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趙玉潔 (天津市濱海新區氣象局 天津300456)
黨中央、國務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了推進天津市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2009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給氣象工作發展帶來了新需求、新機遇、新挑戰。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濱海新區氣象服務需求,全面提升濱海新區氣象業務服務能力,為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加個性化、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濱海新區氣象局中心組織了專項學習調研。通過調研,我們開闊了視野,增強了為濱海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優質氣象服務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急迫感,針對濱海新區氣象服務的需求,客觀分析了目前濱海新區氣象服務體系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提高濱海新區氣象服務的業務科研技術支撐能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氣象服務運行機制等進行了對策分析。
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主要受季風環流支配,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東臨渤海,受其影響又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半濕潤、半干旱的季風性大陸性氣候導致冷暖空氣交換頻繁,同時半封閉的海岸帶特殊地形,使天津濱海新區的氣象條件更加復雜(見圖1)。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氣候特征,決定了濱海新區既有陸地氣象災害又有海洋氣象災害,而且發生頻率高,臺風、風暴潮、海上大風、海冰、大霧、雷暴等災害性天氣,常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災害性天氣出現的頻率和強度也在明顯增強。[1]例如天津濱海新區沿海風暴潮災害發生頻率由20世紀90年代的3~5年一次增加到現在的每年2~3次。頻發的風暴潮就與半封閉式的特殊海岸地形密切相關,這種半封閉的海岸帶地理形勢使得海潮漲得快,落得慢,容易形成風暴潮災害;東北方向冷空氣入侵或臺風、氣旋造成的偏東大風吹向渤海灣時,在風切應力作用下造成強烈增水,就會引發風暴潮。

圖1 渤海地形圖
1992年以來3次風暴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6.24億元,僅1992年9月1日的一場風暴潮天氣就帶給濱海新區4億元的損失。另外,由于氣候變暖導致霧霾天氣增加,海上大霧也已成為高發災害性天氣,嚴重影響海上航運和交通運輸安全。2000年春季的一場連續大霧天氣造成天津港多個公司無法作業,船只、貨物滯留,造成巨大損失。
由于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政府部門和沿海企事業單位對海洋氣象服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重點關注風暴潮引發的沿海災害和海上大風、大霧等天氣對海洋作業、運輸和港口生產的影響。
隨著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城市防災減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城市日常運行管理、重大活動的舉行都需要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及時、更加精細化的氣象預報和服務。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氣象防災意識也明顯增強,對氣象服務提出了高水準、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例如:針對濱海新區降水和降雪、道路結冰要求能夠做出定時定量的精細化預報服務;針對濱海新區的高溫熱浪、低溫嚴寒、天氣驟變、流行性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氣象條件要求做出更具針對性的氣象預報服務。濱海新區氣象預報服務無論在技術手段還是在服務方式上都需要適應這些不斷增長的要求和需求。
國務院在《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中,明確了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依據功能定位,濱海新區劃分為12個功能區:塘沽城區、漢沽城區、大港城區、先進制造業產業區、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臨港經濟區、南港工業區、海港物流區(包括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天津港)、濱海旅游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心商務區。每一個功能區都有自身特色,都有集中發展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例如臨港經濟區重點建設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港口物流、公用設施四大園區;東疆保稅港區將建成年吞吐能力達400萬標準箱的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中心商務區響螺灣地區建設多棟高層商務樓宇;中新天津生態城建成世界級的生態宜居城市;南港工業區是以發展石油化工、冶金裝備為主導,以承接重大產業項目為重點,以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港口物流業為支撐的世界級重化產業和港口功能區。
濱海新區功能定位和功能區的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了高精細化、高針對性的需求。例如隨著新區功能區技術諸如電子、化工、石油等工業的發展,對雷電等氣象災害尤為敏感,需要雷電防御的預警和技術保障氣象服務;針對天津港繁忙作業和海上運輸要求對每一次降水、雷雨、大風、大霧、風暴潮等天氣做出定點、定時、定量的預報;國際航運安全要求提供更準確、更長期的航線天氣、風浪預報等。表1為濱海新區各行業氣象服務需求和服務手段分析。
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發展重點,重大活動很多,且具有規模大、種類多、級別高、影響大等特點。重大活動都要在事先預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一般不可更改,活動組委會需要根據天氣預測來決定是否需要準備和采用降水、大風等情況下的備選方案,因此氣象預報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活動的經濟成本和舉辦效果。例如夏季達沃斯年會和許多國際會展等重大活動的氣象服務,需要提供從中期預報到7天滾動預報、24小時天氣預報到臨近預報預警系列滾動的服務產品,特別需要提供針對性強的定時、定點、定量預報服務產品,對氣象服務的水平和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
近年來,濱海新區氣象局大力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氣象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氣象信息覆蓋面不斷擴大,專業專項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斷完善,為奧運火炬傳遞及夏季達沃斯年會、國慶六十周年慶典等大型活動等提供了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在風暴潮、暴雨、大風、暴雪等災害性性天氣防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濱海新區氣象服務能力與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目前天氣預報預警的準確率、精細化、專業化和濱海新區氣象服務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天氣預報預警準確率不高,預報預警的精細度和時效不夠,預報預警產品的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短時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和大霧、海上大風等高影響天氣預報方面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和技術,缺乏專門的客觀預報產品和方法,缺乏預報結果的檢驗,很多時候還是依靠預報員的經驗和責任心跟蹤服務,業務科研對服務的支撐能力較差。

