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鋒 (天津廣播電視大學 天津 300191)
濱海新區特色文化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創新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濱海新區緊緊抓住開發開放的重要機遇,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政策舉措推動新區文化又好又快發展,已形成與自身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文化,并建成富有開發開放特色、充滿創新活力和獨特魅力的文化,推動了濱海新區經濟快速發展。
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是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改革發展為濱海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爭當經濟發展排頭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必將顯示文化對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支撐作用。
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日益增長需求,是濱海新區的不斷追求。濱海新區的影響力,取決于經濟和科技等實力,更取決于文化實力。以“十大戰役”、“十大改革”為發展動力,濱海新區要通過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依靠文化的力量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為新區提供文化支撐,堅持以人為本開放創新,全面持續地提高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充分激發人民投身開發開放的熱情,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發展以港口經濟為核心的低碳、節能、環保現代產業,以引領區域經濟發展轉型,不斷推進濱海新區經濟的開發,最大限度地使用清潔能源,確保濱海新區實現經濟全面低碳發展。
濱海新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開發區已建立了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生物制藥和食品飲料四大產業循環經濟體系,并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要,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發展企業間互利共生的交換關系。在政府主導下,搭建生態工業信息平臺,為循環經濟建設和改善濱海新區環境質量提供保障,濱海新區本著“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原則大規模建設污水處理工程。
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保護。人類在滿足自身消費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世界文明,高度發達的消費水平卻加重了生態危機,濱海新區將生態意識與綠色消費的觀念,帶到日常的消費模式當中,以維護生態的平衡與可持續,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以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的方式,加快建成包括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循環經濟體系,引入大學、科研院所的研究資源,處理好發展與環保的關系。
1.3.1 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結合 以大飛機、大火箭、大造船、大乙烯、大煉油等一批叫響全國的重點項目為代表的制造業蓬勃發展,成為濱海新區企業快速發展的動力,在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服務業,使服務業規模、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生產性服務業貫穿生產過程中,伴隨著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也與制造業之間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
1.3.2 發展現代服務業滿足消費時代的需求特征 從世界發達國家經濟演變的規律看,中國已經進入消費時代,消費理念的變化是受到當地文化影響的。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消費水平,就必須從產品的創新、商業模式進步與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入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消費性的旅游休閑、飯店旅館業、財產性的衍生金融業、房地產業、知識與智慧性的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中介及咨詢業等發展,催生樓宇經濟等集聚形態,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1.3.3 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 當代世界經濟中,服務業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是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擴大就業、改善民生、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濱海新區支持企業在關鍵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標準,抓好新興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和示范區建設,增強產業融合的主動意識,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新區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競爭力。
濱海新區特色文化是濱海新區引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產物,因此,它具有時代的特征。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加快文化強區是濱海新區堅持不懈的發展方向,濱海新區著眼于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園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建設,從而使特色文化與經濟建設和諧發展。
濱海新區堅持文化發展為調結構惠民生上水平服務,著力構筑“三個高地”,在調結構、增活力、上水平的過程中,全力打好五個攻堅戰,使濱海經濟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全力實施民心工程,努力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實現社保人員全覆蓋、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濱海新區堅持文化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實現科學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已建成濱海新區循環經濟示范區,用循環經濟理念設計新區的整體規劃和布局,充分體現了公益性和社會性。濱海新區努力實現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不斷加強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加快建立循環生產技術體系。
