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軍(溫州大學 圖書館,浙江 溫州 325035)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 第十條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應根據學校的發展目標和教學、科學研究的需要,根據館藏基礎及地區或系統文獻資源布局的統籌安排,判定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館藏體系”[1]特色館藏是指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一個圖書館中獨具特色的部分館藏;二是指一個圖書館總的館藏體系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目前,國內外多數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特藏部門,承擔著特色資源的建設與規劃任務,可以說,特色館藏建設是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特色館藏建設將專項資金用于特色館藏的購置,持續強化特色館藏,普遍開展館際互借、資源共享,使有限的購書經費發揮更高的效益,在緩解經費投入緊張狀況的基礎上,圖書館辦館的綜合效益也得到相應提高。
溫州偏處中國東南一隅,位于浙江最南部,東臨東海,北靠臺州,西接麗水,南與福建省交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少人多,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市轄鹿城、甌海、龍灣三區,瑞安、樂清兩市(縣級)及洞頭、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為著名沿海城市。溫州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為“甌”地。東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始置永寧縣。東晉太寧元年(323年),置永嘉郡。此后,一直以永嘉為郡、州、府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始改郡名為溫州。南宋后期稱瑞安府。明清時稱溫州府。東晉時期,孫綽(314—371),玄言詩的代表作家,356年出任永嘉太守。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也曾在溫州(永嘉郡)任太守,至今在溫州仍有“墨池坊”“五馬坊”等與其有關的地名。南朝的劉宋時期,我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踏遍了浙南的山山水水,一篇《登池上樓》,使溫州成為山水詩詩圣之地,現溫州有多處地名紀念他。北宋時,溫州本地學人王開祖,著《儒志篇》一卷,大增溫州先人之文氣、文風。南宋時,溫州“其貨纖糜,其人多賈”成為糧鹽驛運要道和海陸內外貿易集散重要市場,南宋初年形成著名的永嘉學派與地方戲南戲,南戲為溫州發展增添了戲劇及其創作的文化因子,而永嘉學派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影響廣泛,對溫州區域文化影響尤為深刻。此外,許多不同時代的名人如南朝邱遲(464-508)、唐路應(748-811),南宋張九成 (1092-1159)、韓彥直,明何文淵(1385-1457),清李鑾宣 (1758-1817)、宗源瀚(1834-1897) 等,[2]都擔任過溫州地方長官之職,也為溫州留下了物質與精神遺產。
溫州大學的特色館藏立足溫州區域文化,依托重點學科,確定建設方向,現已完成浙江省10大高校民俗特藏數據庫(已開通使用),現有藏書42647冊(包括臺灣出版物1萬多冊),館舍面積1000多平米。在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特色館藏建設據學校的實際財力、人力、館舍條件等客觀因素,結合實際需要,統籌兼顧,適度傾斜。從學校專業設置和學科發展方向出發,以教學需要為文獻建設的基點,確立重點學科文獻建設目標與文獻的收藏范圍,突出地方特色,以促進地方經濟和高校的共同發展為目標,將學校的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轉化為當地的經濟優勢。在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建設中,結合溫州地方經濟和人文特點,加強相應的科學研究文獻、經濟文獻的收集,形成地方特色藏書,展示自己的藏書優勢領域,適應知識經濟、網絡社會的發展要求,注重文獻載體結構優化,建成多載體文獻體系,并借助網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建成具有特色的虛擬館藏。同時積極參與浙江大學圖書館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共同牽頭承擔的“中美百萬冊書數字圖書館”(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簡稱CADAL)項目(即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DAL項目是“十五”期間“211工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國家投資建設,同時得到美國合作方投入的相當于1千萬美元的軟硬件系統支持,是我國首次利用引進外資方式進行“211工程”建設的項目。作為項目參與單位,可以免費使用該數據庫的百萬冊數字圖書。目前,世界上參與該項目的有美國、印度和我國,我國參與該項目的重點院校有北大、清華、浙大等十幾所。)CADAL項目與“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一起,共同構成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的框架,承擔其中1萬冊中文圖書資源的錄入工作,錄入的圖書以溫州地方特色的文獻、古籍為主。這將有助于溫州地方文獻和古籍書目的保護,也為該校師生提供了研究溫州地方文獻的平臺。
