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波,郭永旺 ,侯玉 ,王向榮 ,路世竑 ,王補明 ,王順平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2;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北京 100125;3.山西省植保植檢總站,山西 太原 030001;4.平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西 平順 047400)
鼠類與人類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是傳播鼠疫、黃熱病等多種傳染病的重要媒介。在我國證實攜帶病毒的數十種鼠類中,褐家鼠和黑線姬鼠分別是家鼠型和姬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1]。鼠類不僅直接影響人類的居住環境、生存質量,還直接為害農業生產,造成糧食作物減產[2]。鼠類危害也嚴重阻礙了山西省農林牧業生產和退耕還林、還草等改善環境和防治水土流失項目的有效實施。近20a來,山西省部分地區的鼠類研究已有過相關報道[3-8],但對山西省晉東南農田鼠類分布和數量配置的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查清山西省晉東南地區鼠類的分布和數量配置等基本情況,了解當地鼠類的多樣性,可為當地鼠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對預防鼠傳疾病的發生及維護當地生態平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平順縣國土面積1550 km2,山大溝深,自然小氣候和栽培條件復雜多樣,有耕地1.2萬hm2,地塊小而分散,山坡地、旱垣地占到80%以上[9]。氣候干旱少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研究地位于晉東南平順縣境內的北社鄉清和村農田,位于潞城、壺關、平順3縣交界地帶,海拔980m,林草覆蓋度不高,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以種植玉米為主,也種植有部分谷子、大豆、馬鈴薯、小麥、向日葵等作物和白蘿卜、辣椒、番茄等蔬菜,零星栽植有核桃、山楂、柿子、蘋果、梨、花椒等樹木。
2011年晚秋季節(11月15至20日),對平順縣境內的北社鄉清和村農田2種生境類型,即坡地農田和溝川地農田進行調查。用鐵板捕鼠夾和捕鼠籠等捕鼠器械獲取實物標本,根據實物標本統計鼠的種類和數量。捕鼠鋏使用江西貴溪捕鼠器械廠生產的金貓牌大號捕鼠鋏(150mm×80mm)和北京市隆華新業衛生殺蟲劑有限公司生產的隆華牌捕鼠夾(140mm×80mm×70mm)),以生花生仁為誘餌,鼠鋏直線放置,鋏距5 m,行距大于50m;捕鼠籠使用江西貴溪捕鼠器械廠生產的捕鼠籠(260mm×120mm×120mm),用4~6 cm長的玉米段加新鮮蘋果塊、核桃仁、花生仁、向日葵籽穿在一起組成混合誘餌放在籠中,在籠口撒10~15粒玉米籽粒誘鼠進籠,籠體以野草略加遮蓋。每日下午布鋏布籠,次日下午收查,每個生境區累計調查鋏數300鋏、籠數150籠,統計每個生境區捕鼠數量、計算捕獲率并鑒別鼠種。以總捕鼠數除以總有效鋏數或籠數計算總捕獲率。統計坡地和溝川地農田地帶各鼠種的捕獲數量,分析鼠種組成情況并以各鼠種捕獲數除以總有效鋏(籠)數計算各鼠種的分捕率。
調查共捕獲5種鼠類,屬3科4屬,分別是松鼠科(Family Sciuridae)巖松鼠屬(Sciurotamias)的巖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鼠科(Family Muridae)姬鼠屬(Apodemus)的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黑線姬鼠(Apodemus agrarius),鼠科鼠屬(Rattus)的社鼠(Rattus niviventer);倉鼠科(Family Cricetidae)倉鼠屬(Cricetulus)的大倉鼠(Cricetulus triton)。按動物區系成分劃分[10],屬于古北界的種類有巖松鼠、大林姬鼠、黑線姬鼠、大倉鼠,占80.00%;屬于東洋界的種類有社鼠1種,占20.00%。其中,松鼠科巖松鼠、鼠科社鼠,為2000年8月1日頒布的屬于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的動物[11]。
調查捕獲的5種鼠類中,松鼠科的巖松鼠和鼠科的大林姬鼠只分布于坡地類型區,且數量較少;鼠科的社鼠則多分布于坡地類型區,是坡地類型區的優勢鼠種,但在溝川地農田也有活動。倉鼠科的大倉鼠和鼠科的黑線姬鼠則多分布于溝川地農田,分別是溝川地農田的優勢鼠種和常見鼠種,它們在坡地類型地帶雖有分布但數量較少??傮w來說,坡地類型區不僅鼠的種類多而且分布數量也多,即地勢較高、地形復雜多樣的坡地類型區鼠的種類和數量均多于地勢較低、地形較平坦的溝川地。當地2種農田類型區鼠類的鋏捕和籠捕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坡地和溝川地帶不同鼠類的鋏捕數量和分捕率
將此次調查捕獲的253只鼠按種類分析其數量構成比例得出,晚秋季節當地農田鼠種的數量構成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當地該季節數量最多的鼠類是鼠科的社鼠,占40.71%,為優勢鼠種;其次是倉鼠科的大倉鼠和鼠科的黑線姬鼠,分別占23.72%和18.58%,為常見鼠種,而黑線姬鼠是姬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1],應予以重視;松鼠科的巖松鼠和鼠科的大林姬鼠在數量上較少,分別占6.72%和10.28%,屬稀少種。

