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鶯
“浦東開發開放”這張“中國王牌”是怎么打出來的?
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關于上海發展方向的探討》,引起軒然大波,作者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滯后的困窘和癥結所在。當時的上海,看上去是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但實際上是個“健康欠佳”的病人。上海患了城市病,病得喘不過氣來。
進入1980年代后,上海財政收入不斷響起“滑坡”警報,上交國庫后,只能支撐城市最低維護,基礎設施建設欠賬累累。城市“膨脹病”愈演愈烈,交通難,住房難,環境污染嚴重……
就在南方經濟特區、珠江經濟帶異軍突起的10年里,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上海,步履蹣跚,昔日遠東最大的經濟、貿易和金融中心上海,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專家說:中國的經濟中心已出現南移的趨勢,廣東將取代上海。
不僅如此,80年代,我國周邊國家與地區也加大了開放與引資步伐:1983年,韓國宣布要把濟州島建成“第二香港”;1987年,日本在那霸港開辟自由貿易區;1989年,泰國大規模建設謝布省自由經濟區;連東歐與蘇聯,外資也有大進之勢。周邊國家的開放,基本上都與我國處于同一層次,這就意味著在吸收國際游資和產業轉移上存在著激烈競爭。
那時,上海人的失落感比任何時候都強。重塑中心城市地位的決心也由此燃起。如何尋找新的生長點?上海的目光歷史性地聚焦浦東。
1984年9月,上海市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匯報提綱》,提出了“東進浦東”的方案。兩年后,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上海修訂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標志著浦東開發開放第一次被中央認可。此后的1988年,上海召開了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第一次向全世界傳遞了開發浦東的消息。
在1989年“風波”后,國外投資者對我國的政策走向產生重重疑慮,不少正在建設的項目也因此停頓下來。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將往何處去?
“一打綱領不如一個實際行動”。
鄧小平堅定地說:“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干下去,堅定不移地干下去。”“現在國際上擔心我們會收,我們就要做幾件事情,表明我們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變,而且要進一步地改革開放。”
60天的決策
1990年春節,鄧小平同志來到上海。
大年初一,一地瑞雪。
鄧小平同志隨家人到院子里拍雪景,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前去向他拜年,并匯報開發開放浦東的設想。小平同志說,這是個好事,早該如此,可惜遲了5年。他還強調指出,要做幾件事情,一下子把開放的旗幟打出去,要有點兒勇氣。
2月中旬,鄧小平同志離滬回京,在汽車上,小平同志轉過身來,很嚴肅地跟朱镕基說,你們提出來開發浦東,我贊成。并答應回京后馬上向中央提出開發開放浦東的建議。
2月17日,鄧小平同志對幾位中央領導談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事宜。他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還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3月3日,鄧小平又約幾位中央領導同志談話。他說:“對國際形勢還要繼續觀察,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總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么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是處在多么不利的地位。”“現在特別要注意經濟發展速度滑坡的問題,我擔心滑坡。”“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鄧小平的意見,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1990年3月中旬,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鄒家華、國家計委副主任計卜青,率領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前來上海現場辦公,主要是為浦東開發上馬作統籌安排。其間,實地考察了浦東情況,聽取了上海關于浦東開發的規劃設想和前期的有關準備工作,并詳細探討了浦東開發中有關土地批租、外商投資等一系列政策問題。隨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央提交了《關于開發浦東的請示》,提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基本構想。
3月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姚依林受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鵬總理的委托,率領國務院特區辦、國家計委、財政部、人民銀行、外經貿部、商業部、中國銀行的負責人到達上海,親往浦東調研論證。
4月10日,國務院召開會議專門聽取姚依林的匯報,并對浦東開發開放的若干問題逐個進行研究。
4月1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聽取了國務院提交的關于浦東開發方案的意見。會議決定,開發開放浦東。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出席上海大眾汽車公司成立5周年慶祝大會。在致辭中,李鵬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李鵬強調,“這是我們為深入改革、擴大開放作出的又一個重大部署。我們歡迎外國的企業家以及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投資參加浦東的開發,我們將為此提供優惠的合作條件和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這“對于上海和全國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事情。中央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全國各地也要給予積極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的支持和努力”。
李鵬總理的講話傳達的信息,表明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地方戰略構想,上升為20世紀90年代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將中國最大的城市放到改革開放的第一線,這么重大的事情,全部決策過程2個月。這是改革的速度,這是鄧小平的速度。
1990年5月1日,上海市政府向國內外宣布了浦東新區對外開放的十條優惠政策。《紐約時報》對此報道的標題是“中國仍然在從事經濟建設”,這是中國堅持走改革開放道路的一個重大信號。
1990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十個年頭。擅長打橋牌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十字路口上,打出了“浦東開發開放”這張“中國王牌”,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國內外對中國是否繼續改革開放的疑慮,也回答了中國將以何種步伐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問題。(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