乎也在教導我們成功要趁早,“開發個人潛能”“3個月賺到100萬”“實現人生價值”。
可是,在短時間之內,只要按照某種特定的方法付出有限的努力,就能達到一個頗具誘惑力的人生高度,你覺得可能嗎?
我曾經被人拉去參加一個培訓,現在想來,那幾乎是“成功學”教程的現場演示。
第一印象是群情激奮。在不大的會場里,擴音設備本來就顯得多余,而“導師”還在不斷要求每一個發言者拿著話筒聲嘶力竭地喊:“大!家!好!我!叫!×!×!×!”
自我介紹之后要說的,是來此上課的目的——個性中的哪些東西阻礙了自己的發展,想突破什么樣的人生瓶頸,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等等。一個20多歲的女孩說出了困擾自己的一個問題:害怕沖突,尤其是在職場上,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緊接著,她表了個態:“希望能有所改變吧。”
“導師”喝止:“希望改變就是不改變!為什么拒絕改變?你現在不改變,一輩子就改變不了了!你到底希不希望改變?”被問得啞口無言的女孩只好說:“我想改變。”
在簡單講解了幾條理論之后,培訓很快進入實踐環節。女孩得到的任務是,在手機通訊錄里挑一個自己最不喜歡的人,給他打電話,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表達出來。女孩猶豫再三,而“導師”則煽動在場的同學一起鼓掌,“鼓勵”她突破自我。
看到了吧,這就是前面提到過的那個“必定成功公式”的簡約版本:明確目標、立刻行動、堅持到底。當然,還要配合上讓人熱血沸騰的現場氣氛。可是,如果冷靜下來想想,這樣的一個電話真能改變一個人20多年來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個性嗎?這樣的舉動看似是人生突破,實際上又有多大意義?這樣速成的成功,真的有效嗎?
真正的成功無法復制
諸多成功類書籍大都存在一個隱含的前提條件:成功是可以復制的。
如果我們把成功定義為“個人資產達到500萬”,或者“40歲之前做大區經理”的話,實現這樣的愿望的確會有一條相對固定的路徑。當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夢想成真,但在千軍萬馬當中,必定會有幾個勇士殺出重圍。
看到過一句話:在一個社會結構中,成功人士不超過1%,而且他們離不開長期實干和機遇。若成功一學就會,且成王敗寇,成功人士光榮,非成功人士可恥,那么社會中99%的大多數人還怎么活下去?
《史蒂夫·喬布斯傳》被譽為喬布斯本人留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于是有人鉆到書里,試圖從中尋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徑。網絡上也曾經掀起一股“打造中國喬布斯”的大討論,但是一無所獲——我們已知道故事的結局,再回過頭去從過程中尋找蛛絲馬跡,即便是找到了一些諸如“創新意識”“追求完美”之類的東西,那也僅僅只是找到了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喬布斯,真正的成功是無法復制的。
成功不是從終點到起點的反推。我們需要“成功學”,但不要功利主義的“成功學”,更不要打著“成功學”旗號的商業營銷。其實,只要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成功就不再是一件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了——它并非意味著某一個具體的數值或職位,更不是跟其他人生活境遇的比較,而是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成功,要輕裝上陣,首先要甩掉的就是“成功學”這個大包袱。
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盡全力把它完成好,這便是成功。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