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a.金融學院;b.工商管理學院,武漢430073)
中部地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國地區分工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旅游業方面,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位置和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蓄勢待發。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旅游經濟作用的發揮與地區經濟規模有關。因此,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加強對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正確評估旅游業對中部地區經濟的影響,對于中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都有重要的意義。Feder兩部門模型的研究思路和實證檢驗方法對于研究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Feder模型不僅僅考慮旅游相關產業,也包括了經濟活動中其他部門;不僅考慮旅游業對經濟的影響,也考察了旅游業對其他產業的溢出效應。并且兩部門模型適用于短期數據估計,這和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數據特征相吻合。兩部門模型將考察視角擴大到整個經濟系統中而不僅限制在旅游部門之內,面板數據模型改善了由于樣本不足導致的偏差。因此,本文利用兩部門模型和面板模型研究我國中部地區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得到中部地區特定的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短期和長期關系。本研究有利于填補國內類似研究的空白,并為現實的中部地區旅游規劃和政策制定等提供指導與參考。
Feder(1983)提出了第一個兩部門模型分析出口部門對非出口部門的溢出效應,研究出口擴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隨后許多研究者將其思想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本文將所有經濟部門分為旅游業和非旅游業兩個部門,分析我國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假設各部門的生產函數為F=F(L,K),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和資本。旅游部門對非旅游部門存在著溢出效應,旅游部門的產出作為要素投入非旅游部門的生產函數,體現旅游業發展對非旅游業部門的影響和兩類產業之間的聯系。用方程表示如下:

其中:T為旅游部門的產出,H為非旅游部門的產出,Y為兩部門的總產出;LT和KT表示旅游部門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LH和KH表示非旅游部門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L和K表示兩部門勞動力和資本總投入。考慮到旅游部門和非旅游部門中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可能存在的差異性,定義如下關系:

其中:?T/?LT,?H/?LH分別表示兩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力;?T/?KT,?H/?KH分別表示兩部門邊際資本生產力。δ表示兩部門邊際生產力的差異。當δ>0時,表示旅游部門的邊際生產力大于非旅游部門的邊際生產力;當δ<0時,表示旅游部門的邊際生產力小于非旅游部門的邊際生產力。對于非旅游部門而言,假定其勞動力產出彈性和資本產出彈性分別為α,β,則:



根據截距項向量?和系數向量β中各分量的不同限制要求,可以將面板模型分為三種類型:聯合回歸模型(?i=?j,βi=βj)、變截距模型(?i≠?j,βi=βj)和變系數模型 (?i≠?j,βi≠βj)。在對面板數據進行估計時,使用的樣本數據包含了截面、時間和變量3個方向上的信息。如果模型設定不正確,估計結果將與所要模擬的經濟現實造成較大的偏差,因此研究面板數據的第一步是模型設定檢驗,廣泛使用的方法是協方差分析檢驗。主要檢驗兩個假設:

如果接受假設H2,則可以認為樣本數據符合聯合回歸模型,無需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如果拒絕假設H2,則需檢驗假設H1。如果接受假設H1,則認為樣本數據符合變截距模型,反之,則認為樣本數據符合變系數模型。檢驗假設H1和H2時構造的檢驗統計量分別為:

給定顯著性水平?,若F2>F?,則拒絕假設H2,繼續檢驗假設H1。反之,則認為樣本數據符合變系數模型。若F1>F?,則拒絕H1,認為樣本數據符合變截距模型,否則認為是聯合回歸模型。根據對個體影響處理形式的不同,還可以將面板模型分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如果模型中忽略個體差異的影響,則模型為固定效應模型。如果把個體的影響看作是跨截面隨機分布的,則模型為隨機效應模型。至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可以根據所研究問題來決定。另外,也可以使用Hausman檢驗進行識別,以減少主觀因素的干擾。
本文構造如下模型:

式(15)中:i表示我國中部6個地區;t表示數據區間為1997~2010年;μit表示隨機誤差項。為以下實證分析標記方便,將式(15)改寫如下:

