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玲(中國民族圖書館,北京 100031)
藏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用文字書寫刊印了大量藏文文獻。種類浩繁,數量巨大的藏文古籍文獻,已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1]作為歷史文化古都,北京古籍藏量豐富,中國民族圖書館作為北京地區收藏藏文典籍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在館藏藏文古籍文獻搶救保護、整理編目、成果出版、開發利用和藏學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圖書館藏文古籍主要由佛本《大藏經》、文集類、散集類等組成。其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手抄本之數量相當可觀,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佛教傳入西藏后經歷代翻譯家的努力,將梵文、漢文、于闐文等文種的主要佛教經典譯成藏文。后經系統整理編輯形成堪稱藏族百科全書的藏文《大藏經》,并歷代多次修增產生多種版本。藏文《大藏經》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藏文《大藏經》不僅匯集了眾多的佛教典籍,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1) 北京版《甘珠爾》。北京版《甘珠爾》又名嵩祝寺版,共107函,1055卷,每葉8行,葉面58.2×14.2(cm)。另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四月撰寫的漢、藏、蒙、滿四種文字對照的目錄《甘珠爾目錄》一函。據北京版《甘珠爾·請序疏》與《欽定造<甘珠爾>之官職》記載《甘珠爾》最初刊刻之時開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完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四月末。
(2) 那塘版《丹珠爾》。那塘版《丹珠爾》于藏歷十二繞迥金雞年(1741年)三月十七日,由頗羅鼐索郎多杰主持開始刊刻,僅歷時一年零七個月二十五天,于藏歷水狗年(1742年) 十月二十五日圓滿完成,此《丹珠爾》為諸版本中工期最短的版本。此版有扎巴曲增等22位大師主校,在此版本刊刻竣工那年,在普布覺修行者阿旺先巴為此版本編寫了名為《刊刻所譯一切論典之目錄——梵天妙音》的目錄。據目錄記載此版本是照第司·桑杰嘉措主持繕寫的《丹珠爾》寫本而刊刻的。此版《丹珠爾》共225函,76883葉,版面寬、字體大,除佛像插圖和個別篇目與北京版稍有差異外,在正字和編序等方面多數與北京版相同。
中國民族圖書館曾致力于那塘版《丹珠爾》的搜集,但現今僅存有144函,主要內容為贊頌、續疏、中觀、經疏、因明、佛本傳等幾大類,其印刷做工粗殘,目錄欠缺。
(3) 頗羅鼐版《丹珠爾》。頗羅鼐版《丹珠爾》于公元18世紀,頗羅鼐索郎多杰執政期間,召集五百余繕寫者在黑色紙張上以純金粉書寫了一部《丹珠爾》。據東布絳央德偉多杰編寫的《丹珠爾有寂之飾目錄寶花束》中記載,此《丹珠爾》以瓊吉宮所藏兩套《丹珠爾》為藍本,其余則系從薩迦、那塘、扎什倫布將夏魯等6個寺廟中所藏的其他顯密經典收集編入。
頗羅鼐版《丹珠爾》每函首葉左右有兩幅插圖,字體美觀,書寫工整,筆觸細膩,設色鮮麗,金子凸現,書版、書帶、書扣等極其珍貴。此《丹珠爾》函數及品數與那塘版《丹珠爾》木刻版相同,共225函,3934卷,98451葉。
(4) 德格版《大藏經》。德格版藏文《大藏經》是德格王卻吉登巴澤仁資助始刻,1733年完成《甘珠爾》部分,1737年完成《丹珠爾》部分。其內容豐富、書版別致、工藝考究、字體清晰而樸實、文字正確無誤、堪稱善本。
為了保護和閱讀方便,中國民族圖書館制作了六盒套書盒,《甘珠爾》部有83盒,103函,1018卷,每葉7行,葉面50.5×7(cm);《丹珠爾》部有155盒,255函,每葉7行,葉面51.9×7.4(cm)。
德格版《甘珠爾》以欽瓦達則宮的察巴版《甘珠爾》及理塘版《甘珠爾》為主要母本,在此基礎上輔之以阿年丹巴的誓愿所依修供的極清晰的《甘珠爾》,此外,又請來藏于安多上部落隆王宮的《甘珠爾》,與其一一對照而印造。
(5) 拉薩版《甘珠爾》。拉薩版《甘珠爾》因由佛學大師喜饒嘉措主持編篡而著名。此版于止貢郭覺活佛黎頓丹增卻吉旺波向十三世達賴請示,于鐵猴年(1920年) 四月由喜饒嘉錯大師在羅布林卡所主持編篡。水猴年(1932年)五月,夏宅奧朵活佛先巴巧丹和羅巴昂丹、土旦宋如僧主持,第二次校對。該版以那塘版為底本,同時參照江孜版、德格硃刷版等歷史淵源的經典的版本,經嚴格校勘,取長補缺。木狗年(1934年)三月竣工。達札活佛和察珠活佛為《甘珠爾》編寫了《諸藏譯本師釋迦牟尼佛語之目錄》。
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的拉薩版《甘珠爾》共有100函,48189葉,每葉7行,葉面57.5×11(cm)。此版本的每部類之扉頁加插圖,每函中無插圖,字體較之一般大,為現存《大藏經》諸版中最優的版本之一。[2]
