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利
摘要:永修縣打造昌九城走廊城市副中心,是種必然選擇。既具備了一定條件,也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必須采取各種措施,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關鍵詞:昌九走廊城市副中心思考
永修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把永修打造昌九走廊城市副中心”,為了響應這一奮斗目標,爭取進位趕超,推動永修新一輪跨越發展,現作如下思考。
1、昌九走廊的基本概況及永修打造昌九走廊城市副中心的意義
1.1 昌九走廊的基本概況
昌九走廊的提出與發展是有歷史淵源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江西為抓住京九鐵路建設帶來的契機,作出了發展昌九工業走廊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戰略舉措,改變了我省經濟整體框架主要自東向西沿浙贛鐵路線展開的狀況,拉開了生產力布局自北向南沿京九線推進的歷史序幕。為了呼應和落實國家作出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決策,江西“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及沿長江產業帶建設”,將昌九工業走廊的內涵從沿路開發,拓展到沿路和沿江開發并重,從單軸模式向T形雙軸模式轉變。對于江西人而言,昌九工業走廊承載了太多的崛起期望,它將成為江西最重要的經濟板塊和增長極。
1.2 永修打造昌九走廊副中心的必要性
(1)有利于南北雙向輻射。昌九走廊是南以南昌、北以九江為兩個中心城市,利用兩個極點的雙向經濟輻射能力。但整個走廊僅靠這兩個中心城市帶動不了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很多副中心城市發揮作用。永修處在距南昌“半小時”經濟圈內,距九江“一小時”經濟圈,這樣的地理位置,具備與南昌對接的先天條件,又是承接九江向南輻射的南大門。這種副中心城市打造有利于強化九江向南昌輻射,形成雙向對接。
(2)有利于昌九走廊新興城市群建設。昌九工業走廊要保持長時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定要形成區域內多個經濟增長內核,否則經濟發展就像一盤散沙,必須在走廊間將崛起一個城市群。
2、永修打造昌九走廊副中心城市的利弊因素
2.1 有利因素
(1)區位交通優勢。永修古有“洪都門戶”之稱,是九江的南大門,南昌的后花園,具有承東啟西、接南引北的區位優勢。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公路、昌九城際鐵路及永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105、316國道縱橫全境,修河、潦河兩大水系貫穿東西,距昌北機場20分鐘車程,形成了水、陸、空立體化的交通網絡,距珠江三角經濟圈和長江三角經濟圈均只需8小時路程。
(2)自然資源。縣內己發現20余種礦產資源,己探明儲量的有釩礦、銻礦、沙錫礦、石英砂、石煤、瓷土、花崗巖等。我縣屬鄱陽湖流域,修、潦河水系,境內湖泊密布,河港縱橫。
(3)產業發展優勢。1)工業。永修工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已形成以星火工業園為龍頭,云山工業園、城南工業園為兩翼的“一區三園”新型工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機械電子、綠色食品、生物制藥、紡織服裝、物流倉儲”等六大主導產業。2)農業。永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農業產業化已形成了“五大基地、五大龍頭”的發展格局。3)旅游業。集名山、名湖、名寺、名鳥為一體,形成“金三角”旅游圈。西南有云蒸霞蔚、風光絢麗的省級重點風景區云居山;西北是擁有一級水質、一級空氣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廬山西海;東面是位于吳城古鎮被譽為“白鶴王國”鄱陽湖世界級候鳥保護區。
2.2 不利因素
永修要打造昌九走廊副中心城市,按目標要求還存在許多不利因素。
(1)縣城框架難以拓展、人口來源供給不足。永修老城區因為地勢低洼,而且周邊都是農田或菜地,不適合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新城區現在已面臨無地可用的窘境,縣城框架難以拓展。永修縣城人口哪里來?永修縣總人口37萬,其中縣城人口僅8.5萬,要想5年后達到12萬的目標,人口來源是個問題。由于共青建市,面臨與永修爭土地、爭人口的局面,歷史上屬永修的江益鄉已劃入共青,如今永修北面的江益鎮及燕坊的兩個村被劃給了共青城,這給永修擴大縣城人口規模無疑是雪上加霜。
(2)區域統籌一體化存在障礙。南昌與九江同在昌九走廊區域內,但受行政區域影響,存在“行政區經濟”局面即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區域經濟現象,表現出具有明顯的行政性,封閉性,阻礙了作為區域的發展。
(3)永修距離南昌近,既是優勢,又是劣勢。南昌作為中心城市規模大、人口多、實力強,永修要打造其副主中心城市,必須起到協助長、接受和傳遞南昌的輻射,要有通過市場的力量對其周邊的經濟起著組織、協調作用,并放大這種輻射,彌補其鞭長莫及之遺憾。要放大輻射,就必須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輻射源,自己也能創造能量。據專家研究,副中心城市與主中心城市應有較大的空間距離,副中心城市距離主中心城市不能太近,否則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如遼寧省鞍山市、福建省泉州市等由于距離省會較近,就難以發展成為副中心城市。永修距南昌只40公里,加上自身綜合實力不強大,不但失去接受南昌輻射的先機,在吃穿娛樂等方面,反而形成被吸收、喪失自我的局面。
