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2012年5月5日,馬英九前往屏東科技大學與學生座談,有同學大吐苦水,抱怨便當縮水吃不飽。
網絡傳言,馬英九當時的回答是:“怎么不吃第二個便當?”
這一傳言隨即在網絡上瘋傳,網民甚至把他拿來與晉朝那個不知民間疾苦,被臣下告知人民正飽受饑荒煎熬甚至活活餓死時,在同情之余卻大惑不解,問“何不食肉糜”的千古庸君晉惠帝相提并論,戲稱他為“晉惠帝第二”、“馬惠帝”。
這個討論在網絡上炒得火熱,反過來又引起更多媒體注意,再加以報道。
馬政府反應算快,驚覺事態可能愈描愈黑,發言人范姜泰基趕忙在5月6日出來澄清,馬英九當時是問:“吃不飽?那你需要再多吃一個便當,還是就忍著餓?”發言人解釋那是馬關心物價波動對學生的影響,并想了解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困境。他批評少數媒體引用網絡不實傳言,未經查證,錯誤報道,對此表示遺憾。
即使網絡的傳言并不正確,這條新聞也顯示,當生活艱難、民生困苦的時候,倘若政治領袖被質問到是否了解民間疾苦時,要格外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不留神,哪怕是無心快語,也可能迅速發酵,引發一場政治風波。
這讓我想起發生在香港的一個類似故事。
去年,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布其財政預算案后,翌日(2月24日)他出席電臺節目,主持明顯有心考考他,問他一盤粟米斑塊飯(在香港十分普遍的平民飲食)要多少錢,不料他真的被難住,無言以對,沉默了近三秒后才說:“我最近沒吃過這個。”
之后,曾俊華同樣遭到一些輿論批評,揶揄他不知民間疾苦,甚至出現部分激進人士以粟米斑塊飯來投擲官員的情況。
那么,面對民眾有關生活艱難的當面投訴、大吐苦水,政治領袖是否有一些應對較為得體、可供參考的例子呢?
2009年2月24日,當奧巴馬出席一個群眾集會時,61歲的黑人婦女休斯拿起麥克風,聲音顫抖著懇求奧巴馬:“我和兒子都無家可歸,我們現在就需要幫忙……我有急切需要,我沒工作也沒房子,只有一輛非常小的車子讓我一家人棲身……房屋部門(的交樓時間)要等兩年。我們需要自己的廚房和自己的浴室,請幫忙。”這位老婦眼睛泛著淚光,向奧巴馬道出困境。
原來休斯的37歲兒子戈利,原本是信息科技分析員,但數年前因經濟大環境差而遭解雇,母子倆努力找工作不果,最后連房錢也支付不了,失去住所,只能在狹小的車子里住宿,過著“游牧”生活。這是很多基層美國民眾過去幾年生活的寫照。
聽到這位老婦的陳情后,奧巴馬隨即越過保鏢,走上前,攬住并安慰她,還親吻她的臉頰保證說:“我們會盡一切可能來幫助你,但像你一樣的人還有很多。”
一個身體語言,勝過千言萬語。
這也是個中關鍵,當民眾向你傾訴生活困苦時,他們希望得到你的關懷,體會和分擔他們的苦痛,而不想看到你趕忙為政府的政策辯護,也不愿聽到你冰冷地讀出一組數字或者政府政策,更不希望你沉默不語、無言以對,或者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聽上去讓人心寒的話。(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