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劉 弘
備受關注的民進黨敗選報告初稿終于在15日出爐,但是令一些輿論頗為失望的是,報告雖提及兩岸因素是影響選舉結果的原因之一,但民進黨方面同時稱敗選與“九二共識”沒有直接關系,蔡英文輸在“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缺乏信賴感”上。這一結論在民進黨內外都引發質疑,認為檢討報告沒有觸及問題核心。
“國共聯手恐嚇”奏效?
據臺灣“中央廣播電臺”報道,民進黨15日召開擴大中常會,檢討2012年“大選”敗選原因。由民進黨民調部門和輔選部門提出的兩份檢討報告初稿,共列出近40項檢討項目。報告稱,選民對民進黨執政信賴度不足、國共聯手打出“經濟恐嚇牌”、國民黨運用行政資源輔選、返鄉投票不如預期、藍軍投票意愿提升以及棄保效應發酵等因素,影響到中間選民投票意愿。因此,在投票前兩周,馬英九拉開和蔡英文的民調支持度,贏得“總統大選”。
今日新聞網報道稱,民進黨的敗選檢討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投票結果分析及民調”,第二部分為“選戰檢討與建議”。據了解,檢討報告里面沒有提到“九二共識”,也沒有路線問題,焦點聚集在最后兩周落后的原因,認定原因為危機處理不佳。
民進黨發言人林右昌15日說,根據敗選分析,看不出2012年“大選”是民眾對“九二共識”的選擇,反而是國共將“九二共識”操作成“經濟恐嚇牌”,使得民眾憂慮民進黨執政對經濟的沖擊。根據檢討報告中所呈現的選戰期間民調,蔡英文在“大選”中4度領先對手、1度打成平手,且最后獲得609萬票。蔡英文在中常會中表示,這表示民進黨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據悉,蔡英文22日要將敗選報告終稿提交民進黨中執會。
輿論質疑報告不接“地氣”
島內不少輿論認為民進黨的敗選報告不接“地氣”,“提了一籮筐敗因,卻并未搔到重點”。《聯合晚報》稱,民進黨把“大選”失利歸咎于信賴度問題,也就是說除了有部分因素來自于蔡英文的魄力外,更多是討論大環境的問題,“其所有表達的背后含義予人更多想象空間,將留待外界各自解讀”。
臺灣TVBS電視臺15日稱,“(報告)定調主帥沒問題,總結敗選是輸在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缺乏信賴感,只是黨內外都有質疑,怎么敗選原因都是大環境”。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副干事長黃偉哲承認:“檢討部分很多都是黨工撰寫,他們當然不會寫自己在競選過程中競選策略有失策的地方,這部分有一點盲點。”
《中國時報》15日評論說,民進黨上自派系大佬,下至青壯學者,各自對于敗選關鍵都有論述,“顯見后蔡英文時代,伴隨黨魁選舉已讓敗選檢討更加復雜化”。文章認為,這些論述充滿所謂精英式思維,好像檢討只需要局限于小圈子就能豁然開朗,“此舉不但與群眾脫離,更加深了民進黨與中間選民的隔閡”。
國民黨發言人15日強調,民進黨質疑“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將出席博鰲論壇是“朝貢”,如果連經貿交流的平臺都要反對,凡事扣人紅帽子,不以正常眼光看待兩岸交流,“所謂兩岸路線的選后檢討,令人看不出誠意”。島內輿論界更認為,當蔡英文的報告與民進黨的“理論大師”們紛紛指稱“九二共識”不是敗選主因時,顯示不僅蔡英文將無緣2016年,整個民進黨都將與“大選”勝利越來越遠。
“國共穿西裝開舞會”
實際上,在敗選報告出爐前,綠營內部圍繞敗選原因已掀起一陣“詮釋權之爭”,但也都認為不應承認“九二共識”。據《中國時報》15日報道,陳水扁14日搶先開炮發表《阿扁札記》,直指蔡英文無法勝選就是因為刻意“趕走陳水扁”。同一天,“新臺灣國策智庫”舉辦座談會。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稱,選舉失利的兩大原因,一是“無法處理民進黨與陳水扁的關系”,二是兩岸政策前后不一。前“立委”郭正亮稱,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與未來經濟機會連結在一起,很多人被“恐嚇”。他打比喻說,國共穿西裝開舞會,民進黨不穿西裝進不去,但人民認為穿西裝又不等于統一,當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民進黨還是不穿西裝,這就是危機,“但不是放棄臺獨立場”。
至于因主張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貼近國民黨而引發爭議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14日、15日接連修正“往中間靠”的說法,稱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向中間靠攏,而不是向國民黨靠攏,“臺灣就是中華民國”的說法就是往中間靠,“我們也不接受九二共識”。謝長廷主張民進黨應該制定一套合理的大陸政策。
香港中評社認為,民進黨無法面對“九二共識”是意料之中的事,國民黨大概會很高興,但唯恐笑出聲來驚動民進黨,“民進黨換一個黨主席,繼續在反對兩岸和平發展上下工夫,否認‘九二共識,拒絕與大陸互動,講極端意識不講經濟效益。那就一直鬧下去吧,最后看誰吃虧”。▲
環球時報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