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德國人一向是很較真的。可在和德國人“吵過一架”后,記者發現,當你也和他一樣較真的時候,他往往會退縮下去。不久前記者坐火車出差。突然手機響了。在德國,車廂內接電話不太禮貌,但由于手上正拿著東西,而且看是國內的長途,記者還是接通了電話。隨后又趕緊撥了一個同事的手機,轉告了國內約稿的事。為了避免打攪他人,記者特意放低聲音,同時用手遮住了嘴。就在通電話的工夫,前排的一名男士站起身來,用英語對我說:“對不起,在車里不許打電話。”我趕緊說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可這位先生似乎得理不饒人,又加了一句:“這是不禮貌的。”
火車繼續前行。坐在后排的兩名女士聊起天來,談到興頭上還放聲大笑。聊天足足進行了兩三個小時,可先前那個“仗義執言”的先生并沒有反應。接著,那位先生旁邊的一名德國女士也打起了電話,可那位先生還是沒反應。這不是明顯歧視外國人嗎?
臨下車時,記者經過那名德國男士身旁時特意站住。“請問你說英語嗎?”“說一點。”“那好。我知道車廂里不能打電話。可為什么我通電話的時候你站出來阻止,其他人大聲說話、其他人打電話時,你沒有反應呢?”這位男士回答:“有人大聲說話嗎?我沒有聽見。我阻止你是你打了兩個電話,另外的人只打了一個電話。”我回擊道,“但是打一個電話也是違反規定啊。為什么你只針對我呢?難道因為我是外國人嗎?”這回輪到他覺得理虧了,他臉漲得通紅,趕緊擺手說沒有這個意思。
后來和一些同行聊起這事,沒想到一下子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光明日報》駐德國記者李老師說,有一次她在家做飯,樓下有鄰居跑到門口大聲嚷嚷:“中國人做菜味道怎么這么臭啊?”李老師走出房門問:“你什么意思?什么叫臭啊?”可能感覺用詞不當,對方沒有再接話。后來每次在樓道里碰面,對方反而熱情地主動打招呼。
在德國,媒體上經常會有歪曲中國或中國人的報道,因此一些民眾也多少受到影響。在一些中德之間的交流會議上,德國人也喜歡主動“找碴”。有德國朋友說,不能排除某些德國人對中國有“羨慕嫉妒恨”的感覺。不過,對這些人,如果你跟他們也較真的話,經歷過那段黑暗歷史的德國人一般還是能夠“自我警醒”的。其實就像李老師說的,如果那個德國鄰居真能坐下來好好和她辯論的話,她會請對方嘗嘗她親手做的中國菜,讓他知道中國菜有多香。可惜他搞砸了。▲
環球時報20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