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山東大學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100)
隨著信息環境的變化和知識獲取方式的多元化,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難以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以知識的組織、分析、提煉為特征的知識服務悄然興起,并且成為信息服務機構爭先開展的服務模式。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通過建立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資源數據庫,研究新型知識處理方法和開展用戶培訓等工作,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根據用戶知識需求的不同,對化工領域知識資源進行提煉、優化、整合、創新,為用戶提供行業發展研究、產業鏈分析等研究報告,為企業產品研發、生產和經營提供決策服務。作為信息的集散地,圖書館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是其自身發展的大勢所趨。
目前,國內對知識服務內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1)知識服務是一種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服務。即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提供知識產品來解決問題的服務。(2)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強調開發隱性知識的價值,把知識服務看作是提煉用戶需要的知識,并把知識在合適的時間傳送給合適的人的一個過程。(3)強調知識服務的層級性。側重用戶與知識需求之間的聯系,把知識服務看作是一種深層次的智力服務。從圖書館功能角度看,筆者認為,圖書館知識服務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深化,是從用戶的知識需求出發,對信息進行存貯、組織、整合,提煉成知識產品,為用戶解決問題的服務。
從知識服務過程看,圖書館知識服務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圖書館要為用戶提供幫助其解決問題的知識服務,首先要收集各種載體的信息。信息的收集是提煉用戶所需知識的前提。現代出版業的繁榮,致使各種文獻信息呈指數增長,對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發現隱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識單元,并對其進行集合組織,以便于人們識別和理解知識。(2)知識組織。知識有主觀知識與客觀知識之分。從廣義上講,知識組織包括對主觀知識和客觀知識的組織,即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組織。圖書館的知識組織主要對顯性知識的組織,是對文獻的分類、標引、編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動,以形成各種數據庫,以及對知識單元的組織,最終生成一定的知識產品。(3)知識開發。根據用戶要求,通過知識重組和知識再造,形成用戶決策所需要的問題解決方案或適合市場需求的知識產品的過程。通過館員對信息和知識的深層次加工,形成有獨特價值的知識產品,解決用戶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促進知識創新。(4)知識應用。面向政府、社會團體、企業、科學機構開展知識服務。知識應用包括宣傳、推廣知識產品,深入用戶一線,提供其所需的知識。
知識組織是揭示知識單元 (包括顯性知識因子和隱性知識因子),挖掘知識關聯的過程或行為,最為快捷地為用戶提供有效知識或信息。知識服務的開展,需要對知識進行組織。因此,學科館員首先應承擔著知識組織的任務,對紙質文獻和網絡文獻進行整合,建立專題數據庫,使無序的信息演變為有序的知識體系。例如:學科館員可構建機構知識庫,實現機構內部分散的知識產出的集中揭示和統一管理;建立網絡導航系統,將專題知識網絡信息集中展示,為用戶獲取網絡專題知識提供指引服務。
知識傳播是知識組織的根本目的。知識傳播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特定知識傳播媒體手段,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播特定的知識信息,并期待收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過程。在圖書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知識傳播活動的執行者是學科館員;知識傳播活動的受動者,即所傳播的知識內容的接受者,是學校師生用戶;知識傳播手段多樣化,計算機互聯網絡成為知識服務中效率最高、使用最靈活的知識傳播手段。學科館員可利用網絡、現代通訊工具傳遞用戶所需的知識,也可舉辦多種形式、多種學科的學術報告會,或針對用戶開展知識檢索與應用培訓,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不同知識需求。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高校每年都產生大量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優秀學術成果,是知識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學科館員在高校的科研過程中扮演著學術合作伙伴的角色。學科館員一方面要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最新信息,在線或現場解答科研人員的信息咨詢,幫助解決其在研究中資源利用方面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學科館員與科研人員一道,開展科研工作,在科研查新、科研選題立項、科研成果鑒定、科研成果推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融會,新興的邊緣科學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出現。