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榮 馬再勝
摘要:小麥套種甘藍是近年來在平羅縣黃渠橋鎮農民普遍種植的一種種植模式,由于其種植技術簡單,便于管理,病蟲害少,經濟效益好。因此,逐步得到農民群眾的認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
1、生產環境條件
(1)種植地要求地勢平坦,水肥條件好,提倡節水灌溉。
(2)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銷毀殘枝枯葉,及時收回殘留農膜。
2、小麥栽培技術
(1)地塊選擇。選擇地勢平坦,水肥條件較好的一、二類地塊。
(2)整地施基肥。冬前深翻,淌好冬水。小麥播種前整地,每畝基施優質有機肥6000kg,三元復合肥50kg,磷酸二銨20kg,尿素10kg,施肥后耙耱整平。
(3)品種選擇。小麥選用寧春4號良種。
(4)播種:播種期,小麥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適時早播。播種量,小麥每畝播種量25kg。種植規格,總帶寬80cm,其中小麥帶寬50cm,播4行小麥,留30cm套種甘藍。
(5)田間管理。追肥灌水小麥出苗前遇雨水或落潮及時破除板結。4月下旬至5月初適時灌頭水,并每畝追施尿素15kg,5月中旬灌二水。病蟲草害防治,4月下旬,每畝用2.4—D丁酯30—4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田間雜草。小麥孕穗期百株蚜達50頭以上時,抽穗期百株蚜量達250頭時,每畝用20%的氰戊菊酯2000—3000倍液、50%的辟蚜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快殺靈等藥劑噴霧防治蚜蟲。收獲,小麥在蠟熟末期及時收獲。
3、甘藍育苗移栽技術
3.1 品種選擇
甘藍選用適合套種小麥的晚豐、慶豐一號。
3.2 育苗
(1)育苗時間。一般在5月中下旬。
(2)播種量。大田移栽每畝用種30-40g。
(3)苗床準備。以陽畦育苗為主,育苗面積以移栽1畝甘藍需育苗7-10㎡準備。苗床土選用三年未種過十字花科蔬菜的肥沃園土2份與充分腐熟的過篩圈肥1份配合。并按每立方米加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kg混合均勻,將床土鋪入苗床,厚度均勻為10cm。床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7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1比例混合,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與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按9:1比例混合。每平方米用藥8-9g與4-5kg過篩細土混合。播種時2/3鋪于床面,1/3覆蓋在種子上。
(4)播種方法。澆足底水,水滲下后覆蓋一層細土(藥土),將種子均勻撒播于床面,覆土1-1.5cm。
(5)苗期管理。當幼苗1-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注意鋤草防蟲,定植前七天澆透水,植株長到6-8葉,即可定植。
(6)定植。麥套甘藍一般于6月中下旬小麥收獲前定植,株距40cm。栽苗后及時灌水。
(7)田間管理。小麥收獲后及時給甘藍灌水追肥,每畝追施尿素30kg,或碳銨70kg,水干后及時中耕鋤草。甘藍開始卷心時,每畝追施尿素15kg并灌水,如基肥不足,在包心期應再追一次肥,每畝追施尿素10kg,卷心后是需水量最多的時期,甘藍全生育期灌水3-4次,低洼地要注意雨后排水。
(8)病蟲害防治。病害防治,甘藍病害主要有軟腐病、菌核病、黑腐病。軟腐病苗期用“豐靈”150—250克兌水100升沿菜根灌入,或在澆水時隨水滴入農抗751,每畝2.5—5升。或用72%農用鏈霉素4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防治,間隔7-10天,連續防治2-3次;菌核病用20%的甲基立枯磷乳油900—10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霧防治,間隔7-10天,連續防治2-3次;黑腐病發病初期用77%的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的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天,連續防治2-3次。
蟲害防治。主要有菜青蟲、蚜蟲、小菜蛾。菜青蟲在低齡幼蟲發生高峰期用2.5%的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在卵孵化盛期選用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用2.5%的快殺靈1000倍液或21%的滅殺斃6000倍液噴霧防治。小菜蛾于2齡幼蟲盛期用2.5%的功夫乳油5000倍液,或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9)收獲:根據商品要求及時采收,收獲前15天禁止施用各類農藥。收獲的甘藍禁止用污水洗滌。采收、包裝、運輸、貯藏過程中防止二次污染。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銷毀殘枝枯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