表2 坡地和溝川地帶不同鼠類的籠捕數量和分捕率

選擇晚秋季節調查,較容易捕鼠。筆者曾在農作物和果樹果實尚未收獲的10月20—22日,在當地進行過鋏捕調查,鋏捕率很低(2.33%),且只捕獲了社鼠1種鼠類,調查結果不能真實反映當地農田鼠類的分布和密度等真實情況。而當地農作物和果樹果實已經收獲完畢的11月15—20日,在相同地點再次調查,鋏捕率達到了21.00%,提高了9倍。10月20—22日到坡地農田布鋏時曾多次目擊松鼠科(Family Sciuridae)花鼠屬(Tamias)的花鼠(Tamias sibiricus senescens)活動,說明當地坡地農田中有花鼠分布,而11月15—20日調查時始終沒有捕到花鼠,也沒有發現花鼠活動,可能是晚秋季節氣溫較低(11月19日夜晚溫度降到0℃以下,路面積水處清晨略有薄冰),花鼠準備過冬進行間歇性冬眠,已不再進行取食活動。因此,表1、表2和圖1只列出花鼠,而無數據。
綜上所述,在晉東南鼠類分布和密度調查時期應選擇晚秋季節,此時大部分鼠類的冬季儲糧活動還沒有結束,鋏捕和籠捕鼠類比較容易,捕獲率較高,但越冬較早的花鼠可能因氣溫較低而捕捉不到。
鋏捕法是目前鼠情調查時使用最多的方法,鋏捕法的優點是鼠鋏體積小,攜帶和布放方便。但因誘餌小,對巖松鼠等體型略大的鼠類缺乏引誘力,所以很難捕到巖松鼠。另外,鼠鋏捕到的是死鼠,不能捕活鼠。籠捕法捕到的是活鼠,可用作各類活鼠試驗,但因捕鼠籠體積較大,攜帶和布放不方便,一般在必須捕捉活鼠時才使用。此次調查同時使用了鋏捕與籠捕2種方法,而且在捕鼠籠的掛鉤上懸掛了多種誘餌來增加對鼠類的引誘力,特別是晚秋季節正是大部分鼠類的冬季儲糧活動高峰期,4~6 cm長的玉米段加新鮮蘋果塊、核桃仁、花生仁、向日葵籽穿在一起組成的混合誘餌,對鼠類有極高的誘惑力,因此,籠捕捕獲率遠比鼠鋏捕獲率高,而且可捕到鼠鋏捕不到的巖松鼠。
不同類型區鋏捕法與籠捕法捕鼠效果的比較如圖2和圖3(為增加直觀性,將鋏捕和籠捕無法捕獲或沒有捕獲,但當地確有分布的中華鼢鼠、花鼠等種類以0捕獲率的形式加在了圖2和圖3中)所示。


從圖2,3可以看出,混合誘餌的籠捕法捕獲率高于鋏捕法,對大林姬鼠、黑線姬鼠、大倉鼠、社鼠等種類籠捕法的捕獲率是鋏捕法的2倍以上,且籠捕法捕到的鼠種類多,可捕到鼠鋏捕不到的巖松鼠,因此,有條件的地方鼠情調查時可2種方法并用,可以更全面地掌握鼠情。
當地坡地農田中還發現有鼴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屬(Myospalax)的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的分布,且人工捕捉了1只活體標本,而鋏捕和籠捕無法捕捉到地下活動的鼢鼠。因此,表1、表2和圖1中沒有中華鼢鼠。
[1]王隴德,齊小秋,陳顯義,等.病媒生物防制實用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韓崇選,呂復楊,卜書海,等.陜西林區嚙齒動物群落多樣性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3):99-104.
[3]寧振東,王庭林,鄒波,等.山西省社鼠的分布及其危害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4,32(專刊):137-141.
[4]鄒波,李健.黃土高原隰縣農林生態區夜行性嚙齒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7):71-73.
[5]鄒波,劉志鵬,張慧娣,等.雁門關地區哺乳動物多樣性的調查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12):114-116.
[6]鄒波,寧振東,王庭林,等.黃土殘塬溝壑區農田害鼠日食量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5,10(增刊):60-62.
[7]鄒波,張惠娣,寧振東,等.山西婁煩生態區鼠類數量配置和變動規律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5):62-64.
[8]王庭林,常文英.呂梁山中部丘陵農林生態區嚙齒動物群落結構與多樣性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8):50-52.
[9]路世竑,琚建良,王順平.淺談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的現狀與趨勢[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7):20-21.
[10]張越,劉建書.中國黃土高原嚙齒動物區系地理區劃初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5(增刊):4-16.
[11]鄒波,王旭,郭永旺,等.晉西隰縣鼠類區系及其天敵資源評估[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