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加
近日,唯冠與蘋果的商標之爭熱火朝天,各種報道和評論鋪天蓋地。從法律上講,唯冠起訴蘋果、維護自己早已在蘋果之前注冊的iPad商標權無可厚非,各地工商部門對iPad的禁售也有其依據。無論怎么評價,關鍵在于如何看待知識產權在中國大陸的保護,中國企業能從這場商標大戰中獲得什么進步。
以前,常見的是中國的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如紅星二鍋頭在歐盟被搶注、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加拿大被搶注等等;或被指控侵犯他國企業專利,中國的一些企業因此在國外被起訴并付出不菲的賠償。這種情況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之痛”。因此,現在有一家中國大陸的企業因為商標權起訴一家世界名企,不論其資金背景如何,這個事件表明,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知識產權規則,爭取權益,保護自己,擺脫一提涉外知識產權官司,就是中國企業侵權的“知識產權之痛”。
知識產權在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一個陌生概念,甚至有人借搶注商標而獲利,但為什么許多企業怕打知識產權官司呢?是因為中國缺乏專業人才、缺乏資金,國家不重視嗎?事實并非如此,中國不乏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渠道,勝任涉外知識產權實務的人才雖然比較缺,但也不是沒有。知識產權訴訟的費用雖然昂貴,但中國企業并非完全無法承擔;國家知識產權局也相繼在許多省市建立了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對各類相關人員進行知識產權的培訓。那么,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之痛”的瓶頸在哪里?
筆者認為,這種瓶頸首先是中國企業管理中的“人治”因素。如果企業每件事情都按制度、按程序運行會免去很多風險,但中國企業的“人治”的色彩很重,出于成本、短期利益和個人喜好等等因素,知識產權成為企業“人治”的過程中被輕視、拖延,最后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旦沒有內部程序去解決知識產權問題,就會人為地忽略它,埋下隱患,企業再要補救將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第二,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核心理念缺乏理解,消極對待。一些中國企業總覺得知識產權領域的規則服務于西方企業,不會保護自己,索性就避而遠之,如果被集體起訴就期待別人應訴,自己“搭便車”。其實,知識產權對企業的利益是一種全方位的保護,它不僅保護的是現有的、可預知的利益,還會保護企業一些將來“難以預知”的利益。如果中國企業都不積極作為,那它就真的會成為西方企業利益的“保護傘”。
第三,我國知識產權的多頭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知識產權的正常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不是唯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關,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分別是商標權和著作權的管理機關。一個企業要在知識產權領域獲得國家的支持與幫助至少要涉及兩個知識產權的管理部門,對它來講增添了許多麻煩。
因此,了解知識產權是一回事,重視知識產權,用知識產權爭取自己的利益是另一回事。在這次iPad大戰中,其他中國企業不應隔岸觀火,要通過這一事件反思自己如何進一步在知識產權領域有所作為,反思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作者是西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