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
公選、公考中申論考試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其中之一就是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表現在解決給定資料中所反映社會問題的能力上。考查這種能力的申論題就是其中的對策題(包括回答題及寫作題中的對策),是必不可少的題型。在公務員錄考正式設申論考科的早先幾年,三個類型考題的第二題,就是對策題,直接問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后在題干里逐漸出現解決問題的“建議、方案、措施、辦法、看法”等。近些年來對策題的問法更隱蔽了些,如要求答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見解、有效途徑,以及此類問題如何避免等。雖然問法不同,但讀過題后,你應立即意識到,這都是對策題。
考申論十幾年來,對于對策題如何應對,考生及輔導教師都做過深入廣泛的研究探討。筆者根據多年來的輔導、閱卷的體會,作了如下的歸納總結,提供給考生參考,亦求同仁賜教。
一、對策條項的調控
這里的調控是指列出對策的條數、序列、字數。其實這是一種答題時的基本設計。因為解答對策題,為了清晰好讀,大都是要排序列條的,列多少條為好,一般5~8條為適中。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有少,閱卷者大多都有參考答案,由于那里列著若干條,所以他們有意無意地根據參考答案,一一對照。如果列條項少了,可能因不全面有遺漏被扣分;若列條項過多,可能顯得重點不突出,瑣碎雜亂。所以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解答思路選用5~8條,然后根據自己在草紙上的列綱,考慮按主次輕重,將選用條項排出順序,再過到答卷上,這樣可避免本末倒置。說到各條字數,要有基本的估量,題干要求寫多少字,根據所列條數分配,盡量寫足,爭取每項解答得更圓滿些。
二、對策通項的運用
由于申論題資料的選材意向,重點是“三點”問題:熱點、焦點、難點。而突出的是社會重大事件、現象、問題等,所以提出解決的對策,應該多從宏觀、大局來考慮,于是就有了規律性的幾點,即法規、監管、懲治、監督、舉報、宣教等,一般叫它通用條項。多數重大社會問題,如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礦難事故、環境污染、豆腐渣工程、假冒偽劣等,其產生多是因以上幾個方面造成的,所以就必須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嚴厲加以懲治、強化監督舉報、加強宣傳教育等對策。這些都是從宏觀的方面、大的方面提出的,所以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對策。當然也可以使用別的說法、別的角度,比如可以從法律、經濟、管理、教育、行政、技術等角度去提出對策。回答所列對策,除了從宏觀的方面、大的方面提出外,還要從微觀方面、具體做法上提出,以使所提對策更加全面、圓滿、具體。對于解決重大社會問題的對策,也可以從身份、地位的角度去提出,比如對安全、環保、偽劣等問題,可從政府、企業、媒體、群眾等方面去寫,寫起來可能會更具體,更可操作。
三、對策條項的類別
目前申論考題資料的內容,可分兩種類型,即社會重大問題的、公民道德素質的。前者為大多數,所列對策可參考選用上述宏觀通項。但對于后類資料,其對策則不宜列用宏觀通項,因為對策的對象有所不同。后者所給資料若是涉及公民素質、道德文明一類的,應對的對策多采用宣傳教育、強化自律、道德約束、文明熏陶、制度保障、法律規范、典型榜樣、表率作用、環境感染等條項,而通用條項中的監管、懲治、舉報等則不好用。有些省申論題曾連續幾年都是這一類的,如證人作證、網絡募捐、感恩意識、大學生就業、扶老救助等資料,應對對策應當多從思想教育、道德規范、制度約束等政治、意識的角度入手解答。
四、對策條項的新與深