3、打造永修昌九走廊城市副中心的舉措
3.1 樹立規劃的“憲法”地位,嚴格執行
永修縣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對接南昌、策應沿江,堅持“改造老城區、完善湖西區、開發湖東區”的十五字方針,力爭到2015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2萬人,城鎮化率達52%以上,城市綠化率達43%以上,人均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把永修打造成為一座“人氣興旺、商貿繁榮、功能齊全、山水園林”的精致城市。必須要以此為目標,要一步一個腳印,嚴格執行。
3.2 依賴昌九城市一體化進程
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戰略,為昌九城市一體化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南昌和九江都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發力點和引領地,兩地可以在昌九工業走廊上形成產業鏈。而且,昌九城際鐵路投入運行使昌九城市一體化有了堅實的交通基礎設施,縮短了兩地的空間距離,兩地的區位優勢互補更加明顯,昌九工業走廊成為更加看好的投資熱土,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便捷,這些要素的流動成本大大降低,進一步有利于兩地之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兩地經濟活動的效率,有效促進兩地在通訊、金融等一體化發展。
3.3 “打開城門,對接南昌”:力爭讓南昌市的公交車和地鐵開到永修
由于地緣的因素,在經濟上與南昌市有著密切關系。由此,永修縣作出了“打開城門,對接南昌”決策。永修縣雖然也在“南昌經濟圈”幅射范圍之內,但由于行政上隸屬九江市,其影響受到一定限制。讓南昌市的公交車和地鐵開進永修縣城,有利打破行政分割形成的壟斷經營,給永修人民群眾帶來福祉;有利增進兩地人民的交往和友誼,以及人才交流;有利提高永修縣城的城市品位,提升永修縣城的人氣,促進永修經濟社會發展。因此,縣領導一定要爭取省里重視和支持,讓南昌市的公交車和地鐵開進永修縣城,這既是永修打造副中心城市的需要,也是發展中心城市南昌的大趨勢。
3.4 加強永修功能服務區建設,主動迎接與南昌對接
隨著城際鐵路的開通,公交、地鐵南昌與永修對接,對人們生活方式會有影響,需要頻繁往來永修與南昌的人來說會有很大的變化,出行的費用和時間成本相應減少,可能會出現兩地城市“飛人”。兩地的城市壁壘要減少,門檻要降低,將傳統意義上的衛星城市真正變成現實,成為南昌人的置業點,使永修縣城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一個宜居城市。為此,永修必須做好功能區建設,加強房地產業、商業、飲食業、旅館業、娛樂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金融保險業等服務功能,迎接南昌向永修的擴散集結,使全縣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3.5 要強身健體,增強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力
要想把永修打造成昌九走廊副中心城市,關鍵是要把自身做大做強。永修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的“三個基地”和“一個副中心”目標,兩者是相輔相存的,彼此不能分割,“一個副中心”實現,要建立在“三個基地”基礎之上。只有對接南昌才能更好發展,也只有自身發展強大了,才能更好地傳遞中心城市的輻射。發展“有根經濟”,做強縣域經濟。
(1)打造以有機硅為主導的特色工業基地。做大做強有機硅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的思路,把永修打造成特色工業制造基地。緊緊依托昌九抓工業,主動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加強與周邊工業園區企業、院校互動,靠大聯強,強化校企對接、銀企對接、企園對接,密切分工合作關系,使永修的工業產業對接昌九走廊。同時,針對南昌大都市的大消費、大物流,大力發展與大工業相配套的倉儲物流業。
(2)打造以綠色食品為主打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立足永修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宏康蔬菜、建滔果業等現代農業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水果、水產蔬菜等農產品,唱響永修綠色食品品牌,把永修打造成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積極發揮縣有關農業部門作用,落實現代農業體系服務措施,大力推廣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等先進技術,抓好城鄉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使永修農產品更好進入昌九走廊。
(3)打造以云居山、柘林湖、鄱陽湖濕地為主依托的文化旅游休閑基地。按照主動融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開發的思路,充分挖掘獨特的山水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把永修打造成昌九走廊及周邊區域文化旅游休閑基地。立足昌九走廊,輻射周邊,加大旅游產品建設、管理、營銷力度,強化景區、旅游企業的龍頭作用,鞏固昌九走廊老客源,拓展周邊新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