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君
政治交易、熱點話題、親人朋友、娛樂八卦……正式會晤之外的私下交流中,各國政要們亦是性情中人。
有媒體這樣評價美國總統奧巴馬最新陷入的“麥克風門”:美俄看起來爭執不下,但兩國領導人卻可以在私下用買菜的語言溝通。這正是首腦外交間神秘的一面:有些話是說給媒體聽的,有些話則是彼此間心領神會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或許我們應該感謝“惹禍”的麥克風。它們將原本不為人知的政要言論和盤托出,亦將政要背后私密的個人交往揭開一角,為國家間關系提供了另一個值得想象的空間。
奧巴馬成“失言大王”
大概是因為臺面上的話不能句句達意。2012年3月26日當天,趁著首爾核峰會會晤梅德韋杰夫后的拍照時間,奧巴馬湊身與后者私聊起來。
“所有這些問題——尤其是導彈防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但重要的是他(俄羅斯新當選總統普京)應該給我空間。”奧巴馬表示。
梅德韋杰夫用英語答道:“是的,我明白。我理解你提出的有關空間的信息,即你需要的空間。”
奧巴馬接著說:“這是我最后一次選舉。我當選后,我將擁有更大的靈活性。”
“我明白。我將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弗拉基米爾(普京)。”梅德韋杰夫最后說道。
孰料,桌上未關閉的麥克風適時讓拍照的記者們將這段“秘聞”盡收耳底,隨后媒體公之于眾,掀起了美國國內對奧巴馬“靈活論”的爭議。
成也蕭何,“禍”也蕭何,奧巴馬曾因雄辯口才入主白宮,卻又因麥克風陷入“失言”危機,而這并非是他的第一次教訓。
2011年11月,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和奧巴馬的一次私下交談中談到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薩科齊說:“我不想再見他了,他是個騙子。”奧巴馬回應道:“你也許對他感到反胃,但我不得不經常與他打交道。”同樣因為開啟狀態的麥克風,兩人這段本不對外開放的雙邊會談得以向媒體“直播”。
政治協議和政治默契
在當下所有對奧巴馬“麥克風門”的指責中,美國前總統里根之子邁克爾·里根披露了這樣一段往事:“民主黨有所謂的秘密傳統。那就是在大選前和蘇聯或者和俄羅斯達成某種默契。”他描述道,“1984年,卡特(美國已卸任總統)和一些高層民主黨人,紛紛拜會蘇聯駐美大使,試圖勸說蘇聯阻撓里根贏得連任。很難想象,在冷戰期間,美國的自由派領袖們會與一個敵對政府合作來破壞美國總統的任期,但這的確就是他們做過的事。”
為達到某一目的放下私人恩怨,在政客交往中也屢見不鮮。
2011年底,剛被罵做“騙子”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012年3月拜會美國白宮。這位著名的以色列“鷹派”領導人至少不能在表面上對伊朗問題作出重大讓步,而奧巴馬亦不敢輕言對伊動武。
在公開和未公開的會晤行程后,一些美國專家和以色列媒體都認為,美以領導人之間可能達成了某種“幕后交易”:美可能承諾“以武器換時間”,將對伊朗動武迫在眉睫的危險暫時緩解。
雖然臺面下的交易不易被捅破,但臺面上的政治默契卻能反映政客間私下交流和溝通的效果。
英國媒體2011年10月曾報道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被問及對時任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的預算改革法案是否有信心時,法國總統薩科齊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心一笑,這被媒體評價為“勝過千言萬語”,也引人留意到:這兩位領導人之間經常舉行會談,還經常一起進餐。
開誠布公“談”熱點
當然,并不熟絡的兩國領導人為國家利益坐在一起時,因話題本身的嚴肅性也會時不時擦出“火花”。
在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的自傳中,他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為中美兩國正式建交鋪路時,曾在兩天內與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舉行了長時間的會談。