本文選取了中部地區各省GDP作為經濟增長的度量指標,記為Y,單位為億元;勞動力人數采用各省就業人口數,記為L,單位為萬人;投資采用各省固定資產投資,記為I,單位為億元;旅游業發展采用各地區旅游總收入衡量,旅游總收入等于國內旅游總收入加上旅游外匯收入之和,記為T,單位為億元。其中各省市GDP、固定資產投資、旅游總收入是利用折算成1997為基期的地區GDP指數消除物價影響后所得到的不變價實際值。
本文采用年度數據,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樣本區間為1997~2010年,數據主要來自于《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旅游年鑒》。

圖1 中部地區旅游總收入及其比例
從圖1可以看出中部地區旅游總收入的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及其占實際GDP比例的變化趨勢:1997~2010年,從旅游總收入上看,旅游總收入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旅游總收入從1997年的484.8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95.122億元,實際增長32.37倍;從旅游總收入占實際GDP的比重來看,旅游總收入所占比例除在2003年附近有稍微的下降外,整體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1997年旅游總收入占實際GDP的4.3%,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響,旅游總收入增長率下降,所占比例也從2002年的7.06%下降到5.87%,之后旅游總收入迅速增長,到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增加到8.7%。根據WTTC(World Travel&Tourism Council)報告,在未來幾年內旅游業平均增長率為9%,到2020年旅游經濟將占GDP的9.7%,由此可以預見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將有良好的發展機遇。中部六省在地域上相連,旅游類型上互補,在地區旅游資源開發與專題旅游項目組合等方面存在諸多合作的可能性。各省應在公平競爭環境下,加強區域協作,實現旅游資源、客源市場共享,緊抓機遇,共謀發展。
為避免非平穩時間序列造成的“偽回歸”問題,首先應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即對數據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面板數據單位根的檢驗方法比較多,本文選擇了Levin,Lin and Chu檢驗(2002)、Breitung檢驗(2000)、Im Pesaran and Shin W檢驗(2003)、ADF-Fisher Chi-square檢驗(1999)和PP-Fisher Chi-square檢驗(2001),滯后期數的選取根據AIC準則確定,檢驗結果見表1。
檢驗結果表明:變量Q和X3原始序列和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變量X1和X2的原始序列都存在單位根,而一階差分序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都平穩的。因此,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即I(1)。

表1 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
對非平穩時間序列直接進行回歸分析時會產生虛假回歸的問題,但是當各非平穩變量的特定線性組合平穩時,這些變量間就具有一種內在的平穩機制。雖然它們自身的變化是不平穩的,但由此組成的一個系統卻是穩定的,彼此之間卻具有長期均衡關系。單位根檢驗表明所有變量都為I(1)序列,存在協整的可能。因此,我們采用Kao檢驗(1999)和Pedroni檢驗(1999)兩種檢驗法對面板數據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面板數據協整檢驗
檢驗結果表明:變量之間在5%顯著性水平下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我國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基于前文分析結果,利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根據估計結果的F統計量的值和F分布的臨界值比較以及Hausman檢驗設定面板模型,模型設定結果見表3。

表3 面板數據模型設定檢驗結果
根據表3所設定的模型,運用混合最小二乘估計(Pooled Least Squares,PLS),考慮到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問題,采用截面加權(cross-section,SUR)。估計結果如下所示:


表4 隨機效應變截距模型截距項
調整后的 R2=0.98,DW=1.88顯示回歸方程擬合的很好,隨機誤差項不存在自相關。括號內為t值,*、**、***分別表示統計值在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
回歸結果表明:中部六省實際GDP自發增長率各不相同,平均水平為1.78%。山西,安徽,江西三省自發增長率小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而河南、湖北、湖南自發增長率大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增長率最大的是湖南省,最小的是江西省,這和中部地區各省的經濟水平相適應。就業人口增長率對實際GDP增長率的影響在10%的統計意義上顯著,固定資產投資率和旅游業發展對實際GDP的影響在1%的統計意義上顯著,并且符號都為正。非旅游部門的勞動力產出彈性和資本產出彈性分別為0.3565和0.2735。旅游業發展對實際GDP增長率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在其他假定不變的條件下,旅游總收入增加1%,則實際GDP增長率將提高4.69%,其中包括了旅游業的正的外部性和兩部門邊際生產力差異對經濟的影響。旅游業對其他經濟部門的溢出效應表現為:旅游業發展可以增加就業,吸收勞動力,這是各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動力之一。旅游業發展不僅直接提供包括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工作機會,而且還可增加包括旅館、零售、娛樂等服務部門的從業人員。據WTTC(World Travel&Tourism Council)估計在未來的10年里,旅游業就業人數將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長,將容納7.8%的就業總人口。旅游業增加社會總投資,包括旅游企業在基礎旅游設施上的支出,政府部門旅游公共支出等。對旅游業的投入用以完善旅游設施建設,改善旅游景點接待條件,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旅游業發展,這必將帶動制造業、建筑業等產業的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旅游業發展增加凈出口,增加旅游業外匯收入,包括外國旅游者對旅游地物品和服務的購買和對帶有旅游性質的資本品輸出所得。旅游業是一個有著高關聯度的復合型產業,和國民經濟中絕大多數部門都有聯動關系,旅游業發展對經濟系統中其他部門的溢出效應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本文采用的兩部門模型在此層面上可以更好的描述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本文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我國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旅游業發展對我國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本文不僅考慮旅游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效應,而且分析了旅游業對其他非旅游部門的溢出效應,因此采用兩部門模型和面板數據模型得到的旅游業對經濟的影響系數更大。
在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不同區域特別是相鄰區域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為爭奪旅游開發權和客源為中心的競爭日趨激烈,比如河南安陽和安徽毫州“曹操墓”之爭。并且旅游資源和目標市場的趨同,使得旅游業開發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旅游經濟效益低下和旅游資源的破壞與浪費。為充分發揮區域內旅游優勢,提高整體競爭力,避免可能由于惡性競爭和地方保護帶來的兩敗俱傷,加強旅游聯合與協作,形成區域內旅游聯動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已經迫在眉睫。為此本為提出以下兩點建議:提高旅游資源配置效率,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1)充分發揮政府在旅游資源配置方面的主導作用。政府在制定旅游業政策和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方面有著尤為突出的作用。中部六省政府共同建立聯合領導機制,協調和推動旅游合作。統一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統一監督治理旅游市場,提高區域內旅游資源的配置效率,比如組織規模化、專題化旅游產品—紅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以營造中部地區無阻礙旅游發展環境,更好地服務與區域旅游業發展。
(2)區域旅游發展要與區域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追求健康而富有效益的旅游活動與自然生態和諧統一,同時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二是旅游開發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旅游管理遵循以人為本的和諧理念。注重旅游需求與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和諧共生,實現旅游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加強省際旅游合作與分工,以整合區域旅游市場。旅游業是一個開放性的經濟產業,在當今旅游業迅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下,樹立“大旅游”思想,加強區域合作是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中部地區旅游業必須突破狹隘的地方主義觀念,實現區域內“旅游資源共享”與“市場共享”,充分發揮地區旅游業互補優勢,以達到擴展旅游市場的目的。
(1)聯合設計旅游產品,組合旅游路線。中部地區空間地理位置相近,行政界限相鄰,有利于組合聯合旅游區,構建以旅游中心城市為中心的旅游圈。比如建立以洛陽,鄭州和許昌三座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的歷史文旅游圈,以宜昌為中心,聯系三峽,武陵源,武當山及神龍架構建的名山勝水旅游圈等,以達成客源互送,資源共享的通暢旅游區。
(2)聯合推廣宣傳促銷。旅游目的地形象、認知和忠誠度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媒體的宣傳得到的,旅游宣傳得好,會擴大區域旅游的影響。在做好傳統的文字資料宣傳的同時,更加注重媒體、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宣傳方式。中部地區聯合各省旅游品牌,共同宣傳,不僅可以降低宣傳成本,而且可以在旅游市場上形成整體營銷模式以達到“1+1>2”的效果,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1]吳珍.測量旅游經濟效應的新工具-旅游衛星賬戶[J].統計與決策,2002,(8).
[2]Feder.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
[4]孟祥偉,金浩.旅游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河北學刊,2010,(5).
[5]王良建,袁鳳英等.針對我國省際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空間計量方法應用[J].旅游科學,2010,(2).
[6]劉華巧.旅游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