表1 濱海新區各行業氣象服務需求和服務手段分析
目前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傳真、電話、短信、網站等渠道分發氣象信息,氣象信息發布的覆蓋面不廣,影響了服務的效果。
隨著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氣象服務隊伍在不斷壯大。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氣象服務學科和專業設置,業務、服務、營銷、策劃、公關等對市場有很強適應能力的專門服務人員不多,氣象服務專業化水平相對偏低。
近年來,雖然濱海新區氣象服務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拓展,但對各類氣象服務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科學評價的機制還未建立,服務效益是改進氣象服務的依據,沒有完善的氣象服務評價機制勢必會對氣象服務質量的提高造成影響。
建立和完善滿足濱海新區氣象服務需求的災害監測、預報及預警系統,按照各功能區需求,著力發展精細化、短時臨近,特別是海洋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方法和業務系統,提高綜合預報服務水平。
3.1.1 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技術 大城市的防災減災對災害性天氣預報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提前較長時間對某些主要以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為主導的災害天氣過程做出準確的落區和強度預報仍具有較大難度,及時發布短時臨近預報是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工作的關鍵。因此需要加快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能融合各種中小尺度的氣象資料,對強對流天氣的生成、移動、發展和消散做出有效預報的自動臨近預報預警技術,能夠提供時間上更密集、空間和量級上更精確的臨近預報預警業務服務產品。
3.1.2 災害性預報技術引進與研發 結合研究對濱海新區影響最為嚴重的暴雨、風暴潮和污染物擴散等災害,進一步完善TJ-WRF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引進先進的風暴潮及漫灘、大氣污染擴散、淺海海浪數學模型,結合新區地理環境信息和氣候特點,進行本地化研發,提高風暴潮、大氣污染、災難性海浪的精細化預測能力。研發適合本地的強陣風、海霧預報方法,提高災害性天氣和重污染事件的預報準確率。
針對目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手段不夠豐富、發布傳播渠道不夠暢通、發布傳播范圍不夠寬廣、發布傳播平臺不夠統一、發布傳播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利用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研發支持短信、彩信、LED顯示屏、有線廣播、RDS、傳真、電視等渠道快速發布監測預警信息的氣象保障平臺,提供高水平的氣象服務。
建立濱海新區的防災減災應急信息發布平臺(見圖2),實現濱海新區的應急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在該平臺統一協調、集中管理、靈活調度、實時監控、高效處理,樹立該系統在防災減災應急信息發布的權威性。

圖2 濱海新區的防災減災應急信息發布平臺
對現有的隊伍進行優化組合和培訓培養,培養出一批既精通專業知識,具備科研開發能力,又注意挖掘社會需求;既能保證服務產品質量,又能跟蹤服務形式和手段的高素質、復合型氣象服務隊伍。
氣象服務是我們的立業之本,氣象服務的價值體現就是最大程度地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為用戶創造經濟價值。建立科學的氣象服務效益評價體系是改進氣象服務的依據。可以通過用戶滿意度調查、氣象信息員隊伍的災情調查、收集與分析等手段,通過用戶和信息員等的反饋來了解和掌握氣象服務效果,以提升和改進氣象服務能力與水平。
濱海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需求,首先必須增強氣象綜合觀測、預報預測的業務能力,為氣象服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和技術支持;其次要加強氣象服務科學研究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技術開發,提高氣象服務業務的科技支撐能力;第三要加強氣象服務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氣象服務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完善氣象服務業務的人才保障機制;第四要建立穩定的氣象服務財政投入機制,加大氣象服務業務的資金保障力度;第五要建立科學的氣象服務效益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氣象服務業務管理模式以及氣象服務技術規范標準、法律法規,加強氣象服務業務的科學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和“不留死角,不漏一處”的服務理念,依托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能力,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和延伸服務鏈條,著力提高氣象信息發布覆蓋面,為濱海新區防災減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1]李文藝,丁明.國外城市災害管理的對比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5):7-8.
[2]丁石孫.城市災害管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3]北京市氣象局.北京地區奧運期間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R].2008.
[4]國內文獻資料.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城市氣象服務方面的做法[Z].
[5]周韶雄.氣象科技服務相關概念的發展與思考[J].氣象軟科學,2005(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