在提出重大社會問題的對策時,不少考生抄用通行套路,所列對策生搬硬套,毫無變化,致使答卷出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這種答法特為閱卷者生厭。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種不良效果,考生應在新、深上下工夫。新與深的對策寫法是相關聯的,有深度就有新意,要有新意須有深度。比如“健全法律法規”一項,這幾乎是所有考生所列對策的首條,就是不少學者所寫學術論文也這樣列為首條。其實有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并非在法律法規的“健全”上。當前社會現實中出現較多的現象則是由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沒有依法行政導致的,所以若是將這條對策改為“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必須強化嚴格執法”,就會更有針對性,更能說到關鍵處。寫此項,如果考生采用“健全完善法律法規”的對策,你必須明確是否是不健全不完善,如不健全不完善,就得提健全、完善什么內容才行,否則就成空談。再如“加大監管力度”一條,可以改用“強化監管必須實行問責制”,可提出監管部門及工作人員,首先應明確責任,轉變職能,達到職責分明。提法具體,寫起來也就有針對性。同樣,在用“表彰獎勵監督舉報”一項時,應提出“首先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因為沒有對監督舉報者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制度,再重的表彰獎勵效果也不明顯,這就是這一項的深度。又如“建立預警應急機制”,深入一步說,應該強調的是應急機制的質量、快捷、高效的問題,不管是建還是沒建。還有一條對策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端正掌權者的政績觀”。解決問題不提這一條,其他對策則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掌權者錯誤的政績觀不矯正,別的對策就行不通。正如國家環保總局有位領導人,到某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時,所總結的“當官的問題不解決,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這是一句一針見血的結論。如果考生對有些社會問題的解決能提到這條對策,那就是抓住了牛鼻子,證明該考生看問題敏銳,分析問題深刻,所提對策既新又深。
五、對策題應對普遍存在的缺陷
在解答對策題時,不少考生普遍出現幾個通病,那就是答案過于簡單、不具體、不可操作、缺乏新意。過于簡單表現在每條僅簡單的一句話,抽象、虛空。按題干要求字數說,也不足、不完善,所以得分大受影響。如果題干要求300字,你列7條,每條一句占一行,總共才140字,顯然無法說清每條做法。過于簡單則不可操作,仍無法體現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的辦法就是將每條對策在闡釋時盡量具體化。比如“加強宣傳教育”,怎么加強法,可以寫出宣傳什么,用什么方式,宣傳對象、效果預測等,以此體現可操作性。如何使所列對策有新意,則要考慮對策的具體性、實效性,其見解獨到,方案可行。比如“加大懲治力度”一條,一般考生僅此一句,卻對如何“加大懲治”沒有更好的說法,如果提出“讓違法者政治上身敗名裂、經濟上傾家蕩產、思想上后悔莫及”,處理方法就過于嚴重了。還可提出完善法律,加大違法成本,讓違法違紀者罰得“心跳”,賠得“肉疼”等,用這些嚴詞厲語去寫會更能說明問題。還有對不明確的事項對策不輕易寫,比如不了解對某個問題的法律規定的具體情況,就不能寫“健全完善”,避免對策充數,囫圇吞棗。
六、注意分清兩處對策的差別
在申論考題中,有兩種題涉及寫對策,一種題直接要求答出解決某個社會問題的對策、措施、建議等;而另一種對策出現在最后的寫作題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兩種對策的寫法是有差別的。
一是針對對象不同。答題中的對策是針對社會問題來的,面寬;寫作題中的對策是針對考生立論的論點來的,面窄。比如“環境污染”資料,答題中的對策是解決治理環境污染的;而寫作題中考生若擬題是《治理環境污染刻不容緩》,那文中的對策則是“怎么刻不容緩地治理”,在“刻不容緩”措施上做文章。盡管在條項內容上兩種對策是相通的、相近的,但所強調的側重點不同。
二是條數不同。兩處所列對策的條數是有講究的。答題中的對策條數盡量求全,以免漏項;而寫作題中的對策卻不在求全,而在于抓重點、抓要害,發揮有力論證的水平。
三是概括句不同。答題中的對策頭一句可集中寫也可松散寫,只要說明確;寫作題中對策頭一句卻求精煉、概括,常用嚴詞,如“嚴厲、徹底、堅決、必須”等,以示強化。寫作題中對策的概括句,是體現考生寫作水平的重要看點。
四是解釋不同。答題中對策首句后面的解釋,要求具體化、重操作;寫作題中的對策首句后面的解釋,手法是分層次、引例語、強論證。因篇幅允許,所以可以引經據典,使內容更充實。
(摘自《應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