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霞
【摘 要】民生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彌補缺失的民生制度,矯正失范的民生制度;加強利益均衡機制建設,持續不斷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關鍵詞】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主制度
The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LI Le-xia
(Jiangsu Food Science College,The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Theor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Livelihood issues are the key to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e must implement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Make up for the lack ofPeople's livelihood system and correct system anomi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mechanisms to continue to protect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People's livelihoo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emocratic system
0 前言
黨的十八大為我們規劃中國未來10年改革發展的藍圖,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目標,而民生問題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逾越的一大難題。抓住民生問題,就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1 民生問題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所謂民生問題,即有關國民的生計與生活問題,就是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基本訴求與保障。民生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政治問題。
1.1 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關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民生福祉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和歸宿。前蘇聯、東歐國家忽視民生問題,經濟發展喪失動力,最終導致分裂劇變、社會主義被葬送;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同樣因未能很好地關注民生問題的發展變化,喪失了持續大發展的良好機遇。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生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促進發展,迅速擺脫貧困狀態,不僅較快的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絕大部分人達到小康水平,同時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促進了30多年來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9.9%高速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的民生社會事業發展還有相當差距,就業、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問題比較突出,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世界經濟復蘇艱難、中國經濟發展日益面臨外需不振、內需不足的困境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約束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此時,我們要繼續關注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促進實現人民的發展權,為經濟增長的增強內生性和穩定性,為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條件。
1.2 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關乎社會和諧穩定
民生連著民利,改善民生的核心就是民眾的根本利益的實現;民利影響和諧,和諧的基石就是利益的公平正義。只有公平與正義才能確立起保證的規則,堅持發展以人為本,使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之上;同時,確立機會平等和按照貢獻進行分配的規則,從而有利于真正、充分、持續地激發社會活動,保證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目前,我國突出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凸顯了社會成員在決定自身生存權和發展權利方面的不平等,沒有合理分享國家發展成果,這些改革中的弱勢群體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構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所以,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社會公正程度,切實做到公平、正義、共享,消除不穩定的隱患,使社會關系在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中保持穩定。
1.3 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關乎政權的鞏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的傳統,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政權穩固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國外,工業化國家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民生問題同樣構成國家發展的根本問題。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良好的教育、穩定的就業、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會保障網、健康的生活環境、自由平等的發展空間,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治、個人的尊嚴與體面,日益成為城鄉人民的普遍追求,進而成為國家發展進程中必須考慮的重大民生問題。解決不好新時期發展中的民生問題,發展就會受阻,政權也難以持久。因此,民生問題既是老百姓個人及家庭的生計問題,更是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國家發展進步與政權興亡的根本政治問題。
2 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民生問題,民心所系,國運所系。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也是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今后幾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我們要把改善民生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堅實的保障。
2.1 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決民生問題,必須要意識到:
2.1.1 民生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要在不斷發展中實現。人的需求是在不斷產生和滿足中提高的,為此,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切實轉變增長方式,依靠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手段,處理好速度、質量和效益,投資、消費和出口,以及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使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升民生水平。
2.1.2 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發展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目的。要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2.1.3 解決好民生問題,是黨和政府的職責和核心任務。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充分證明,什么時候關注和改善民生,黨的事業就發展,什么時候忽視民生,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和損失。當前,人民普遍關注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應當成為評價與衡量各級政府政績的核心指標。
2.2 彌補制度缺失,矯正制度失范,促進改善民生
當前我國的民生問題顯示出經濟社會、城鄉、地區發展失衡和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失衡等現象,發展存在不全面、不協調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民生問題的制度方面存在短缺與失范,直接影響著民生問題的持續改善。
2.2.1 彌補制度缺失,調整經濟政策與公共資源配置,優先保障民生。要從無到有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金等,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加快構建覆蓋全體居民的終身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住房保障體系等,將公共資源配置逐步擴大惠及全體人民。
2.2.2 矯正制度失范,促進公平正義,奠定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基礎。人們在參與市場競爭中遭遇到的機會不平等以及競爭過程中的不平等,如勞動力流動中的體制性歧視、缺乏有效的勞資協調機制、行政性壟斷對分配關系的扭曲等,對民生的改善帶來巨大的阻礙。為此,要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涉及社會管理、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1],如加快社會分配體制調整、提高勞動力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等,奠定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制度性基礎。
2.3 加強利益均衡機制建設,持續不斷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制度的短缺和失范意味著不同社會階層利益訴求及有序參與現實政治的制度亦有待建立,為此,要加強利益均衡機制建設,為持續不斷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條件。
2.3.1 要建立健全公共利益表達機制。政府的行為要符合公共利益,就必須以關注社會需求和民意訴求為起點。如果公共利益表達機制不完善,政府在權力運行中就難以對有關利益主體的要求做出積極反應,甚至在在實際中做出的決策的利益取向完全可能發生偏差。為此,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問題上,就要增加公眾參與的環節,建立聽證、表意、監督、舉報等制度,在大眾媒體上提供公眾表達利益的載體[2],向公眾提供表達的渠道和機會,使得利益各方均可以通過大眾媒體等方式充分表達各自的利益訴求。
2.3.2 堅持民主科學決策制度。公眾不僅僅是可以發表意見,更重要的是在重大決策中要充分考慮公眾的意見,這樣才能保證市場化條件下不同利益主體的要求,統籌考慮各方的利益,做到公正、公平和公開;同時也可以在經濟社會日益復雜的環境下,廓清各種似是而非的認識,使重大決策盡可能符合發展實際。因此要嚴格執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項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做到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2.3.3 建立健全監督制度和對重大決策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因決策錯誤造成重大損失或產生惡劣影響的,要追究決策過錯責任,以責任大小、影響和損失程度、失職失當的主客觀原因,將給予相應的處理。
以民生為本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共識和執政黨的戰略高度,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民生問題的逐步改善, 必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從而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參考文獻】
[1]苗樹彬,黃東暉.破解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深化改革[N].光明日報,2007-4-27.
[2]孫立平,等.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長治久安[J].領導者,總第33期,2010,4.
[責任編輯:王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