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重慶“詩仙太白·年份原漿酒”與“感動重慶”評選活動辦公室簽署協議,正式成為2012“感動重慶”合作伙伴,倡議發起感動重慶幫扶基金,幫扶“感動重慶”人物中的老年人、殘疾人、孤兒、貧困戶等群體,讓“一個好人帶動一群好人”,通過榜樣的帶動,匯聚社會感動的力量,為感動事業助威添力。
這,又是一個酒類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的案例。
“財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企業做大了要回饋于社會”;
“善,不僅是心態,亦是行動”;
“沒有企業小到不能做慈善,也沒有人窮到不能夠幫助別人”……
這樣的聲音不斷從酒類企業的掌門人口中傳出,讓我們看到,酒類企業對“善”的認識境界不斷提升。在“詩仙太白·年份原漿”上市暨倡議發起感動重慶幫扶基金發布會現場,“詩仙太白·年份原漿”運營商重慶鴻都商貿總經理梁巨富很認真地表示:“做企業不僅要誠,更重要的是要善,要積極投身到慈善公益事業中去。畢竟企業的力量大于個人,只有企業先行動起來廣泛參與慈善活動,才能帶來滿城新風,才能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的是個人對于集體的價值,強調個人只有對集體(家、國、天下、社會)有了價值,才能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意義。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達則兼濟天下”。改革開放30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尤其是酒類企業家都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
除了傳統道德的情懷外,中國企業也吸收了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養分。企業要對股東負責,更要對員工負責,要對環境負責,最重要的是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要有社會價值。另外,企業還要對社會作出力所能及的公益貢獻,因為企業的成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尤其是對白酒這種民族和精神屬性比較重的快消品來說,白酒企業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關心。
慈善事業是一項文明而崇高的事業,是人類善良與關懷的共同需要,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和社會進步,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和諧的理念。雖然中國企業家做慈善還是新手,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的主動和熱情。此次,重慶“詩仙太白·年份原漿酒”與“感動重慶”評選活動辦公室簽署協議,成為2012“感動重慶”合作伙伴,就是懷揣著一腔的感恩和熱情,大力弘揚人性中的真善美,匯聚感動的力量,讓人們看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這樣的主流價值,就會挺立起精神的脊梁,就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孟子曰“側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個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形成需要更多的自然人和法人個體參與。可以肯定,在健康的慈善文化氛圍中,越來越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會響應感動傳遞來向善的訊息,成就一個個愛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