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
(江蘇信息學院 科技處,江蘇 無錫 214153)
短波通信系統亦稱為高頻(HF)通信系統,它能實現遠距離、低成本的通信,在邊遠地區野外作業、搶險救災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將短波通信系統接入Internet,除需優化短波信道傳輸的無線接入協議,也需要在數據鏈路層加以研究和優化,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更多形式的信息融入網絡,更大程度上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
短波接入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子系統,與其他接入系統通過網關相連接,可以成為整個互聯網系統的一部分。
一個典型的短波接入系統主要包括無線終端、無線接入點、網絡控制器以及與無線接入系統連接的外部網絡4個部分,如圖1所示。HF網關處有HF節點控制器HFNC(High Frequency Node Controller),它 在 與 之 相 連的以太網終端和本地HF電臺節點之間充當網關。HFNC主要完成HF自適應通信系統的鏈路層和網絡層功能,具有根據尋徑表完成子網內尋徑、存儲轉發報文以及HF子網內自動信息交換功能。網關與移動電臺之間可以直接通信,也可以利用中繼站作為中間節點進行通信。

圖1 短波接入系統構成
短波接入Internet協議結構如圖2所示。其應用層與TCP/IP終端保持一致。當在短波子網內部進行數據傳輸時,可以直接采用短波子網的網絡層協議AME(Automatic Message Exchange), 而無須經過 TCP和 IP,以減小其報頭開銷。此外,由于短波子網需通過以太網接入Internet,因此,該協議包含了IEEE 802協議與子網的互連。其中,HFDLP(Data Link Protocol)的主要任務是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ALE以及ALE MODEM則保障無線鏈路的建立。

圖2 短波接入Internet協議結構
邏輯鏈路控制層(LLC層)的任務是完成兩通信實體間點到點的數據幀傳輸與控制。由于短波信道利用電離層傳輸的不穩定性,在IEEE 802.2標準的基礎上設計短波邏輯鏈路控制協議。在這種LLC協議中規定收發雙方在交換任何帶有信息的協議數據單元(PDU)之前,必須先建立鏈路,收方接收到信息后必須以確認幀應答[1]。
由于短波通信系統大多是半雙工工作方式,因此,在這里采用譯碼后的LLC數據包中的CRC校驗來判斷接收是否正確。若接收錯誤,則發送否定應答NAK(Negative Acknowledge)給發送端,要求重傳;否則,發ACK(Acknowledge)給發送端,停止本次傳送。
令p為誤碼率,且每個數據包的長度為 B bit,可以用下式來估算數據包出錯的概率pB[2]:

對于給定的誤碼率,數據包出錯的概率pB隨其長度B的增加而增大。假設各二進制位出錯概率相同且彼此獨立,這樣可以估算出,如果 B=8 000(即 1 000 B時),當誤碼率 p=10-5,則 pB≈0.077,當誤碼率 p=3×10-5,則pB≈0.213。
由此看以得出,誤碼率和數據包長度的增加會大大增加數據包出錯的概率。
令β為信道上的數據速率,TW為包括雙向傳播時延以及接收端處理時間在內的空閑時間。這樣可以得到發送一個數據包的平均等待時間加上發送時間為TW+B/β,而節點每秒最大傳輸無差錯數據包數為[3]:

經推導可以得到誤碼率p與最大數據傳輸速率時數據包長度B的關系為:

其中,B為數據包長度,h為數據包報頭及報尾長度,p為誤碼率,β為信道上的數據速率,TW為發送端等待應答的空閑時間。
在短波系統設計時,TW可以根據上傳流量及等待時間進行估算,而信道上的數據速率β值可以事先得到,誤碼率p可以由ALE給出,這樣系統可以根據TW對其數據包大小進行調整,以獲得最大數據傳輸速率。
圖3給出了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的數據包長度與系統誤碼率的關系。這里取β=1 200,h=64。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系統誤碼率的增大,數據包長度迅速減小,這是因為高誤碼率意味著同樣數據包長度內出錯概率的增大。