文集類的著作是佛教文獻以外的主體部分,也是藏文典籍的精華。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各類文集180余家。著名的文集有:《薩迦五祖全集》《布敦全集》《宗喀巴全集》《賈察杰達瑪仁欽全集》等。這些全集中除了關于宗教的著述外,還有很多有關五明學、傳記、歷史、詩歌、語言文字、醫藥、天文歷算、工藝、音樂、繪畫、雕塑、地理、書翰等各方面的論述。
中國民族圖書館對這一類的藏書量達870余函,4600余卷。以教派史志、政史著作、傳記、詩歌、醫著與歷算、藏戲文獻、語言文字學說、藝術著作、倫理學、科學實踐等為主要內容。
中國民族圖書館在搜集書版考究的珍本藏文古籍的同時還注重新開發的各種版本藏文古籍的征集工作。近年來先后收集了西藏古籍出版社、四川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四川民族研究所藏學室、民族出版社等機構整理影印開發的藏文古籍,主要有《貝欽格拉雅法類匯輯》41函4450卷、《噶當文集》60函、《雪域文庫》40余種、《覺囊巴喜饒堅參文集》10余函等。其中,日本大谷大學西藏大藏經研究會影印出版的北京版《北京版西藏大藏經》和手抄影印本苯教《甘珠爾》尤為珍貴。
苯教《大藏經》也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在理論上《甘珠爾》即敦巴辛繞遺訓,《丹珠爾》即遺訓釋疏。
中國民族圖書館藏的苯教《大藏經》是由四川民族研究所于1990年膠印出版的娘絨草體手抄本《甘珠爾》,共156函。經部有63函、般若部67函、續部20函、心品部4函,另有《甘珠爾目錄》《甘珠爾傳承次第》《苯教宗教源流和教歷》等三函。
中國民族圖書館是全國惟一的民族專業中心圖書館,藏文古籍文獻的搶救與搜集,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
1958年建館時國務院發布《關于搜集民族文化宮所需展品和圖書的通知》。當時僅一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收集了數十萬卷民族文字古籍,其中藏文古籍達7千余函,甘肅省民委贈送的《布頓全集》等古籍1200余函,青海省民委贈送的《松巴益西班覺全集》等古籍100余函。當年,在中央民院有關專家策劃和主持下,選派專人到德格印經院和八邦寺印經院等地購買德格版《大藏經》《米旁文集》等藏文古籍三套,一套藏于中國民族圖書館,經整理共有624函。后因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形勢,中央為保護好國家珍貴民族古籍,專門委托中國民族圖書館到西藏等藏區,把“雪”版《大藏經》等近20萬冊的藏文古籍運送到北京,收藏于中國民族圖書館保護。
1959年,中國民族圖書館調集多名專家、學者對館藏藏文古籍進行過整理和初步編目。隨著民族古籍文獻的保護和研究需要,2006年,圖書館成立了古籍特藏部,并每年到藏、青、甘、川等藏區搜集和購買藏文古籍,豐富了館藏藏文古籍。
建館50余年來中國民族圖書館形成60余萬種藏書規模,其中藏文古籍文獻在國內外已有一定影響。共有藏文典籍2400余包(件),居京之首。其中,國家級珍貴古籍有《三傳密經》《大藏經·甘珠爾》《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帕當巴桑杰息結匯集》《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釋》《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難釋》《帕當巴桑杰傳及息結傳授錄》《瑜伽自在織布師傳薄伽梵上樂輪之身灌頂儀軌》《密宗四部總建立》《攝陀羅王時輪注釋根本攝陀羅隨入一萬二千無垢光》《諸至尊具德大師傳授法錄》《噶舉派教法史》《目錄集加持速降》《語詞庫輪釋》《丹珠爾》(二百二十五函)《唐陸宣公集》二十二卷等30余部于2008—2010年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國民族圖書館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3.1.1 聘請著名藏學學者參與整理編目工作
中國民族圖書館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深入細致的編目整理藏文古籍文獻。跨越到80年代,先后有著名學者郭和卿、余道泉、黃明信、木雅·公布、東噶·洛桑陳列、才旦夏榮等參與編寫近八千函藏文文獻的工作卡片、讀者卡片10萬余片,均為漢藏雙語書寫。1983年3月,著名藏學家才旦夏榮主持整理薩迦時期的寫本及重要文獻兩千余函,其中1116種罕見文獻影印并請回藏區。參加《北京地區藏文古籍總目》的編寫,完成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藏文古籍版本、葉面、提要等信息的編寫工作,涉及文獻達近4千余函。
3.1.2 藏文古籍類目分類研究
