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天津 300074)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服務理念的強化,醫療機構的醫學專業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醫患關系卻日趨緊張和尖銳,尤其是最近社會上發生了多起針對醫生的惡性犯罪事件,醫患關系正逐步走向對立面。患者對醫生缺乏理解,社會對醫院也缺乏寬容。只有正確地認識醫患關系,才能有效地解決醫患矛盾,使醫患關系逐步走向和諧。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患者基于自身的疾病狀況,為提高健康水平選擇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履行職責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醫患雙方為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1]
盡管近年來醫院總體服務質量上升,就醫環境、設備及醫技水平等改善提高,但醫患之間的“信任度”卻越來越低,由于醫患糾紛而發生的干擾醫療秩序、甚至惡意傷害醫生人身安全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中華醫院管理學會一項對全國326家醫院進行的調查統計表明,醫療糾紛發生后,73.5%的患者及家屬出現過擾亂醫院工作秩序的過激行為,其中,43.9%的醫療糾紛發展成打砸醫院,對醫院設施直接造成破壞的有35.6%,導致醫務人員受傷的占34.6%。2002年,這類事件有5000多起,2004年上升到8000多起,2006年則超過了1萬起。
服務態度欠佳,雙方缺少溝通理解等,被諸多患者和醫護人員列為影響醫患關系的頭號因素,以至于現在當人們提到“醫患關系”這個詞,都會劃為略帶貶義的詞。
在醫患關系中,“醫”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作為醫生,直接的服務對象是人的身體,甚至生命,所以醫德與醫術是同等重要的。盡管自古以來就提倡“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儒醫同道,無德不醫”,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醫護人員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轉變。甚至有些個別的醫護人員將金錢利益放在了首位,收受“紅包”、藥費回扣,而有些醫院則是將醫生的獎金與效益掛鉤,這些都會對醫患關系產生負面的影響,使醫護人員漸漸淡薄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對前來求診的患者造成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傷害。除此之外,在面對醫患矛盾時,有些醫護人員不能及時進行處理,甚至常常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只求息事寧人,避免對醫院、對醫生造成不利影響,但是這種態度不僅沒能緩解醫患矛盾,反而起到反作用,加深了患者甚至社會對醫護人員的誤解。
作為醫患關系的另一方,患者本身作為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患者對于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期望值也相應提高了,而且,醫療知識也越來越普及,患者的維權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是,患者的醫療水平是有限的,往往是一知半解,加之部分患者對醫療期望值過高,一旦治療結果達不到期望值患者就會馬上產生對立情緒。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社會輿論也是這一矛盾產生的潛在導火索,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實際上,人類對自身的研究和對疾病的認識是有限的,在研究開發新的醫療技術、手段的同時,也必然會增加醫療風險和損傷。很多患者對醫療技術期望過高,認為醫院應該、也必須把病治好,這其實是不太現實的。雖然醫療消費也是一種消費,但是很大可能上這種消費是不能獲得等值回報的,這是現有的醫學水平所決定的,很多患者卻不能理解。加上一些不公正的輿論導向,使得患者在看病之前就產生了一種對立情緒,對醫生的每一個醫療舉動都不信任,如果與周圍的患者進行比較發現自己多做了什么檢查、多用了什么藥,就會懷疑醫生多賺回扣,很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可見,患者對于醫生、醫院的誤解也會對醫患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首先是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我國大部分的就診患者都集中在一線城市、三甲醫院,這勢必造成患者的需求與醫院的供應分布不對稱,供需失衡。有調查顯示,中國衛生資源的70%分布在大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醫院,重復建設和高密度建設愈演愈烈,使醫療服務不能有效顧及大部分患者,這也是造成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醫療費用增加太快,而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卻不高。“看病貴”是患者對醫療收費高的最直接的反應,在大多數患者眼中,這是醫院追求利潤的結果,但其實這也反映出國家對于醫療投入的嚴重短缺。我國衛生總費用由3部分組成:政府預算衛生支出(政府投入)、社會保險及其他衛生支出(社會投入)和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個人投入)。中國衛生總費用的貨幣名義價值從1952年的8.54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110.21億元,增加11.91倍;1978年的110.21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89.48億元,增長了101.43倍。1952年,衛生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6%,2007年,衛生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增長至4.52%。從總的發展趨勢看,我國衛生總費用保持著持續增長勢頭。中國政府衛生支出從1952年的3.86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5.44億元,增加8.18倍;1978年的35.44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297.1億元,增長了63.82倍。盡管如此,從我國衛生總費用的構成情況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的絕對數雖然逐年增加,但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卻逐年下降,居民個人衛生支出的絕對數和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對患者來說,會感覺“看病貴、看病難”,而且,患者大多會將這種不滿轉向醫療機構,這就更加加重了醫患矛盾。