圖3 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的數據包長度
當p=10-3時,LLC幀長為328 bit,每幀有效數據為264 bit;當 p=10-4時,LLC 幀長為 1 008 bit,每幀有效數據為 944 bit。
同時,在系統誤碼率的相同條件下,TW增大意味著可達到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的數據包長度的增大。
短波通信系統大多采用半雙工工作方式,為了提高系統的有效數據輸出,在SR-SW-ARQ(Selective Repeat SW-ARQ Protocol)方式基礎上,采用一種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鏈路層算法,以減小上層報文傳輸時延,提高系統有效數據吞吐率。
SR-SW-ARQ 方式工作流程如圖4所示。發送報文的過程為:先按LLC報文格式將1幀上層數據包封裝成多個LLC數據包,在發送時采用多個LLC數據包一起發送,而接收端在接收完全部報文以后,若接收報文中包含出錯,則以NAK形式將出錯LLC報文的序號返回發送端,發送端重發出錯LLC報文,發送端重新發送出錯數據包直至所有數據包都正確接收為止。
而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方式去掉了每個幀頭部的序號,發送方將沒有幀序號的數據幀發送過去,接收方根據收到的數據進行運算和判斷。當1幀數據到達時,將上1幀出錯的數據和新數據取出,重新計算后進行排序,發送方在發送下一個數據幀時,優先填入上一次出錯的子幀[4],付出的運算開銷由接收端的運算能力承擔。在信道質量較好的情況下,可以用一個比特表示若干個連續子數據幀的對錯,這樣可以大大減少ACK的發送時間。

圖4 SR-SW-ARQ方式和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方式流程圖
若上層數據包分成N個LLC幀,則采用標準SWARQ傳送該N幀數據包的傳播時延為T1(N),采用SRSW-ARQ方式傳送N幀數據包的數據包傳播時延為T2(N)[5]。 △T(N)=T1(N)-T2(N),顯然,當 N=1 時,這兩種方式是一樣的。
短波信道誤碼率為 p,誤幀率 pB=1-(1-p)B。

采用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方式傳送N幀數據包的數據包傳播時延為T2(N),則后者節省的時間為:△T(N)=T1(N)-T2(N)。
經過推導(略),可得到計算公式:

其中,N為數據包個數,h為數據包報頭及報尾長度,pB為數據包出錯的概率。
由式(5)可以看出,在N和pB不變的情況下, 數據包報頭及報尾長度減少,將直接節省數據傳輸時間。同時,ACK次數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傳輸效率。
圖5給出了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方式比選擇重發SW-ARQ方式傳輸一份數據包所節省的時間(時間以TW為單位,LLC幀長度采用上一節的最佳輸出數據包長度方法進行設計)。
選擇上層數據包長度分別為L=12 000、6 400 和 1 600 bit(即 1 500、800、200 B)時,從圖5可以看出,節省時間隨著L的增大而增大,即 N↑?△T(N)↑。
要提高短波的傳輸效率,對于給定的誤碼率而言,數據包出錯的概率隨其長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數據包的長度過小,則意味著增加報頭和確認信號的開銷相對較大,將影響每次傳輸數據量。本方案可以根據誤碼率的情況對其數據包大小進行調整,以獲得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方式比選擇重發SW-ARQ方式具有更高的傳輸效率,使短波接入系統的傳輸性能得以改進,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

圖5 無幀序號自適應選擇式ARQ方式傳輸報文節省時間
[1]黨亞斌,自適應短波系統及其鏈路建立的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2):156-157.
[2]DAYEM R A.Mobile data and wireless LAN technologies[M].Prentice Hall,1997.
[3]JOHNSON E E,et al.Advanced high-frequency radio communications[M].Artech House, Boston, 1997.
[4]曹鵬,宋愛民,楊峰.一種改進的短波鏈路數據傳輸協議[J].電光與控制,2008, 15(5):77-78.
[5]常永宏,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與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