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平 陳林 劉勇軍
摘要:造成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原因來自于人,車,路面,環境,管理等諸多方面,通過對各個影響因數的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減少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公路隧道交通安全分析對策
本世紀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國是世界上隧道及地下工程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地質條件和結構形式最復雜,修建技術速度發展最快的國家。據統計[1],2010年底,全國公路隧道為7384處、512.26萬延米。其中,特長隧道265處、113.80萬延米,長隧道1218處、202.08萬延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公路隧道修建技術的提高,隧道修建長度越來越長,修建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其交通安全問題也日益嚴重,因此,分析、研究隧道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交通事故原因
一般情況,大多數人的研究都以人,車,路,環境等方面的因數來分析產生原因,但多數是單因數分析,且認為隧道內發生的交通事故主要是人為因數引起的,但對于他們共同耦合作用研究甚少。其實,這些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多個因數共同作用的結果。
1.1 人的因數
隧道是一個相對封閉空間,當人在隧道內行駛時會給司機產生一種壓抑的心理,這時駕駛員就急于想擺脫這種環境,容易超速駕駛。遇到有平曲線的隧道,在轉彎處就更易發生交通事故。還有些駕駛員在隧道里疲勞駕駛,占到行車,洞內超車等等。同時,駕駛員駕駛車輛進入隧道時,生理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研究表明:高速公路隧道縱坡的坡度對駕駛人的心率變化率有相當大的影響,心率增加率不宜超過40%,否則駕駛人心理負荷過大,極易發生危險。
1.2 車的因數
隧道里面的車輛類型各不一樣,主要有貨車,轎車還有客車。張道文在對位于成南高速的馮店隧道的交通事故調查時得到下面結論微型、輕型貨車的事故概率是轎車和客車的4.32倍,而大中型貨車的事故概率是轎車和客車的7.55倍。可見大中型貨車是隧道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者”,究其原因,超載不失為主要原因,超載加劇了制動器的熱衰退,使制動效能顯著降低,當車輛進入隧道需要采取制動措施時,容易因制動效能不足引發交通事故。同時,汽車本身的機械故障可引發交通事故,如車剎車失靈;輪胎爆裂,發動機的故障,轉向裝置發生故障等。因此加強車輛的檢查工作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對于這些安全技術狀況達不到標準的車輛,建議交警部門應嚴肅查處,從重處理。
1.3 道路因數
現今的大多數隧道路面為水泥混凝土路面,而隧道外面的路面一般為瀝青路面。這兩種性質不同的路面抗滑性有一定的差別,楊建國等認為路面表面抗滑性能因路面材料、公路交通環境、車輛運行特征等具有明顯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洞外優于洞內,瀝青混凝土路面優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進洞口路面抗滑性能在隧道路段最差。由于隧道屬相對封閉的特殊環境,使大量的塵埃不能及時地排出洞外而沉積在路面上,過往車輛排放的尾氣中的微小顆粒物也長期凝聚在路面上,加上車輛行駛中滴漏的燃油、機油等物質,長期得不到雨水沖洗、陽光的暴曬,大量的油漬、塵埃形成一層類似油性的滑膩性薄膜層,附著在路面上降低了路面的摩察因數。
1.4 環境因數
高速駛入的汽車進入隧道時,駕駛員適應隧道的光線需要一定的時間,白天當駕駛員從隧道外駛進隧道內時,由于隧道內外的亮度差別極大,長隧道易產生“黑洞效應”,短隧道產生“黑框效應”。同時,當汽車完全進入隧道時,相對進入了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環境對行車安全影響很大。駕駛員駛出隧道時,由于隧道內外環境光線差別很大,駕駛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清前面道路情況,即發生所謂的“適應滯后現象”。
1.5 管理因數
主要是對車輛,人員和運營的管理。駛入長大隧道的車輛檢查不到位,疲勞駕駛的情況還存在,公路隧道運營管理部門管理機構不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不完善,甚至運營機構里面沒有專業技術人員。
2、事故控制對策
對于隧道內發生的交通事故,只要我們嚴格執行控制對策,是可以把發生危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的。
2.1 加強對駕駛人員教育
國家在對駕駛執照的考核上標準可適當提高,交警加強對無照車輛的查處力度,同時也利用媒體加強對隧道違章的曝光和對隧道交通事故的報道,給人們以警示,讓他們知道隧道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后果的嚴重性。這些都能起到良好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2.2 隧道照明的自動控制
隧道內照明應自動控制。在白天,隧道入口的照度標準可以根據洞外自然光照度的大小自動調整,以縮短駕駛員明暗適應時間。而夜晚隧道內車輛較少時可保持在相對較小的照度即可,出隧道的明、暗適應時間也應該設計充分。
2.3 增大隧道水泥路面摩擦系數
定期對隧道的混凝土路面“打毛”,增加路面摩擦阻力。冬季還需對隧道出入口路段進行除雪、撒鹽去冰等。
2.4 完善車輛檢查
隧道中發生的追尾、碰撞和翻車等重特大事故往往與車輛的制動性能和操縱性能有直接關系。所以對于駛入隧道的車輛進行檢查,嚴禁超載,違章車輛進入隧道。
2.5 完善隧道內的監控系統
隧道交通監控系統是保證行車安全和道路暢通的保證、也是實現高速公路運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從而對交通運行進行科學合理管理,全面適宜地制定交通控制方案并評價其效果,預防常發性擁擠的發生,及時抑制和糾正交通違章行為,迅速探測出交通事件,對交通事故進行有效排除和救援。
3、結語
本文對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問題進行了初步歸研究,歸納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影響因數,即交通事故與人、車輛、道路、環境、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并且它們是相互作用的,并提出了高速公路隧道事故控制對策,研究結果對于保障高速公路隧道運營安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隧道運營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隧道路段突發事件的處理和防范,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09年公路水路交通行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2]張道文等.馮店隧道交通事故成因及控制策略[J].中外公路第29卷第3期,2009年6月.
[3]陳斌等.交通工程技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楊建國等.高速公路隧道路面抗滑可靠性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年11月.
[5]王志偉等.高速公路隧道監控系統的現狀與發展[J].現代隧道技術,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