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中,許多地方結合摸底排查情況選派干部駐村,既推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又培養鍛煉了干部。這個做法值得學習推廣。
駐村干部要“住村”。身子與群眾靠得近,感情才能”零距離”。可以住進住房比較寬敞的農戶、外出務工有閑置房的農戶,也可以住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自帶被褥、自起爐灶,不給村里添麻煩。這樣常年住在村里,才知道群眾有哪些鬧心的事、煩心的事、擔心的事,才能褪去”機關味”、多沾”泥土香”,才會被老百姓當成”貼心貼肺的自己人”。
理論因實踐而生,人民是實踐的主體。理論應該深入而淺出(并非專指普及性論著),為主體所熟知,而不應蛻變為人民看不懂、不愛看。
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說處在什么位置?這個問題似乎稍微復雜深奧了些,但是,中國百年奮斗史,無數先烈先驅的實例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現實中老百姓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在辛勤勞動、認真工作的同時,又到傳統文化中尋找著“為什么活著”和“什么是幸福”的依據,以至為了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生活寧靜,紛紛求助于儒釋道經典。
最近一個時期,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接連涌現、燦若群星,在中華大地廣為傳頌,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用自己的愛心和善行,用自己的堅守和執著,在危急時刻做出了英雄壯舉,在生死關頭展現了人間大愛,感動了全社會,感動了全中國。他們被譽為“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衛士”,是“最美的中國人”。他們的“美”,美在愛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獻,體現了當代社會的道德高度,不愧為當今中國的“時代楷模”。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崇高的追求。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迫切需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弘揚先進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廣泛開展向時代楷模學習活動,發揮時代楷模引領作用,培育文明社會道德風尚,進一步凝聚起促進改革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人總是要有追求的。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是人有思想意識的重要體現。在社會上,人們的追求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層次。追求的不同層次,一般是由一個人的生存環境決定的。人們追求生存、追求安全、追求尊重、追求價值實現、追求社會理想,都是合理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社會的先進分子,從價值觀角度來說,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追求,即追求發展先進生產力,追求先進文化,追求中國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追求全中國人民的幸福。
我國之所以被稱為“世界工廠”,與農村轉移出來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及由此形成的產品低成本優勢,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現在正遇到嚴峻的挑戰。作為一種趨勢,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是不可逆的。這就意味著我國經濟將逐漸失去其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既要兼顧增加就業,又要兼顧增加收入,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設法把勞動力人口眾多的壓力轉變成為人力資源雄厚的競爭優勢。由此,雖然我國大陸經濟可以繼續長期保有勞動力資源雄厚的優勢,但在國際分工中,則將逐漸以優質人力資源的競爭優勢取代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成為國際分工新定位的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