最后,除了以上兩個方面,醫療機構本身對于醫患糾紛的監管體制也不健全,這對醫療矛盾的解決是不利的。
醫療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現有的醫療資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應該對這樣的狀況進行調整,重新構建醫療資源配置體系,使醫療資源分布合理,提高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除此之外,應加大政府衛生投入,多建立一些國家全資的公立醫院,收取的醫療費用只是相當于醫療成本。同時,鼓勵醫療機構的多元化建設,建立多種形式的非公立醫院,可以滿足患者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
首先,緩解醫療矛盾,要增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因為醫護人員的一舉一動很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危造成影響。生命是非常寶貴的,每個醫護人員都必須有這樣的意識,謹言慎行,不應該對患者有冷漠、疏忽等不負責任的行為,更不能因為患者的身份、經濟條件等對患者區別對待。其次,醫護人員也要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在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接診、問診的技巧和藝術,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盡量能夠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醫療的費用要公開透明,讓患者明明白白地進行醫療消費。最后,醫護人員也應學習法律法規,依法行醫,發生醫療糾紛時進行妥善處理,避免使糾紛更加惡化,最大可能地保障醫療安全和醫院聲譽。
第一,醫療衛生行業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它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而且醫生并不是萬能的,目前的醫學水平也是有限的,因此社會應對這個行業給予較多的支持和理解,要尊重醫護人員。打罵醫護人員、甚至造成生命傷害的諸如此類的惡性事件絕不應該再次發生。第二,患者在提高自身維權意識的同時,也應該了解醫護人員的權利和義務,不要把“顧客是上帝”這種日常生活消費中的思維慣性也照搬到醫療消費中,不要理所應當地認為“患者是上帝”。醫療消費不等于一般的生活消費,是有其特殊性的,患者的醫療知識水平是有限的,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要充分與醫護人員溝通,不要很容易就產生對立情緒。第三,新聞媒體是社會的“無冕之王”,在行使“媒體監督權”時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扭曲事實,也不能因為媒體的主觀意識而對醫療事實的報道產生偏頗,以免對受眾產生誤導。另外,各個媒體在報道醫療負面新聞的同時,也要對醫護人員救死扶危的事跡進行報道,使公眾了解醫療行業的兩面性。媒體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讓公眾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狀態,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心術》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
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增強,醫學期刊的讀者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醫護人員及醫學相關專業工作人員,醫患糾紛的患方、律師以及相關疾病的患者也已成為醫學期刊的讀者。作為醫學編輯的我們,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容易涉及醫療糾紛的稿件的甄選和編輯,比如“臨床病例討論”,在文稿加工過程中,應當辨明原委,避免因寫作上的原因造成的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為此,作為醫學編輯,首先要努力提高醫學專業水平,掌握相關專業的基本概念、內在聯系以及發展趨勢,并不斷積累學術前沿信息,優化專業知識結構,這樣才能判斷專業技術上的是非曲直,對稿件進行鑒別和選擇;其次,由于醫學期刊也屬于媒體,也具有轉播、交流和導向作用,這就要求醫學編輯應當具有較強的學術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要努力維護社會和諧。
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斷進步,醫療制度改革也在逐步進行,然而醫患矛盾卻日益尖銳,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解決醫患矛盾時,除了正確的方式和態度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了解醫患矛盾產生的原因,由此才能盡量避免醫患矛盾的加深和激化。醫患雙方應加強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醫患互信的關系,并通過建立和完善醫療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緩解醫患矛盾。■
[1]張祚海,秦玉明.對當前醫患關系的幾點思考[J].衛生軟科學,2011,25(6):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