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偉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范圍也越來越廣,涉及到社會公共安全以及利益的一些社會問題和突發實現都會在第一時間引起公眾的強烈反響和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政府服務以及運作模式正受著嚴重的沖擊,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網絡輿論事件普遍發生,正是政府公信力削弱的表現。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只有真正解決了政府公信力的喜人危機的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對網絡輿論進行更好的管理。本文主要就網絡輿論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方面入手,討論網絡輿論與政府公信力,并提出我國政府管理網絡輿論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網絡輿論;政府公信力;信任危機
1 網絡輿論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
1.1 積極影響
1.1.1 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并調整政府公信力
從我國目前網絡發展的情況來看,在公共網絡空間,如網絡論壇中,可以隨處看到公眾的各種利益訴求的表達,也可以從中看到網絡中存在的爭論、批評以及網民的情緒和傾向,同時還能看到網民對黨和政府各項政策的意見和建議。由此可以看出,網絡輿論是有利于當即政府及時了解民意的信息傳播渠道,這種方式有利于公共權力部門在決策中融合人民的聲音,也有利于我國行政執法的順應民意發展,同時還有利于擴大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網絡空間的信息量較大、來源較廣,網絡輿論也是網民了解國家情況的一個重要渠道。此外,針對網絡輿論所收集到的信息,政府可以從中分析實時政府公信力的實際情況,因此也就可以必要時對需要改進的部分做出必要的調整或完善,可以說網絡輿論也是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1.1.2 有利于擴大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增強政府公信力
網絡輿論信息傳播的方式尤其固有的優勢,網絡輿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這樣就有利于擴大公眾對政府信息的之情權,同時也有利于政府對相關信息、政策的順利傳達及下發到各部門,能夠極大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從另一方面來講,公眾對政府工作信息量知情權增加的情況下,更加全面、豐富的信息也就會強化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認識,也就有利于公眾對政府公信力進行監督,能夠為幫助政府完善、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出貢獻。
1.1.3 有利于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
網絡輿論的強化發展強調了公民個體的存在價值,也強調了公眾在憲法以及相關法律范圍內的言論自由的權利,同時也強調了公眾對政府具體、抽象行政行為進行監督、批判的權利,這對促進公民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積極而又重要的意義,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進步。
網絡輿論信息豐富、言論自由,這就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自由抒發自己心中想法的平臺,此外網絡輿論的隨意性也非常有利于調動公眾參與政府監管的積極性。公眾可以通過網絡輿論這一良好的信息傳播渠道,將自己對于任一問題的觀點充分的表達出來,同時還可以對政府的行政行為作出批評或建議。政府也可以根據所收集到的網絡輿論信息進行篩選,將有效信息收集、整合,進而獲得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改進意見及信息反饋,也是公眾參與改進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1.2 消極影響
1.2.1 有時可導致輿論失范,影響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目前,我國網絡輿論較為活躍,大多數網絡論壇、博客都疏于管理,存在管理缺位的現象,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既有人員缺失而疏于管理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部分管理者片面想要吸引人氣,增加點擊率而故意放縱網絡輿論的可能。這種行為造成的結果就使得網民在網絡論壇或個人博客中對于信息的發布或轉載過于隨意,真假難辨,極易擾亂視聽。
網絡輿論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點額特點使得一些惡意信息的傳播極有可能會導致出現信息的誤導以及輿論失范現象。惡意信息、恐怖信息等信息的誤導也會誤導公眾的視聽,公眾也將會產生對政府工作和政府行為的質疑,進而也就會對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信任造成影響。
1.2.2 有時可導致出現信任危機
近年來,因為網絡輿論的不良傳播而引起的社會信任危機問題越來越突出,網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政府的解釋、不相信企業的承諾、不相信傳統媒體的報道、不相信權威專家的論證,這類問題頻繁出席那。而在網絡環境下的這種非理性爭吵使得整個網絡空間的不信任氛圍愈演愈烈。而網絡交流溝通機制的不健全正是造成網絡輿論爭論以及社會信任危機的重要原因。有許多地方單位及政府在面臨網絡輿論時顯得十分被動,應對方式還是傳統的一套,片面的重視在傳統媒體上加強宣傳,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不利于自身的網絡輿論。但是從實際的操作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效果十分不理想,有時還起到反作用,招致信任危機。
1.2.3 有時會影響社會穩定,政府公信力喪失作用
網絡輿論的公共空間內,網民之間的互動不單是一種文字上的互動,更多的是情緒的互動。而網民的不滿情緒大多是從網絡批評開始的,而且會隨著批評的深入不斷地擴散以及加重,從而會對顯示社會的穩定帶來沖擊。從批評的角度來看,網絡輿論的監督式批評和攻擊式批評都有可能成為公眾不滿情緒的源頭。網絡輿論中一些錯誤的、惡意偏激的信息傳播將會嚴重的影響社會的穩定,也會在公眾中造成恐慌,增加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導致政府公信力喪失原有的作用。
2 我國政府管理網絡輿論的發展對策
2.1 打造透明政府,加強政府公共決策的科學與民主
在網絡時代下,政府公信力會受到多方面的外部動因影響,但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根源還是在于其內在因素,也就是政府因素。由此來看,要轉變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趨勢就要充分的利用網絡輿論時代的優勢,積極主動的從政府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應該首先切實的轉變管理的理念,積極地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及誠信政府;第二,各級政府應該要積極的完善基礎性的制度設施,同時也要建立問責機制。政府在建立和健全相關制度法律法規的同時,也必須要做到依法行政,這也將會成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關鍵問題;第三,政府必須要做好突發事件迅速反應的準備。社會發展的歷程是在步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社會發展進步很重要的也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吸取教訓中所逐步取得的。政府勇于公開相關的負面信息,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同時也是自覺接受公眾監督決心的表現。積極的對突發事件進行快速反應,勇于承擔錯誤,非但不會損害黨、國家、政府的形象,反而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黨、國家、政府的威信,增強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2.2 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督管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同時也通過網絡架起了公共部門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公共部門在網絡環境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網絡媒介的傳播效果。因此,政府在加大自身建設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加大對網絡媒體的管理,使其真正成為公眾了解政府的窗口。
要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督管理,政府應該積極的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政府要引導網絡媒體加強自律,盡量凈化網絡環境;第二,要加強對網絡從業人員的素質教育,建立高素質的從業隊伍,同時還要加大對職業和非職業網絡新聞傳播者職業道德以及新聞傳播知識的普及和教育;第三,政府可以通過開展網絡道德自律活動來幫助網民樹立健康的網絡倫理道德觀,有效遏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營造可信賴的網絡環境,從而以一種負責人的網絡輿論監管則的角色出現在公眾面前,加強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2.3 加強立法監管提升政府對網絡輿論管理能力
德國政府對于網絡輿論管理采用的是硬性措施,而美國則采用的軟性措施,而不論是硬性措施還是軟性措施,都是通過專門的網絡方面立法來實現網絡輿論的監管。因此政府加強立法、依法管理也就成為對互聯網進行管理的重要環節。政府要認真研究網絡輿論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從多個環節進行保護和監管,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科學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堵塞管理漏洞,消除管理盲區,以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的有效監管和保護。
【參考文獻】
[1]劉惠君.政府管理網絡輿論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2010.
[2]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3]李吉雙.社會轉型期中我國大眾傳媒與政府公信力之間的關系[D].南京:南京大學,2011.
[責任編輯:王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