雙學位即雙學士學位,是指學科館員同時要獲得圖書館學或情報學相應的學士學位和另一專業學士學位。目前,雙學位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得到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學科館員要承擔學科知識的組織和服務任務,必須具備圖書情報知識和另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實行學科館員雙學位制,是培養復合型學科館員的一種方式。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引進雙學位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學科館員工作。同時,制訂在職學科館員雙學位培養計劃,鼓勵學科館員到大學進修,將學科館員培養成既具備相關學科知識背景又具備較強的信息檢索和處理技能和現代化計算機技術及英語應用能力,具有不斷學習和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圖書館學或情報學本科畢業的在職館員,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服務方向學習某一專業知識,通過脫產學習或自學的方式,完成一門專業課程學習,待修完專業課程所有學分后,即可獲得相應的專業學士學位。如為化學研究和教學人員提供知識服務的學科館員,可選修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化工設備機械基礎等化學課程,使自己具有化學學科知識背景。
非圖書館學或情報學畢業的學科館員,應學習圖書館學或情報學知識。他們可通過選修大學圖書館學或情報學本科教育課程,如選修圖書館學基礎、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描述、信息組織、信息檢索、數字圖書館、目錄學、計算機應用系統設計與分析、計算機信息網絡、數據庫管理等核心課程,完成畢業所需學分,即可獲得與圖書館學相應的學士學位,從而使自己掌握信息組織方法、信息檢索方法。
科學研究是運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活動。一般來說,科研能力指的是科學研究人員運用科學方法順利完成科研活動所需要的能力。培養學科館員科研能力不僅是圖書館員職業地位提升的需要,更是為用戶提供學科知識服務的需要。“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作為一種學術性機構,高校圖書館必須重視科研工作,強化其研究職能。學科館員只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正確地評價知識和篩選知識,確定知識資源的科研價值,深入學科、深入科研一線開展針對性的學科知識服務。學科館員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高校圖書館與學校其他部門的共同推進。筆者認為,一要增強學科館員的科研意識。科研意識是指科學研究者探究、認識未知的覺察和主動性。學科館員平時忙于學科知識服務,科研意識淡薄。高校圖書館可通過舉辦學術沙龍、學術講座,讓科研工作者向學科館員講授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所需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著力提高他們的科研意識。二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科館員申請課題,進行課題研究。課題研究能培養學科館員的資料查找能力,提高館員篩選、評價和分析資料的能力,運用資料進行寫作的能力。高校圖書館可在課題立項、課題論證、課題評價等方面對學科館員進行指導,并在學術活動和科學研究方面給予必要的精神、物質和業務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理論的灌輸雖然重要,但理論付諸實踐更重要。將理論知識上升至實踐層面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設立學科知識服務崗位,讓學科館員在崗位上鍛煉成長。高校圖書館可對學校師生用戶學科知識服務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以學院為單位,設立學科館員服務崗位,詳細列出每個崗位的名稱、工作職責和任務、任職條件,實行崗位聘任制。在此基礎上,創建網絡知識服務平臺,學科館員通過網絡知識服務平臺,進行學科知識重組,開展可視化的知識導航服務、基于個性化知識需求的資源推薦、基于Web2.0的學科信息咨詢服務。當然,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可組建學科館員服務團隊,以老帶新進行學科知識服務。同時,建立完善的考評體系,重點對學科館員的知識服務進行評價,從服務系統、服務過程、回答質量、用戶滿意度、服務統計、成本測度和服務開放程度等方面科學評估學科館員的工作,以激勵措施促進學科館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學科館員是圖書館與院(系)聯系的重要紐帶與橋梁,是圖書館知識服務的主力軍。高校圖書館應不斷探索學科館員培養新模式,提高學科館員的知識服務能力,以適應網絡時代圖書館發展的要求,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
[1]吳才喚.論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知識服務的開展[J].情報探索,2012(5):95-97.
[2]李紅巖.圖書館知識服務綜合模式探究[J].情報雜志,2009(1):191-193.
[3]付濤.圖書館:培養學科館員需要新突破[J].黑河學刊,2011(7):134,136.
[4]胡小麗.高校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系統構建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