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利
摘要:以興趣為主線來組織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確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但如果缺乏認知的支撐,它將成為無源之水,很快會枯竭、衰退,不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持久的促進作用。語言教學目標應在語言技能形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重點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主要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這與交際教學法的思想相契合。交際語言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強調理解和傳遞信息,而非語言的精確性。
關鍵詞:興趣認知體驗語用能力主體性創造性
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每個小學英語教師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為培養學生正確的語音、良好的語感、初步的語言交際能力英語教學工作者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固定模式,努力嘗試愉快教學,使學生真正嘗到快樂學習的滋味,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我們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1、興趣不等于娛樂
在引出英語語言知識時,我們多采用VCD、投影、錄象等多媒體,設置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語言情景,或設計新穎有趣、形式多樣、全員參與的教學游戲貫穿教學始終,學生總是情緒高漲,激烈競爭,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培養興趣作為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手段是小學英語教學追求的目標,在教學中得到了普遍運用。但在興趣的培養過程中,不少老師認為對學生的感知起到直接刺激作用的做法都是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興趣就成了表面性的、暫時性的。比如,一些學生在游戲競賽的過程中,出現了激烈哄搶實物的熱鬧場面。在精彩的動畫教學中過多的增加卡通人物的趣味性,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出現偏差。這些做法僅能滿足兒童簡單的生理需要,它是一種暫時的興趣,無法真正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只能稱之為“娛樂”。
以興趣為主線來組織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確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但如果缺乏認知的支撐,它將成為無源之水,很快會枯竭、衰退,不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持久的促進作用。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發展水平的提高,這些表層性的誘因刺激將逐漸喪失其吸引力。興趣的保持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的效果,取決于學生能否獲得成就感。因此作為教師不要僅僅專注于興趣的培養,要依靠卓有成效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從內心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只有真正學到了東西,并形成和發展了具有個性傾向的興趣,才是穩定長久的興趣。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思維的深處發現興趣的源頭,使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既有意義又十分有趣,而不僅僅停留在感觀刺激和娛樂的層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
(1)教師可將新課內容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唱歌、游戲、表演、活動等形式加以呈現、練習和應用,使單調、乏味的語言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2)教師還可以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愛好、特長的基礎上,圍繞課文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參與性較強的教學活動,使具備不同長處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這樣才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最大程度地參與課堂教學。
(3)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水平,通過計算個人提高分的方法來進行形成性評價,即為每個學生設立一個基礎分,只要測驗成績高于過去,就可得到提高分,就意味著進步。這種評價上標準參照性的,它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進步帶來的喜悅,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努力的學習。
2、語言技能的訓練不等于語言能力的形成
語言能力是指掌握語言并能在具體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要經歷掌握語言知識、形成語言技能和發展語用能力三個階段。因此,語言教學目標應在語言技能形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重點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主要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這與交際教學法的思想相契合。交際語言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強調理解和傳遞信息,而非語言的精確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把交際能力的培養僅僅理解為課堂上機械背誦對話的口頭練習,誤認為準確無誤地背誦出課文對話的內容就是交際法的成功運用,這種觀念導致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際活動只是在機械地朗讀或背誦。學生進行“對話”時不關心對方在說什么,甚至根本不注視對方,只想著書本上寫著什么,自己能否準確地將之再現。比如:在一節英語課上,有兩位學生展開一段對話。“Amy”問:“Pass me a pear,please”“Sam”答:“Ok,here you are.”“Amy”說:“Thank you” “Sam”答:“youre welcome”學生雖然對答如流,但都未看實物一眼。對話結束后Sam始終未將梨遞到Amy手里。這種對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信息交流,更談不上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生只被當成機械復制的機器,而非具有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個體。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要想成功地應用交際法,就需要走進孩子的生活世界,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具有實際意義且目標明確的活動。活動最好以話題或任務為主線,使其有意義、有趣,具有可參與性,并具有適度的挑戰性,使學生在完成交際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進而達成語言意義的主動建構。但有些教師在學生進行交際活動時,總擔心學生會出現表達錯誤,總想及時給予糾正。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人們具有創造語言的能力,人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并非像鸚鵡學舌那樣原版復制,而是經常說出以前從未聽到或讀到過的句子。因此,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語言錯誤,也就是心理語言學所指的“中繼語”現象,這是人們掌握語言必經的一個階段。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教師應采取寬容的態度,不動輒批評學生,不責備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生硬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應設法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實踐,尤其對于那些創造性的語言嘗試應予以肯定。這樣學生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交際活動上,集中在問題解決上,集中在信息溝通上,而非語言形式上,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語言。這就是語言習得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使其在交際活動中無意識地接觸語言系統,進而掌握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