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面對這樣的課題,科技界應當如何推動這項工作,怎樣用科技支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近日記者就這一議題走訪了天津市委科技工委書記、市科委主任趙海山。
記者:我們知道,您作為天津市委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團成員,在天津有關區縣和系統進行了宣講。在宣講報告中您特別結合工作實際就科技支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闡釋。這里想請您談一談對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的理解。
趙海山: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萍嫉陌l展,以其獨特的方式增強著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也對我們有效占領新興文化陣地、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加快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進一步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離不開科技進步,文化產業是科技應用最廣泛、科技創新最活躍的產業之一,科技對文化產業支撐作用已經滲透到文化產業各個環節之中。
記者:您能否具體說一說,科技對文化產業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趙海山:概括地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共性技術的支撐,包括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處理技術,以及版權保護、檢索等專項技術等等。高新技術對提高文化影響力、表現力和傳播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二是文化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更加依賴于技術的創新,比如書、報、刊、音像及電子等各類出版物的生產,廣播電視節目的生產,美術及動漫和網絡游戲的生產等。科技如同鳥之雙翼,借助它們的力量,文化就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三是文化傳播的渠道、方式和手段等對科技的依賴更直接。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于文化內容是否具有吸引力,更取決于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效率。依靠各種高科技裝備,我們正在構建起覆蓋更廣泛、傳輸更快捷、互聯互通的現代文化傳播網絡體系,無處不在的傳媒平臺,已經深深改變了公眾的文化消費模式和消費理念。四是文化資源的開發、儲存以及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廣泛地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天津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文物古跡、風貌建筑、人文遺產和工業遺產,以及流傳在民間的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化遺產和資源的保護、傳承和發揚,需要科學的保護修復技術、系統的信息采集加工技術、現代的傳播展示設備。
記者:您能否簡要介紹一下天津市在推進科技與文化相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積累了哪些經驗?
趙海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和推動。概括近年來天津在科技支撐文化發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歸納為四方面:一是實施了一批文化領域科技項目。比如天津市通廣集團公司與天津廣電網絡公司合作開發標清、高清多功能機頂盒,通廣微電子有線公司開發高清晰數字電視解碼芯片,使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從單一的電視節目播放平臺,提升成為內容信息的交互式多媒體信息平臺。二是培育和壯大了一批文化科技企業,促進了一批龍頭企業和自主品牌的形成。如猛犸科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手機游戲發行商之一,獲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世紀恒通推出了多款國內首創的手機動畫作品,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營銷平臺。三是推動建設了一批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如天津高新區軟件園,目前已成為我國很有影響的文化創意軟件企業聚集地。此外,天津市還積極爭取到國家支持,建設以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國家3D影視產業園等為代表的文化科技產業聚集和示范基地。四是積極開展了一批科學文化傳播活動。進一步完善了科普聯席會議制度,加大經費投入,優化發展環境?!笆晃濉币詠恚旖蚴泄步M織各類科學文化普及講座6.7萬場、展覽超過2萬場、競賽活動8 300余次,每年公眾參與人數達到1 000萬人次以上。市級科普教育基地達到93家,年接待公眾超過320萬人次,出版了近千種科普圖書。面向重點人群,開展了以科技示范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及各類報告會、講座等形式多樣、內容精彩的科學文化普及活動,有力促進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的提高。
記者:據了解,天津市科委準備在科技支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方面推出一系列舉措,您能否簡要地介紹一下?
趙海山:目前我們已經初步提出了“關于科技支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傮w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主線,著力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創業文化促進行動、公眾科學文化普及行動、文化科技“小巨人”成長行動(“一個工程、三項行動”),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文化事業持續發展能力,提升文化科技型企業活力和實力,為促進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基本發展目標是:圍繞天津市委、市政府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部署,立足天津特色,挖掘優勢資源,著力打造文化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文化科技產業聚集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力爭到2015年,實現“1115”發展目標,即推廣100項文化科技領域關鍵技術成果,培育發展100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科技“小巨人”,打造10項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科技品牌,建設5個文化科技產業聚集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摘自《科技日報》記者馮國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