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玉林師范學院圖書館,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信息污染、信息超載、信息障礙等不良的信息環境嚴重影響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從信息生態理論的角度進行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信息管理,構建起人、信息及信息環境和諧統一的信息生態系統,注重信息管理中的系統性以及人與信息技術、環境之間的交互性,是實現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圖書館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戰略舉措。
信息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美國著名學者托馬斯·達文波特與勞倫斯·普魯薩克認為:“信息生態學是指對組織內部信息利用方式產生影響的各個復雜問題采取整體的觀點,顯示在許多不同現象的相互作用是必須利用系統觀來分析問題。”[1]我國學者蔣錄全在《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認為信息生態涉及信息、人和環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態就是研究信息—人—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導其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成演變和發展[2]。從上述信息生態學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信息生態學是利用生態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人與信息環境的關系,解決信息生態失調現象,保持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一門學科。
信息生態理論把人、信息及信息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人是信息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信息生態系統的要素中,最主要的并不是技術,而是利用技術的人。信息資源是信息環境的核心,信息是人的生命活動及其從事勞動等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信息技術是人類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所有手段的總和,信息技術是構建信息環境的關鍵。信息生態學強調信息系統與外界信息的交換,強調系統中各個部分的關系和相互影響。
信息生態的研究對實現信息生態系統平衡,促進人、信息、信息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3]。高校圖書館是一個信息資源系統,該系統是以用戶信息需求為中心,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從信息生態的角度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應以人為中心,構建良好的信息生態環境,從而提升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效率。
信息生態作為一個開放、動態的系統,要求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適應社會需求,轉變服務方向定位,拓展服務范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是在知識組織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能夠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服務。信息生態使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從單一為學校教師的服務轉變為社會用戶服務,面向社會各個領域提供知識服務,從而實現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社會化。通過拓展服務范圍,保持圖書館知識服務系統的開放性、動態性,擴充圖書館的信息量,實現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價值。
信息生態各要素要互相協調,以達到整個系統的協同演化。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處在一種相對開放的空間,為滿足用戶的需求,其提供知識服務的模式應多樣化。目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模式主要有咨詢臺式服務模式、門戶網站式服務模式、知識庫服務模式,這些服務模式只是被動地提供知識服務,服務過程中館員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信息生態要求高校圖書館提升知識服務模式,開展人性化、個性化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積極了解用戶的信息需求。
信息生態具有系統性,通過對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功能與結構的調整,尋求一種人、信息、環境之間的平衡狀態。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尋求一種信息資源的最優配置方案,從系統角度出發進行信息資源的配置。如高校圖書館要構建多載體信息資源保障系統,建立各種數據庫,實現圖書館信息生態的平衡。
技術的支持只能解決信息的存貯和交流,如果忽視人的作用,圖書館知識服務就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當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還停留在以技術為中心的層面,忽視人的主體地位。如有的高校圖書館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系統,然而資源建設的滯后、服務理念的落后,使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有的高校圖書館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輕視服務內容的提供,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忽視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導致圖書館知識服務理念的錯位。
信息生態系統只有通過與外界交流,不斷地介入新信息,才能實現信息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知識服務不是簡單的回答式信息咨詢服務,尤其是知識服務嵌入用戶的課題中,是一種知識增值服務,蘊含了館員的個人隱性知識。目前,高校圖書館與用戶雙向溝通交流機制、用戶反饋機制的建立不健全,使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出現失衡現象。在信息數字化、網絡化、多載體化的今天,用戶不僅需要紙質文獻,而且更多地需要數字化文獻。一些高校圖書館目前仍然只以館藏資源為中心,不重視用戶的反饋信息,沒有對用戶反饋信息加以分析,找出服務中的缺陷。這種單向的服務過程,封閉的服務資源,致使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效率低下。
信息生態系統強調整合系統內部分散孤立的信息資源,形成統一的信息資源平臺,以形成信息流轉及時、高效、順暢的信息生態循環圈[4]。我國高校圖書館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使高校圖書館之間以及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缺乏橫向聯系,缺乏較好的溝通和互助,致使信息難以合理流動,出現有的高校圖書館資源存在浪費的現象,有的高校圖書館資源又匱乏,信息資源建設失衡。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書刊價格連續上升的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因經費有限,館藏資源及設備配置不到位。高校圖書館與各學院(系)資料室的信息資源缺乏整合,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
高校圖書館信息環境主要是圍繞用戶獲取信息而建立的環境系統。優化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環境,一要建立科學的館藏信息體系。高校圖書館需要細化資源建設,建立一個有本館特色的文獻數據庫,如二次文獻信息庫、全文文獻信息庫、學科知識庫等。二要采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服務網絡。首先,應建立一個性能優良的校園網和圖書館局域網,為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改變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提供支持。其次,將圖書館局域網與外網相連,以擴大圖書館的服務范圍。三要加強館員培訓工作,使館員具有較高的知識服務能力。館員是圖書館信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職業道德、淵博的知識是提高服務水平的保證。
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把用戶作為圖書館知識服務的主體。從信息生態理論出發,高校圖書館要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采取多種方式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第一,加強用戶調查研究,研究用戶的知識結構、認識規律、思維能力、使用習慣等,圍繞用戶的實際問題開展知識服務。第二,針對用戶需求,建立用戶需求檔案,提供跟蹤服務。
信息生態強調信息的流動,高校圖書館要通過各種方式,如網絡交流方式、圖書館活動交流方式、調查問卷交流方式等,與外界及用戶之間建立聯系,不斷從外界輸入信息,提供圖書館知識服務。同時,要建立用戶反饋機制,實行雙向溝通、雙向交流。要根據用戶的反饋意見,不斷優化服務。用戶的反饋不僅是圖書館服務質量的衡量標準,而且是圖書館深化服務的一個參考指標。圖書館要定期對用戶的反饋信息加以分析,及時發現圖書館知識服務工作中的缺陷或不足,調整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容、模式等,提升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效率。
為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圖書館除了系統地開發、組織各種信息資源,還要與其他信息機構開展合作,建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體系,促進圖書館信息循環。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可彌補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不足。在網絡環境下,構建網絡技術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是實現圖書館知識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開展聯合知識服務,可有效推進圖書館知識服務系統信息生態的優化建設。
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人是主體,也是主導因素。因此,基于信息生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就是以人為中心,在加大知識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和構建現代知識服務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核心知識服務團隊,樹立科學服務的理念,開展用戶調查,利用用戶反饋信息,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知識服務。
[1]周秀會,夏志鋒,董永梅.信息生態學研究熱點分析與展望[J].情報雜志,2009(12):178.
[2]蔣錄全.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3]肖鈉.我國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綜述[J].情報科學,2011(7):1114-1120.
[4]鄧以惠,黃付艷.圖書館信息生態失衡及對策研究[J].現代情報,2009(1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