濱海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標志著未來新區將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高地;濱海新區開展青年創新創業工作,進一步推動濱海新區創建全國“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區工作;濱海新區航空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等的頒布,都為濱海新區產業發展和創新指明了方向。
濱海高新區創意產業園、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天津泰達國際創業中心、凌奧創意產業園4家園區列入市級創意產業園,國內好項目從這里走出去,國外好項目從這里走進來,濱海新區將打造成創意文化產業的“樞紐站”。國家影視網絡動漫實驗園和國家影視網絡動漫研究院同時落戶在濱海高新區,國家級創意園區和研究機構扎根濱海將大力促進新區創意文化產業發展。
濱海新區的文化建設充分體現了現代科技與創新理念。濱海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特色文化著眼點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著力點在全面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才能實現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
濱海新區的文化擔當著現代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的樞紐功能。它是吸納海內外優秀人才、先進科學技術和資本,整合區域資源,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經濟飛躍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必然。
濱海新區的文化發揮了“文化口岸”的服務效應。濱海新區一方面為優秀文化及文化產業匯集、落戶,提供有效的文化口岸的服務;另一方面在發展中塑造自身的特色文化,引領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
濱海新區在探索和拼搏中積淀、傳承的文化,在推動區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啟迪智慧、凝聚民心、鼓舞士氣的重要作用。
濱海新區以特色文化為媒,引項目優化產業結構,大項目、好項目帶動濱海新區工業向高端、高質、高新化推進、升級。
濱海新區特色文化,直接影響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帶動了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濱海新區強大的第二產業基礎,必然帶來強大的關聯性需求,企業總部、研發基地、航運物流、金融創新等高端現代服務業企業加速聚集,新區制造業與服務業并行發展。
優勢產業發展促進了新區經濟規模迅速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帶旺了新區人氣,這也強有力地促進了以旅游為代表的消費性服務業發展。國家海洋博物館等眾多旅游項目接踵落戶,新區旅游事業將獲得突飛猛進發展。隨著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直升機博覽會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專業展會舉辦,搭建了產業交流平臺,必將吸引了更多投資商落戶濱海新區。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濱海新區特色文化就是新區發展的魂。濱海新區高度重視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提出了爭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排頭兵的目標,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新要求、新目標為契機,著力打造“文化濱海”,以文化產業大發展助推文化事業大繁榮。
濱海新區的文化企業超過了4000家,總資產近千億元。著力培育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促進新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打造完整文化產業體系,是濱海新區的既定方針。舉辦首屆中國濱海新區創意設計節、首屆濱海國際版畫作品展交會,擴大了濱海新區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形成常態的新區文化會展品牌。
“一區多園”形成文化產業集群。新區發掘原有資源,把同一文化產業鏈的上下游集合在一起,促進產業加速發展。新區構建了多個各具特色的專業集聚園,包括濱海國家影視網絡產業園、濱海國家新媒體產業園、濱海國家動漫產業示范園等,助推了濱海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新區森林植物檢疫體系、數字化農業信息系統兩個信息化應用項目已啟動建設。確定了現代漁業、種源農業、設施種養業、加工物流業和休閑生態觀光農業五大主導產業,正努力構建具有新區特色的濱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
濱海新區針對原有綠地較少、城市發展較快的問題,構建以公園與濕地板塊為主,逐步輻射河道、路網的城市生態園林架構體系,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濱海新區將繼續提升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一批研究院的科研實力,以產業聚集帶動人才聚集,努力打造智慧經濟城、創新先導城。到“十二五”末,新區在綠化建設方面除了以公園輻射路網和河道外,還將采取多項高科技先進技術,在諸多建設物上建立“立體綠化”小型公園,最大限度地滿足城市宜居、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濱海新區以建設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四大生態體系為目標,加快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和低碳試點城市標志區建設,努力成為中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先行區,到2015年全面建成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1]王琳.濱海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4):74-78.
[2]黃樹青.濱海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J].求知,2007(11):27-29.
[3]張志強.調結構惠民生上水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J].天津經濟,2012(2):5-12.
[4]李棽棽.濱海新區:促進文化發展繁榮 加快文化強區建設[EB/OL].中國日報網,2012-05-14.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5-14/content_5906581.html
[5]佚名.天津濱海新區加快生態宜居建設[N].中國建設報,2011-04-25.
[6]趙賢鈺,張維維,王森,等.天津濱海新區 產業結構在持續優化中升級[N].濱海時報,2012-05-02.
[7]何煥臻,何立強.做足濱海旅游大文章助推儐海新區大發展[J].天津經濟,2006(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