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謝蘊琳,張 巖,毛 宇,劉 浩
(天津市種子管理站,天津 300061)
由于近年來溫室效應加重,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天津地區氣候明顯變暖,熱量資源增加,冬小麥播種期平均推遲5 d,越冬期縮短23.5 d。而對干熱風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等也產生一系列影響。干熱風是在小麥揚花灌漿期出現的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災害性天氣,可破壞植株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影響籽粒灌漿成熟,導致粒重明顯下降,冬小麥嚴重減產。針對干熱風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及防御措施展開研究,以便科學合理地防御干熱風,對于防災減災、奪取小麥豐收具有重要意義。
干熱風亦稱“干旱風”、“熱干風”,農業氣象災害之一。每年初夏,我國內陸地區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形成一個勢力很強的大陸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周圍,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一股又干又熱的風,這就是干熱風。干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該區域的大氣干旱為基礎。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陽直射角最大的季節,同時又是我國北方雨季來臨前天氣晴朗、少雨的時期。據天津市武清區小麥生產試驗結果統計,2010年5月份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增加了1.3℃,小麥整體生育期推遲,抽穗灌漿時間延遲至5月12日以后,降水比歷年同期減少20.5mm。
干熱風是出現在溫暖季節導致小麥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種干而熱的風。干熱風時,溫度顯著升高,濕度顯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風力,蒸騰加劇。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秕粒嚴重甚至枯萎死亡。遇輕干熱風的年份,可減產5%~10%;重的年份,可減產10%~20%,有時可達30%以上,而且影響小麥的品質,降低出粉率。據天津市氣象部門資料統計,2010年5月19~20日,天津市連續迎來33℃以上高溫,尤其是20日,北辰最高溫達35.8℃,市區35.4℃,最大相對濕度70%,西南風3~4級,主要麥區達到干熱風災害標準。干熱風易影響冬小麥灌漿速率,減少干物質積累,也會導致根系溫度過高而水分和養分吸收受到抑制,引起植株早衰。2010年5月16~18日,天津經歷一次大范圍降水天氣,尚可滿足小麥蒸騰和田間蒸發需要,干熱風天氣尚未對小麥生長造成明顯影響。
植樹造林,特別是營造防風林,實行林糧間作等,從而降低農田溫度、增加濕度、削弱風速和減少蒸發,使小麥蒸騰強度減小,而根系吸水能力增大,有效的改善農田小氣候。根據《天津市2008年度植樹造林工作總結》中統計,天津市已完成防護林面積達1.17萬hm2。進而可在較大范圍內改變生態氣候來防御干熱風。
干熱風的危害主要發生在5月21日~6月5日期間,因此,選用豐產、抗熱、抗銹和抗干熱風的品種,通過合理的栽培方法和合理施肥,使小麥的千粒重增加。適時澆足灌漿水。灌漿水一般在小麥灌漿初期(麥收前2~3周左右)澆,如小麥生長前期天氣干旱少雨,則應早澆水。酌情澆好麥黃水。對高肥水麥田,澆麥黃水易引起減產。所以,對這類麥田只要在小麥灌漿期沒下透雨,就應在小雨后把水澆足,以免再澆麥黃水。對保水力差的地塊,當土壤缺水時,可在麥收前8~10 d澆一次麥黃水。根據氣象預報,如果澆后2~3 d內,可能有5級以上大風時,則不要進行澆水。
化學防御措施可增強小麥抗御干熱風的能力。化學防御措施可分兩種:一種方法是用氯化鈣、復方阿司匹林等藥劑處理種子;另一種方法是在小麥生育后期干熱風來臨之前,用石油助長劑、磷酸二氫鋅、草木灰水、矮壯素等藥劑噴灑葉面。在小麥開花至灌漿初期,用1%~2%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氫鉀溶液、2%~4%過磷酸鈣浸出液;或15%~20%草木灰浸出液作葉面噴肥,可加速小麥后期的生長發育,預防或減輕干熱風危害,同時可增產8%~15%。但要注意葉間噴灑要避開高溫、降雨和大風天氣,一般在上午露水消失后至11時和下午3時以后落日前較為適宜。采用化學藥劑噴灑,是一種有災抗災、無災增產的速效措施,但從根本上講,還應采取綜合防御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干熱風對小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