該目錄編排應用現代學科分類法,簡單明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受到國內外藏學界高度評價。此套書的出版啟動了國內藏文古籍整理的熱潮,先后出版發行了若干種書目與資料為一體的大型工具書,這些書籍中大量應用了中國民族圖書館文集類目錄中的相關章節及譯文。另外,《藏族大辭典》《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東噶辭典》等大型工具書有專門的詞條解說。
3.1.3 刊印藏文古籍及目錄研究成果
中國民族圖書館藏文專家先后整理出版了大藏經《金汁本〈丹珠爾〉縮微影印本細目》《薩迦世系史》《歷代藏族學者小傳》《郭·循努拜傳》等。《薩迦世系史》專門記述原西藏某一家族的歷史,政教業績,反映了當時西藏各方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是研究該家族地方勢力形成和興衰過程的重要史料,其中收錄的詔書和書函尤為重要,在《薩迦世系譜續編》《薩迦譜》《薩迦世系史續編》等專著和論文中有應用和轉載。
《歷代藏族學者小傳》是一部從公元11世紀至20世紀期間151位藏傳佛教的高僧,按生平年代進行編排,依次介紹了其生平事跡與成就。主要依據館藏藏文典籍、各家傳記,尤其是自傳和秘傳,通過精密的考證,對研究藏族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郭·循努拜傳》的原件是手抄本,是一部難得可見的孤本,該書詳細記載了郭·循努拜一生的經歷,特別是他在編寫著名的藏族編年史《青史》等著作情況。同時影印開發了《紅史》《巴協》《八思巴傳》《松贊干布傳》等一套珍貴古籍,其中多半為手抄本,共有50余部。
在整理藏文古籍的基礎上,中國民族圖書館將館藏藏文典籍中的文集類子目分成三巨冊,并陸續出版。該目錄正文按作者姓名字順排列,每一文集詳列子目,著錄每一子目的藏文書名、漢譯書名、版本類型、葉數、次序編號及索取號等。這樣既保持了文集原有卷帙和篇目次序,又參照其他版本,進行校勘補缺,還為文集作者寫了生平簡介,提供給國內外有關藏族文化歷史科研和工作單位及廣大讀者使用。
3.2.1 縮微拍照藏文《大藏經》及其他學術研究著作
頗羅鼐版《丹珠爾》是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極高的稀世珍本,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頗羅鼐版《丹珠爾》存放于中國民族圖書館,加以保護,防止受損。1986-1988年間,中國民族圖書館縮微影印了頗羅鼐版《丹珠爾》,輯成100冊,附有赤松德贊與各大譯師的著作目錄。同時,用當時最先進的縮微膠片制作技術和全套電子文獻供讀者閱讀。1987年至1994年間,為了保護和利用這些珍貴文獻,中國民族圖書館投入19萬元,與新華社縮微部合作,采用縮微照相方式拍攝70萬個藏文古籍畫面。2001年6月,又投入28萬余元,與北京四琪科貿中心合作將33萬個畫幅轉換成電子數據。同時,拷貝縮微膠片550卷。
3.2.2 查閱利用藏文古籍文獻
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論文及專著中引用和轉載相關內容達數百種。西藏圖書館、西南民族大學藏文古籍文獻中心等多家藏文古籍收藏單位甚至將該書當作本館館藏文獻目錄書使用。頗羅鼐版藏文《大藏經·丹珠爾》和附有赤松德贊與各大譯師的著作目錄縮微影印本,以及藏族歷史典籍,如《紅史》《巴協》《松贊干布傳》等50余部,提供給國內外有關藏族文化歷史科研工作單位及廣大讀者使用。70萬個藏文文集古籍拍攝畫面和33萬個畫幅轉換成電子數據以及拷貝縮微膠片550卷,用當時最先進的縮微膠片制作技術和全套電子文獻供讀者閱讀。
3.3.1 民族文字古籍數字化保護技術應用研究
隨著信息化時代發展,中國民族圖書館開始研究開發民族古籍信息化保護技術。2005年,中國民族圖書館成功申請科技部重點項目《民族文字古籍數字化保護技術應用研究》[批準號2005DIB6J174],并于2008年8月結項。該項目分析民族文字古籍文獻的分布、收藏和保護情況,并提出民族文字古籍文獻數字化保護方案。對藏文、蒙文、維文古籍文獻采用圖像掃描、數碼照相等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加工,并采用SGML、XML等標記語言對其進行描述,搭建數據庫,建立民族文字古籍數字化保護技術網絡平臺。目前50余種珍貴藏文古籍通過掃描圖像與編目信息建立了數據庫,并隨著系統功能的進一步完善,推廣市場。
3.3.2 館藏少數民族文獻信息庫建設
2007年,中國民族圖書館申請了教育部《館藏少數民族文獻信息庫建設》[批準號MZ115-76]項目,初步制定了民族文獻機讀目錄建立工作的實施計劃,藏文文獻目錄數據庫已初具規模。
3.3.3 藏文古籍元數據著錄標準化研究
2008年6月15日,中國民族圖書館申請了《藏文古籍元數據著錄標準化研究》[批準號D8BTQ016]項目,該項目將較為深入研究藏文古籍元數據信息,統一相關著錄要求,制定圖書館日常藏文古籍著錄格式,解決物理實體的古籍和數字化古籍的著錄和描述問題。此舉對藏文古籍元數據的標準化著錄實踐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