民俗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廣泛,現在有些國家民俗學的研究范圍已經擴展到全部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從社會基礎(經濟活動)和相應的社會關系,到上層建筑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大都附有一定的風俗行為和有關的心理活動,雖然它們之間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溫州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由古老的甌越民俗遺存、濃郁的海洋文化和鮮明的商貿文化構成了溫州區域民俗文化的三大核心。溫州大學民俗學學科始建于2000年,2001年作為校級重點學科予以建設,2002年12月,民俗學學科被批準為碩士點,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民俗學碩士點。2005年4月,民俗學學科再次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學科(B類)”,2007年,民俗學學科被評為溫州大學“重中之重”學科,該校民俗學研究所聯合中國民俗學會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民俗學高層論壇”。此外,該校的民俗學研究所還在溫州楠溪江芙蓉村設立了教學研究基地,研究和保護楠溪江古村落,使該校民俗學科與溫州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聯系形成良好互動。
溫州大學圖書館為配合學校民俗學學科建設,于2000年開始采集與民俗學學科有關的各類文獻資源,至今已積累了一定規模的民俗學學科特色文獻資源。對于與民俗學相關的學科文獻收藏力求以點帶面,突出民俗學科,其收藏范圍主要包括全國性的民俗文獻和地方性的民俗文獻,與其相關的學科做到寬而精,形成具有突出特點的文獻結構框架和較為完整的學科文獻體系,并將地方特色放在首要位置。溫州地方志、地方經濟、地方文化、地方年鑒以及溫州文化名人資料都是特色館藏的搜集重點,這些文獻資源為學校教學、科研的發展以及溫州地域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文獻保障。溫州大學圖書館以該校省重點學科民俗學為中心,建設民俗學專題文獻特藏數據庫,目標是開展全國性的民俗學文獻搜集、信息服務以及研究工作,尤以溫州地區及周邊地區相關的文獻搜集為主,為民俗學專業提供全國性資源共享、統一檢索的便利服務,重點為該校及周邊高校民俗學專業的教學科研提供充足的資源,使該校民俗學專業發展能夠走在全國高校民俗學發展的前列,同時也為溫州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服務。
溫州大學圖書館為了更好的建設民俗學專題文獻特藏數據庫,形成具有突出特點的文獻結構框架和較為完整的學科文獻體系,與民俗學科建設開積極展的互動。特色館藏建設也只有深入學科建設的實地,才能更好的了解學科發展的文獻需求方向。
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在室內擺放了一些花木,使得整體環境更加溫馨,在館藏布置上將民俗學經典《荊楚歲時記》全文刻印在館舍墻上,同時請溫州大學城所在的茶山鎮農民畫家王學釗繪制溫州民俗特色字畫裝飾館舍,突顯民俗文化的氛圍。為了方便師生閱讀和科研,用最短的時間了解國內外民俗學的研究動態,特藏室增設了相關期刊近百種。專門開設了三個研究包廂,并配備了電腦、書架等設備,使師生能夠享受一站式的全程服務。
其次,在溫州大學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中,特藏館準備場地和教學設備,自2009年起,積極邀請該校的民俗學科和歷史學科碩士點的老師將碩士專業課堂搬到特藏館中,將老師的授課進行錄音,作為音頻資料保存。同時充分利用碩士專業授課時機,對參加學習的師生進行調研,認真聽取師生對于特色館藏建設的建議和意見,并充分討論,對其中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予以采納,從而使得特藏建設更加符合師生的教科研需求,實現了學科建設和館藏建設教藏的一個良性的互動,達到雙贏的效果。
另外,特藏館配備的館員都曾經是具有豐富人文學科教學經歷的老師,在做好館藏文獻的建設同時,也積極參與到與之相關的科研活動中,在交流中館員的民俗學知識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得到了學科老師的信任和支持。
由于該特色館藏建設依托于民俗學科,負責特色館藏的館員也積極參與溫州區域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此拓展區域文化視野,接觸一手的文化資料,并進行專業的搜集整理,例如將國內主要社會科學期刊中有關民俗學論文打印匯編成冊,形成自建文獻(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紙質文獻和電子文件)。從而成為特色館藏形成的一個非常有益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