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琦,胡資駿
(1.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 401329;2.中國人民銀行 重慶營業管理部,重慶 401147)
科學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是衡量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狀況的標尺,是指導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有效參考。為了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不斷向更高水平邁進,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簡便易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合理地反應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不少學者和專家也對指標體系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從農業外部條件、農業內部條件和農業生產效果三個方面入手,制定了一套描述農業現代化的指標體系。
也有不少專家結合各省(市)實際情況,提出了?。ㄊ校┘夀r業現代化評價體系。如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根據山東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參照國際上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標準,確定了一個包含6大類、26項指標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廣東省考慮到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條件和現狀的區域差異,建立了10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
從現有研究成果看,不論是全國性指標,還是地方性指標,都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一是指標數量偏多?,F有指標體系一般都比較繁瑣,二級指標過多過細,主題不突出,大多數在20個以上。個別二級指標又由幾個指標組成,或者綜合計算幾個指標才能得到。實際上整套指標體系需要計算的指標數量往往超過30個。
二是部分指標數據提取困難。部分量化指標不能直接從相關(國家或地方)統計資料獲得,有些指標沒有正式統計資料的對應,必須經過復雜的計算過程才能獲得。例如,農業科技進步率就是一個典型。甚至有些指標屬于定性的,很難量化。
綜上,本文認為現有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雖能較好地反映當前我國(或地方)農業現代化水平,但不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和直觀性。因此,建立一套精簡、科學、易操作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且必要了。
在仔細研究現有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各細項指標后發現,部分指標實際上具有極強的相關性。如有效灌溉率和土地生產率基本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相關系數高達0.9754;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勞動生產率也是如此。本文認為,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具有強相關性的指標完全可以化繁為簡,在其中抽取關鍵性代表指標?;谏鲜鏊悸?,本文提出如下簡化方法:

表1 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聚類成員分析
第一步,將現有指標體系所有指標進行聚類分析,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和指標的經濟涵義,確定合理分類(層)。通過聚類分析,實際上就將具有強相關性、變化趨勢一致的指標分層集聚。
第二步,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每一層指標進行分析,按照95%的貢獻率提取關鍵性代表指標,剔除未入選的指標。
第三步,將每一層挑選出的指標作為精簡后的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對各個指標設置權重。
第四步,根據設置好的權重,結合具體指標值,計算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指數,并與標準值進行對比,確定農業發展具體階段。
以上思路可用圖1進行描述。

圖1 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改進思路框圖
為了檢驗改進思路的可行性,本文選用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一文中提出的現代化農業指標體系為例進行實踐。該文提出了共4個大類12個細項的指標體系,包括勞均農業資金投入(元/人)、農業科技投入水平(%)、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單位耕地總動力(kw/hm2)、有效灌溉率(%)、農業人均GDP(萬元/人)、勞動生產率(元/人)、土地生產率(元/hm2)、農民人均純收入(元/人)、恩格爾系數、農業勞動力就業率(%)和森林覆蓋率(%)?,F在我們就按改進思路對這12個指標進行簡化。(本文所有計算樣本數據來源于1990~2009年度《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第一步:聚類分析,確立5層分類
本文使用SPSS(13.0)軟件作為統計分析工具,先對12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差異和數量級影響);然后運用聚類分析程序模塊,采用歐式平方距離對1990~2009年12個指標的時序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得到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聚類分析結果圖(見表1)。根據12個指標的經濟學意義,我們采用聚類5的結果,將12個指標分為五類(見表2)。

表2 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聚類分析結果
第二步:主成分分析,共抽取6個指標,較原指標體系精簡50%
由聚類分析得到上述結果,分類2和分類3都只有一個指標,我們僅需對分類1、分類4、分類5實施主成分分析,計算各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進而得到各指標的特征值、特征值貢獻率及特征值累計貢獻率,最后選擇累計貢獻率大于95%的指標作為主成分。

表3 分類1主成分分析結果

表4 分類4主成分分析結果

表5 分類5主成分分析結果
由表3~5的分析結果得出,提取勞動生產率、森林覆蓋率、恩格爾系數、有效灌溉率為主成分,加上分類2和分類3的兩個指標,原指標體系的12個指標就降維成現在的6個指標,分別是勞動生產率、農業科技投入水平、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森林覆蓋率、恩格爾系數、有效灌溉率。
第三步:層次分析法,確立指標權重
根據專家意見構造6個指標的比較判別矩陣,通過求解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所對應的標準化特征向量,計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值,并通過一致性檢驗。計算結果見表6。

表6 各項指標權重
指標個數縮減為6個之后,指標標準值仍參考原指標體系,見表7。

表7 評價指標標準值
根據表6權重值和表7的標準值得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起步階段臨界值為2000.728、發展階段上限臨界值為3272.073。
將精簡之后的6個指標的基礎數據和權重代入評價模型,測算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與原結果比較如表8。
比較結果表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在2006年進入發展階段,改進后的指標體系評價效果和原指標體系高度一致,且評價方法更簡單易行。

表8 兩套評價指標測算結果對比
[1]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6).
[2]傅晨,梁小伊,陳春霞.廣東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現代化,2005,(1).
[3]趙建梅,文化,錢友山.北京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改進[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20(5).
[4]陳春霞.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評述[J].改革與戰略,200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