談話的氛圍并不像朋友間親密。“鄧指責美國對蘇聯的政策同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對希特勒采取‘綏靖政策相差無幾。基辛格很惱火,他說:‘一個為防御而耗資1100億美元的國家不能被說成是在推行慕尼黑政策。讓我提醒你,當你們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成為同盟國的時候,我們就在抵制蘇聯的擴張主義了。”
盡管顯得劍拔弩張,但談話的結果是這兩位政要取得共識:中美之間尚有諸多分歧和差異,都需要時間慢慢解決。卡特在回憶中不由感慨道:“這也是為什么在總統與他國領導人舉行最高級會議之前,需要一些預備性的會晤來消弭分歧了。”
美國歷史上首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回憶錄中,也講述過她的一段親身經歷。時光流轉至卡特擔任美國總統時期,卡特政府決定與中國恢復正式外交關系時,她因在白宮工作,有機會見到了鄧小平。于是,就中國如何改造計劃經濟,讓私營企業、外國投資發揮更大作用等話題,鄧小平給奧爾布賴特“上”了一課,令后者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更多的認知。
以感同身受的表達加深感情
如今,隨著越來越頻繁的高端訪問和主題峰會,各國政要短時間內在多個場合碰面已是“家常便飯”。以擁有個人特色的表達討論會議話題之外的內容,是政要之間聯絡情感的慣常做法。
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在《外交案例》一書中回憶,2003年6月1日,胡錦濤主席出席在法國埃維昂舉行的南方國家領導人與八國集團領導人的對話會議。就在會議召開前兩個月,中國國內爆發了“非典”危機,引起國際關注。
于是午間酒會時,美國總統小布什首先這樣問候胡錦濤:“‘非典對中國來說是一次考驗,但你們已經通過了考驗。”緊接著,英國首相布萊爾直言不諱道:“媒體的炒作不得了,當年我們英國發生瘋牛病時,到英國的旅游者人數大幅下降,好像到英國吸一口氣就會得瘋牛病!”
吳建民說,布萊爾的這番話令他感到是對中國的一種理解。
相形之下,也是在那次會議上,一些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問候顯得頗為動情。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對胡錦濤說:“當年我們為獨立而斗爭的時候,大國中只有中國支持過我們,我們的戰士穿的衣服都是中國援助的,我們阿爾及利亞人永志不忘。”這時,胡錦濤馬上回應道:“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你們是帶頭的,我們中國人永志不忘!”吳建民記得,胡主席當時的回答令布特弗利卡高興極了。
家庭聚會和家長里短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告訴記者,政要間的私下交流在多邊和雙邊會晤中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私下交流時,往往會談及個人事務。”
小布什曾經評價布萊爾:最親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他們的友誼是從2001年2月布萊爾夫婦來美訪問時建立起來的。當時,布萊爾和布什談論了很多重大問題。“他向我介紹了歐洲的政治局勢,我們談論了一些共同目標,比如擴大自由貿易,緩解非洲遭受的苦難……”小布什在回憶錄《抉擇時刻》中描述道。
不過,“雙布”情感的進一步提升是這年夏天,小布什夫婦應邀到英國首相的鄉間別墅做客。那一天,布萊爾夫婦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家宴,還帶著他們的四個孩子——包括只有14個月大的小里奧。
兩人暢聊夫妻間相處之道,距離也由此拉近。
類似的交往在普京和施羅德身上亦有體現。2000年初,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統時,正逢俄德關系陷入冷淡之際。為了和施羅德加強溝通、建立友誼,普京先是利用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機會,發揮自己精通德語的優勢,拉近同施羅德的關系。訪問結束后,普京不忘趁熱打鐵,邀請施羅德夫婦利用圣誕節假期到自己家中做私人訪問。這兩對夫婦后來聽歌劇、賞雪景、閑話家常。到圣誕節假期結束時,普京和施羅德已有“心心相印”之感了。
(摘自《時代郵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