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詩瑤
摘要: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消費時代,以高科技為依托的新媒體藝術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成為現今社會主流的藝術形式之一。然而在這個物欲膨脹,信息傳播迅速的社會背景的掩映之下,某些“所謂的”新媒體藝術品在強調其科技含量的同時卻忽視了作品本身內涵的體現和思想的傳達。因此,在這個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作為社會文化重要標志之一的新媒體藝術,只有將其內蘊的“深”與外在的“新”兩者兼顧,才能飽有更加長久的藝術生命,也更能喚起觀眾的欣賞欲望和情感共鳴。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交互大眾文化高科技
作為時下主流的藝術形式之一,新媒體藝術之所以稱其“新”,是相對于傳統藝術形式而言,在創作媒介和展現方式上有所區別。在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大量運用了各種新儀器、新技術、新方法,也正因為如此,新媒體藝術作品能夠帶給觀眾更加強烈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或肢體上的強烈沖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記憶和映像。
與以往所見的傳統藝術形式相比,新媒體藝術還具有一個更為突出的特點,即“交互”。所謂交互,體現的是作品和受眾之間一種相融相交的關系,是指可以讓觀眾親自參與到藝術作品之中,通過親身的感受來更加透徹、深入的了解其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意蘊,甚至能夠通過與作品互動之后的切身體會聯想到作者創作意念之外的東西,引發觀者更加深遠的思考或想象。因此新媒體藝術作品所特有的交互性可以說是增強了作品自身的完整性、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新媒體藝術主要通過網絡這一平臺進行傳播,與大眾的接觸面十分廣闊。甚至可以這么說,只要有互聯網,人們即可隨時隨地的參與其中。新媒體藝術研究者黃鳴奮先生曾將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較,他指出:“(新媒體藝術)它的真正價值在于信息,而不是載體;它的真實生命在于運動,而不在于靜止;它的真正發展在于互聯互通,而不在于升堂入室、高居于象牙之塔;它的真正泰斗是民意,而不是權威。”由此可見,新媒體藝術已經融進民生,它并非是一種精英文化的產物,而是面向大眾的藝術。既然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它并參與其中,那么作品本身的質量好壞也勢必影響著每一個觀看者的思想和行動。
新媒體藝術作品大量依賴于高科技作為其創作和傳播的媒介,因此追求技術上的科技含量和視覺上的“炫”、“酷”效果亦無可厚非。但當今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在創作上過度的追求技術上的“新”、“異”、“特”,而忽視了其內在思想和文化內涵的體現,僅在視覺上“虛張聲勢”。在《新媒體藝術:重要的是藝術》一文中,藝術家馮夢波先生就談到:“那些一上來就先追問技術的人,我覺得他們什么都不懂,實際一個好的藝術包含了很多東西。”他還談到“媒介有新舊,但和藝術無關。”這就可以看出,對于新媒體藝術而言,正如古人所云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再復雜的技術也只是為藝術創作服務的,技術的好壞是做出一件好的藝術作品的條件之一,是完善藝術的工具和媒介,但絕非必要條件,最重要的還是藝術本身和藝術所要傳達的理念。所以在進行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同時,要處理好“事”與“器”的關系,把藝術本身的好壞放在核心地位。如今,我們所接觸到的一些所謂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中,其視覺效果看似絢麗異常,科技含量十足,但觀眾只要在其面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或移動,如揮手或走步,便可以觸發其產生不同的變化,觀眾甚至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思考,也不需要具備任何的知識或文化背景,因此觀看之后除了驚嘆其技術運用之高超之外不會留下任何的感覺和記憶。還有一些數碼游戲或影像,其操作感很強,特技運用的也很炫目,但就其內容來看或是隨意杜撰,或是庸俗不堪,甚至歪曲史實。這樣的作品充其量只能稱之為一個高科技的組裝品或堆砌物,而并非真正的藝術。前面提到,新媒體藝術貴在與人交互,然而這樣的交互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交互嗎?對于觀眾來說,面對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他們可以主動的參與其中,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也依然要被動接受作品中傳達出的思想或訊息。這些內容和訊息往往會對受眾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一些社會閱歷較淺或思想尚不成熟的年輕人,其人生觀、價值觀很有可能被其影響和左右。
我們身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之中,所到之處都充斥著“以消閑和追求金錢為目的”的大眾文化的空氣和氛圍。這樣的大眾文化是一種瞬息萬變的消費文化,對于大眾文化的傳播正如雷蒙德·鮑爾所言:“在可以獲得的大量(傳播)內容中,受眾者中的每個成員特別注意選擇那些同他的興趣有關,同他的立場一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且支持他的價值觀念的信息。”可見在某些方面符合受眾關注點的藝術作品才能真正吸引觀眾的視線。而那些只靠高科技去粉飾的所謂“新媒體”藝術品,也許可以在短時間里滿足這種消費時代的部分人的欲望膨脹以及渴望尋求感官刺激的心理。但是,如果將其放入歷史之中,其內涵和意蘊就顯得過于粗淺,僅是一種沒有意義和意味的形式而已。新媒體藝術是一種大眾社會的時代產物,它身上體現著十分強烈的時代特點,因此新媒體藝術的傳播也應當屬于一種大眾社會的文化傳播。在文章《嬉戲:數碼時代的藝術走向》中,作者分析了新媒體藝術所具有的“嬉戲性”的特點,認為新媒體藝術本身就帶有一種相對松弛和休閑的特征以及表現形式,適于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在如今這樣發展速度一日千里的消費時代進行迅速且廣泛的傳播,讓觀眾們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新媒體藝術在傳播的過程中,同時折射著當今社會的思想文化走向和價值維度。現今社會的大眾文化本身就呈現一種自在、自由的狀態,人們接受的信息來自四面八方,良莠不齊。而就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藝術品來說,如果不強調其思想性、文化性,只強調其外在形式或商業價值,則無法使大眾的審美意識得到真正的美的熏陶,提升其藝術修養;同時,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一件不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其藝術生命也是十分短暫的,更是無法被觀眾長久記憶的。久而久之,將會湮滅在迅猛發展的藝術浪潮之中。
縱觀古今,許多藝術作品之所以在歷盡時間的滌蕩之后成為經典,除了作者高超的技藝和藝術表現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所體現出的鮮明的時代性和文化性,兩者缺一不可。這些作品或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重大事件,或對一些文化現象、社會現象進行暗示和隱喻。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也是時代造就的必然,但如果在新媒體藝術之中僅體現其極富科技含量的時代性而忽視其內部包含的文化性,那么,隨著社會的進步及時代的變遷,科技永遠都在不斷發展,任何人都無法追趕上其前進的腳步,那些沒有思想的作品仿佛沒有根的樹、沒有魂的人,是無法長久停留在觀眾的視線之中的。
參考文獻
[1]楊麗麗,王炎歡.新媒體藝術創作研究.商場現代化,2010.
[2]黃鳴奮.新媒體與藝術的終結.藝術百家,2009.
[3]楊娟.新媒體藝術:重要的是藝術.對話
[4]江建文.大眾文化傳播與后現代審美.當代傳播,2007.
[5]石開斌.接受美學理論視域下的大眾文化之審美解析.寧夏社會科學,2010.
[6]黃鳴奮.嬉戲:數碼時代的藝術走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報,2002.
[7]邵晶晶.新媒體藝術引發的審美思考.美術大觀,2008.
[8]楊揚.大眾時代的大眾文化——從比較文化的視野看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