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達 高文 邱維臣 (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 300041)
吳浩 毛濤 胡玉(天津市統計局社會科技處 天津 300020)
2011年,濱海新區全社會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總額為123.96億元,同比增長10.2%;R&D經費內部支出與GDP比值為2.0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63個百分點,較上年水平回落0.24個百分點,低于新區“十二五”規劃年度目標1.1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同時顯示,濱海新區以不足全市30%1本文基礎數據來源于市統計局,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口徑由濱海新區統計局提供。由于統計數據尚未完全整理完畢,本文數據可能與統計年鑒公布的最終數據及與濱海新區統計局統計結果不完全一致。的企業數量2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和不足45%從業人員,實現了全市60%的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實現近70%利潤總額,實現超過70%的出口交貨值。
由于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超過全區的90%,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濟科技數據分析,發現新區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提出相應的工作建議,從而為政府決策提供相應參考。
2011年,濱海新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全市3指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該指標比重,下同。的28.5%,年末從業人員67.35萬人,占全市的44.4%。實現工業總產值12830.82億元,同比增長28.7%,占全市的61.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015.11億元,同比增長26.7%,占全市的61.7%。實現利潤總額1334.46億元,同比增長26.2%,占全市的69.0%。擁有資產總計10598.47億元,同比增長25.8%,占全市的60.9%。實現出口交貨值1723.39億元,同比增長15.5%,占全市的73.3%。
當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合計114.59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全市的54.4%。其中來源于政府、企業、境外和其他方面的資金分別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3.1%、91.2%、4.8%和0.9%。
當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投入R&D人員2.54萬人年,同比增長25.7%,占全市的57.0%。其中,研究人員0.99萬人年,同比增長31.6%,占全市的60.7%。
2011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項目數量同比增長29.4%,占全市的59.0%。R&D項目經費內部支出92.81億元,同比增長15.7%,占全市的57.0%。
當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申請專利同比增長32.6%,達到全市的56.8%;其中,申請發明專利同比增長22.6%,占全市的60.5%;當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同比增長27.4%,占全市的58.1%;擁有境外授權發明專利同比增長27.6%,占全市的14.3%。
當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表論文同比增長19.9%,占全市的51.1%。擁有注冊商標1416件,同比增長42.9%,占全市的35.5%。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240件,同比增長34.8%,占全市的53.7%。
2011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民營、三資4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港澳臺資經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1.2%、8.7%和50.1%。其中,三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7%。
當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利潤點有所回升。國有、民營、三資5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港澳臺資經濟企業利潤總額占全部的比重分別為54.7%、10.3%和35.0%。其中,國有企業回落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提高2.3個百分點,三資企業回落1.3個百分點。
當年,新區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3.9%,居三類企業利潤總額之首;三資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8%,高于全市三資企業利潤平均增幅11.8個百分點,占全市三資企業利潤總額的75.0%。
當年,新區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納稅總額6只包括企業營業稅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和應繳增值稅三部分,下同。超過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0%。其中,國有企業是新區的納稅主體,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納稅總額的52.7%;三資企業當年納稅總額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納稅總額的40.0%。民營企業的納稅總額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納稅總額的7.3%。
2011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32.4%,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6.6%,占全市高技術產業產值的79.4%。高技術產業利潤總額為14.86億元,同比增長55.1%,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為8.6%,占全市高技術產業利潤總額的69.0%。工業企業的高技術產業產品利潤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73個百分點。
當年,石油、化工、冶金、煤炭、電力等行業的工業總產值比重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5.0%。而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1.6%、3.5%、2.1%和3.7%,經濟總量明顯偏小。
當年,新區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利潤總額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達到53.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開采、洗選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分別超過5%。
當年,五大行業的繳稅額達到全部繳稅總額的75.2%,分別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6.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4.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3.1%)、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2.3%)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9.1%)。
2011年,濱海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5.2%,這部分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7.6%,主營業務收入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5.3%;實現利潤總額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3.1%;擁有資產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5.1%。從業人員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84.3%。
當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的84.6%。經費投入主要集中在試驗發展階段,占大中型企業全部研發經費總額的96.4%,占新區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總額的84.5%;濱海新區大中型企業應用研究經費支出占新區應用研究支出的89.5%,占新區全部研發經費支出的3.1%。
當年,濱海新區共計獲得境外對研發項目的經費支持5.47億元,其中,內資企業獲得0.81億元,三資企業獲得4.66億元,分別占全區境外研發經費投入總額的14.8%和85.2%。
當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共計2.75億元,其中對境內研究機構支出1.93億元,對境內高校支持0.32億元,對境外支出0.15億元。在對境外支出經費中,三資企業支出占到95.9%。濱海新區三資企業對境內高校的經費支出高于內資企業9.1個百分點。我市高校獲得企業研發項目經費遠遠低于科研機構。三資企業超過1/3的研發經費流向國外。
研發(R&D)經費投入的增長幅度遠低于經濟總量的增長幅度,導致新區研發投入強度凸顯不足。
2011年,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3.4%,高于全市GDP增長0.8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濱海新區在全市經濟增長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當年,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了26.7%的增長,但新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僅增長10.5%,導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88%,低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平均強度0.11個百分點。
分析濱海新區研發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高企研發投入不達標;高技術產業R&D不高;經濟主體的研發投入力度嚴重不足;來源于政府和境外的R&D經費顯著下降。
分析發現,濱海新區的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極度不合理,與新區的自主創新領航地位差距較大。一是自主創新研究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二是高科技行業、產業研發投入經費不足。三是不同類型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不合理,經濟主體尚未成為研發經費投入主體。
2011年,濱海新區研發投入強度出現回落,與當年國家統計制度調整和不適應一套表制度有關。
一是統計規模調整導致少數企業排在統計名錄之外;二是對一套表和網上直報制度尚不適應;三是濱海新區科技統計管理尚未理順;四是新區科技與統計的管理一體化有待進一步加強。
建議統計部門對納入新區統計名錄的規模以上工業研發投入情況開展深入分析,采取措施:一是嚴格執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二是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三是引導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四是鼓勵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五是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宣傳力度。
一是加大新區科技計劃項目中的R&D項目比例。建議新區的科技經費投入更多地以項目形式支持企業,并更多地投向R&D項目,盡可能支持中試之前的項目。二是建議新區政府改進科技投入渠道。直接投資企業研發項目,避免通過第三方企業投入后,大量的科技投入無法納入統計,造成科技投入中的R&D投入漏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