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鎖
摘要:近些年,我國煤礦生產事故的發生機率呈下降趨勢,安全生產建設逐步走向成熟,為實現煤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尚未得到實質性的改善,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形式不容樂觀。本文就煤礦企業安全生產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煤礦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對策
近些年,我國煤礦產業經濟增長模式發生改變、煤礦用途不斷擴展,其已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我國煤礦企業生產能力存在差異,實際的安全生產基礎工作薄弱、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因素,導致我國煤礦事故總量仍居高位境地。如何控制事故發生、減少事故損失,已成為煤礦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課題。
1、我國煤礦企業安全生產存在的問題
1.1 安全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部分煤礦企業錯誤得認為煤礦的生產主要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對于生產技術方面的投足略顯不足;生產設備更新速度較慢,各煤礦企業不同程度的存在機械老化、設備超出使用期限等問題??v觀我國的煤礦產業,其安全生產的基礎較為薄弱、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生產工藝與技術相對落后、安全生產裝備不足。部分規模較小煤礦企業,在進行一些小型煤礦的開采時,甚至會以人為手動開采方式為主要生產力。根據相關的統計調查,我國有近40%的高瓦斯礦井并未安裝瓦斯抽放設備,而煤礦的通風系統又存在較多隱患。作為抵御生產事故的第一道防線,我國煤礦企業在生產機械、機電設備、防暴設施、通風系統等方面的投足明顯不足,為煤礦安全生產埋下巨大的隱患。
1.2 煤礦生產超負荷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貿易往來的越發頻繁,煤礦市場的需求量逐年猛增、煤礦價格持續上漲。在市場經濟下,一些煤礦企業為追求煤礦生產的高額利潤,往往會提高煤礦生產目標、超負荷開采,從而忽視了煤礦產業“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與政策。煤礦超負荷生產,將直接損害生產機械、安全設備的質量,從而為煤礦安全生產埋下隱患。
1.3 作業人員素質較低,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
目前,我國的煤礦生產企業嚴重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而煤礦生產帶有一定的特殊性,企業在引進與其相關的技術人才方面存在一定難度。根據相關的統計調查表明。我國煤礦生產的一線作業人員,多由農民工組成,而通過煤礦院校所培養的技術型人才的就業率僅為9.3%,而由中、大專院校所輸送的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23%左右。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煤礦人才極為短缺,其不僅將直接影響到煤礦的安全生產,同時還制約了煤礦企業的發展。此外,由于農民工多以掙錢為主要目的,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安全意識不足、自主保護能力差,從而使煤礦安全生產趨于之重視產量與效率、輕視質量與安全的狀態,煤礦生產過程存在嚴重的違章作業、違規操作的現象,而我國煤礦生產事故近九成是由于不規范操作所引起的。
2、確保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對策
2.1 加大煤礦生產的安全投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煤礦開采的深度與強度的增加,煤礦企業應將其有限資金投入到生產設備與技術方面,全面推廣及應用新的施工工藝、生產機械、安全設備,將機械回采、掘進技術引入日常的煤礦生產中,從而實現煤礦開采的機械化、現代化。在實際引進相關的生產設備與材料時,應嚴格把關質量,從而源頭上解決技術落后、工藝單調、技術匱乏、事故頻發的安全管理困境,全面改善生產作業的環境與條件,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對于煤礦安全生產過程中的通風防塵、瓦斯監控、事故預警等相關安全系統與設備,煤礦企業應追加資金投入,加強生產安全設施的日常維護、檢查工作,逐步更換老舊設備,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堅實的基礎。
2.2 合理制定生產計劃與目標
我國的煤礦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倘若一味增加生產總量,其勢必會加快資源枯竭。國家應針對煤礦市場的供求狀態,根據科學的預測,編制相應的保護性政策,從根本上約束煤礦的生產數量,以避免產生超負荷生產現象。煤礦企業,應重新認識超負荷生產的危害性,從國家資源、生態環境的大局出發,制定合理、科學的煤礦生產計劃與目標,嚴格執行相關的生產法規與標準,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加強作業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
煤礦生產作業人員業務能力的強弱、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煤礦企業安全生產能否順利進行。煤礦企業應重視員工的崗前培訓,進一步加強在崗員工的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常規性的教育模式,嚴格執行安全準入制度,作業人員需持證上崗。除專業知識與業務技術的培訓外,還需加強員工的生產安全意識,傳授一些避災救護知識。在長期不斷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熟練掌握安全事故的預防措施、處理方法等。通過教育培訓工作,規范作業行為、提高應急處理能力,使煤礦安全生產得到保證。
2.4 落實責任,加強管理
煤礦企業應積極實施目標管理,大力推行煤礦生產過程的全方位管理,構建事前的安全監管體系,編制完善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并將其覆蓋至煤礦生產現場的每一個職能層次與個人身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安全責任獎懲機制與責任追究機制,并設立安全生產專項基金,用于績效考核中的獎罰,使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掛鉤,最大限度地激發團體和個人的安全生產積極性,全員共同共筑安全生產防線。在實際的煤礦生產中,對于安全工作成效較好的團隊與個人,可給予適當獎勵;而對于生產效率低、質量差、安全工作不到位的生產團隊,視具體情況給予相應懲罰;而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煤礦企業要以“四不放過”為原則,對事故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從而各級領導責任查起,在追求第一責任人的同時,還要追查、分析生產現場各管理干部的安全責任。
3、結語
綜上所述,煤礦企業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煤礦生產的安全方面入手,提高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構建完善的生產安全管理機制,加大煤礦生產期間的安全投入,充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與能力,在確保煤礦生產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從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呈,羅堯東,李春曉.我國煤礦事故多發性和實現本質安全管理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