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靈鳳
10世紀時,幾個丹麥人在法國的一條河流上游覽,河岸邊的一個送信人問他們:“你們領頭的叫什么名字?”“沒有領頭的,” 他們回答道,“我們都是平等的。”
2012年4月,聯合國與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共同發布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報告提出了一套國家幸福指數(Bhutan's GNH Index)體系作為測評全世界各國國民幸福程度的指標,其中包括穩定的經濟收入、良好的人際關系、高就業率和高質量的工作、相互信任和尊敬的社會生活、身心健康、供養家庭、良好的教育等。報告顯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大多在北歐:丹麥、芬蘭、挪威依次占據了前3席,瑞典名列第7。超級大國美國位列榜單第11名,中國則排在第112位。
為什么北歐人如此幸福呢?第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北歐國家都是富裕的工業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其次是北歐國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北歐國家是典型的福利國家,其政策涉及教育、住房、醫療保險和婦幼保健、養老金、失業救濟、職業事故保險等領域,覆蓋了人生的各個方面與各個時期,可謂“從搖籃到墳墓”編織了一張規避老年、疾病、失業、傷殘等各種社會風險的安全網。
北歐國家的社會保障不僅廣泛,而且普遍。享受社會福利成為公民的一種基本社會權利,福利國家致力于消除基于性別、年齡、階級、家庭狀況、種族、地區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平等。最普遍的待遇包括養老保障金、向所有有子女家庭提供家庭津貼或兒童津貼。北歐各國地方政府提供的完善的社會服務是其福利制度的亮點之一。
第三是其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隨著工業化進程,北歐各國政府從地方到中央都制訂了詳盡的土地使用政策,并采取許多措施限制加工企業的分布地區,使工業化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同時,北歐國家積極保存農村地區的完整性,通過建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來保護人文遺產和自然環境。
最后,北歐式協商民主帶來的階級合作與政治穩定。10世紀時,幾個丹麥人在法國的一條河流上游覽,河岸邊的一個送信人問他們:“你們領頭的叫什么名字?”“沒有領頭的,”他們回答道,“我們都是平等的。”
這就是廣泛存在于古老的斯堪的納維亞自由民頭腦中的樸素的平等理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北歐現代民主制度的確立以其平穩漸進的特點令世人矚目。由于大量移民北美,北歐社會所有在經濟、社會和宗教中遭受的挫折得以消釋。從整體來看,工業化進程在速度和強度上都非常適中,使漸進的調整成為可能。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三足鼎立的階級結構,使北歐最終選擇了社會民主主義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開創了獨特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式”。斯堪的納維亞的政治模式與不列顛式民主模式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在北歐,一黨多數組成的政府是一種可能性,而非規則。即使在多數黨政府統治時期,如1945年至1961年間的挪威,北歐各國政府仍是遵照利亞法特所謂的“共識模式”。斯堪的納維亞政治民主的實質就是公眾對政治過程的廣泛參與。縱向地看,是政黨和利益集團的參與;橫向地看,是地方和地區政府的參與。這種廣泛政治參與表現十分明顯。戰后在北歐各國的議會選舉中投票人數超過全國人口的80%。比照國際標準,斯堪的納維亞政黨和利益集團成員數量龐大、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內部管理民主,因而成為有效的民意代表工具。
福利國家追求的社會平等,使北歐國民“富而不驕”;生態和諧觀念下的環境友好政策,使這個寒冷、黑暗的高緯度地區成為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景色最迷人的地區之一;而公眾對政治社會生活的廣泛參與使其政府工作高效清廉。北歐人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使我們對“幸福”這個詞產生了嶄新的理解。
(摘自《中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