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
摘要:隨著國家對學校素質教育實施改革全面的推進,體育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但是課外活動作為學校體育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和特征多種多樣,是體育課的繼續延伸和補充。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在改革上提出了諸多問題,因此,有的人不滿足課堂教學的傳統形式,提出“第二課堂”“第二渠道”等等。如何理解和認識體育教學與課外活動,以及課外活動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課外體育活動學校體育
1、課外體育活動的意義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
課外體育鍛煉是利用課余時間,運用各種身體練習的方法,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進行經常的全面身體鍛煉,以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鍛煉習慣,調節精神和豐富課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2、課外體育鍛煉的特點
2.1 以健康樂為目的,追求鍛煉的實效性
課外體育鍛煉是有鮮明的群眾性,其目的在于從學生個人的實際出發,追求身心愉快、增強體質,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2.2 組織形式靈活,內容方法多樣
課外體育鍛煉具有鮮明的課余性,它不采用課程、大綱教材等因素的制約。因而組織方法非常靈活,既可以班級形式進行,也可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進行,活動內容也豐富多彩,可以根據每個人情況和要求進行選擇。
2.3 因人制宜,區別對待
課外體育鍛煉是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學生有年齡、性別之分,體質強弱千差萬別,對活動內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擔負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學生體育鍛煉時必須考慮上述的不同特點,采取區別對待的方法。
3、課外體育活動鍛煉獨特的原則
3.1 自覺性原則
自覺性原則是課外體育活動的優點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是這樣的,有了興趣就有了目的,同時也增強了自覺性。
3.2 適量性原則
適量性原則主要是指鍛煉要有適當的生理負荷,并在漸進的基礎上有節奏地加大,并應隨著人體機能的變化而變化。而在上體育課時,則出現了“體質好的吃不飽,體質差的吃不了”的現象,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就能明顯的克服這一現象。
3.3 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主要是批鍛煉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進行、不要千篇一律。強行統一。這一點正合乎了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特點。學到了自己想學喜歡學的內容。同時這也是教學大綱內容設計不到的,也是上課教學所達不到的。
4、教學論的發展與課外活動
傳統的教學就“一間教室,一位教師,一群學生”將被“自由的學習環境所代替”現代教學論的方法,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不過都主張同教師教學,學生學的傳統方法,提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因此,有人認為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界線將逐漸消失,以至近幾年來,有的教育家提出開展"第二課堂",但是,我們一方面要看到這種發展,充分地估價課外活動的作用,足夠重視教學與課外活動的聯系,同時也必須看到兩者的差別。
5、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
在討論和研究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時,首先應弄清楚它們的概念與內涵,它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體育課要按照體育教學大綱,面向全體學生,并認真制定教學計劃,系統的進行教學。每次課的內容和任務都是全學年,全學期的一部分,以保證其系統性與連續性。體育教學在體育場地,器材的使用上,能夠首先得到保證,體育教學要根據不同的年級進行系統的成績考核,并評定出優劣。此外,還有一引起其它特點,所以體育教學比起課外體育活動與其它一些體育組織形式更有系統性,連續性、全面性、穩定性和法定性。
課外體育活動的特點,首先是鞏固提高體育教學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增強體質。每周上兩節體育課是不夠的。在體育活動中,需要人體各組織細胞,,分解能量物質供機體活動,能量物質在分解的同時,又不斷地合成,這種分解與合成,在活動結束時,在保證營養供應的前提下,物質的合成大于消耗,并在一定時間內進退過原有水平,這就是"超量恢復"原理,這原理的根本所在關鍵是超量恢復的時間,據有關研究表明,每周進行五至六次體育活動,每次一小時,并安排適宜的運動量,對于發展學生身體,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較合適的。
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技能鍛煉身體,但是,掌握技術和提高運動技巧,是與練習的時間與次數密切相關的,因此學生需要在課外活動中利用一部分時間來復習和鞏固在課堂教學中所獲得的體育技術,技能。
6、對于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其它部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三個依靠,四個安排和五個結合
三個依靠是,依靠校領導的重視,依靠室主任的支持,依靠有關部門的配合。
四個安排是,每周兩次班級體育鍛煉排入課表,鍛煉項目的活動內容排成輪流表。場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輔導教師出工表。
五個結合是,普及與提高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一般項目與《國家體育鍛煉標準》 結合,傳統項目與全面鍛煉結合,運動競賽與宣傳教育結合。
課外活動的另一種特點是在滿足學生個人的愛好和發揮個人專長方面,比體育課有更大優越性。因此,課外活動對鍛煉身體的實效性,具有自己的優勢。
綜上所述,我們在強調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的同時,決不能忽視課外體育活動在學校體育中重要地位與作用,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是不能相互代替的組織形式。因此,學校在上好體育課的基礎上,必須積極認真地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做到課內外密切結合,更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國學校體育.
[2]河北省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高等教育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河北省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季瀏.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許浩.校園體育文化及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促進作用.體育世界,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