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3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部分保障房項目遭“移花接木” 中國高檔住宅樓、員工宿舍、經濟適用房之間的共同之處是什么?根據規劃,他們都可被列入保障性住房項目范圍。政府官員希望借保障房建設平息公眾對房價高企的憤怒,分析師希望中國地產行業能借此保持平穩。
這項規劃擬耗資近8000億美元,到2015年新建3600萬套房屋。在房地產行業降溫的大背景下,這將支撐中國鋼鐵、水泥和金屬的需求。然而,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并不足以緩解人們的憂慮,即政府打擊“投機性”房地產項目將使中國經濟付出代價。澳新銀行上海分行大宗商品研究亞洲總監諸蜀寧稱,嘗試以社會保障房對中國原材料需求形成巨大拉動作用的想法過于天真,確實能起到拉動作用,但顯然不夠填補凍結商品房開發造成的真空。
為搞清楚該項目實施的情況,路透社記者走訪了石家莊十余個建筑工地。位于北京以南的石家莊是個中等收入城市,也是中國少數幾個公布保障房項目的城市之一。但在建項目中很大部分屬于此前已有規劃,只是被改頭換面成保障房。這些項目不會帶來混凝土、鋼材、玻璃需求的增長,通常這些建筑材料的需求會給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記者走訪了各種項目,包括每套60平方米左右的高層住宅,就是多數人說的經濟適用房,以及工廠和學校宿舍。其中至少有兩個項目混合著部分高檔住宅開發。這似乎就是中國各地當前情況的縮影。
政府最近發布的聲明顯示,新的非上市保障房將愈發依賴學校、醫院、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的宿舍改名形成的非商業項目。業內人士表示,政府所說的和普通老百姓認為的保障房存在很大差別。社會保障房開工規模被夸大了。▲
環球時報20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