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饒文軒胡麟虹
陜西省南鄭縣地處漢中盆地西南與漢中市接壤,漢水流經其北,巴山環護其南,靈山秀水織成了大西北“小江南”的特殊氣候、地貌,素有“南北集匯地、中華聚寶盆”之稱。全縣面積2 849 km2,轄20個鎮、236個村,總人口53.8萬。近年來,南鄭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漢中市實施優質柑桔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機遇,依托當地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積極爭取省市項目資金支持,大力發展以柑桔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加快果業基地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南鄭縣水果栽培面積已達1 333.4 hm2,其中,柑桔666.67 hm2,桃144 hm2,梨193 hm2,獼猴桃84 hm2,枇杷174 hm2;相繼建成新集、忍水、高臺、陽舂和梁山等五大柑桔基地鎮,培植柑桔專業村、重點村10個,創建省級“一村一品”柑桔示范村1個,取得有機果園認證25.33 hm2,培養果樹種植大戶150戶,適度規模種植戶630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個,全縣從事柑桔產業的有1.5萬余人,初步形成了梁山山系南坡優質柑桔產業帶。近幾年,南鄭縣全面實施“果樹改良工程”,全縣已改良優質柑桔365 hm2,優質梨130 hm2,優質枇杷126 hm2,全縣水果良種比例大幅提高,水果品質顯著提升。隨著改良品種的逐步投產,經濟效益和果農增收效應日趨凸顯。同時,全縣繼續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綠色、環保、安全果品生產意識顯著提高,快速有效地推動了全縣優質水果產業基地建設。2010年,全縣水果投產面積達到333.5 hm2,生產各類水果約1萬t,實現產值近4 000萬元,水果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一是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效益不突出。縣上雖確定了柑桔主導產業的發展地位,但仍處于恢復發展的起步階段,面積偏小、規模不大、效益不夠明顯,沒有形成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市場影響力低。
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建園成本較高,前期比較效益又不明顯,部分群眾對發展果業持觀望態度,加之政府資金短缺,投入受限,不能很好地整體打造優勢產業,使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和規模受到制約。
三是示范園建設規模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不能充分發揮水果產業增收潛力,使果農發展果業生產的原動力不足。
四是單位面積產量低、果品檔次低、水果生產效益低和果農收入低的“四低”問題相當普遍。
五是龍頭企業建設滯后,水果采后加工、貯藏和商品化處理程度低。目前,全縣水果商品化處理生產線仍為空白,果農單兵作戰,分散獨自經營,以初級產品投放市場,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
六是立地條件差,產業基礎脆弱。水果是南鄭縣農業傳統產業,但是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副業”地位,果樹栽植分散,立地條件差,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狀態。
七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少,專業果品營銷隊伍缺乏,產銷信息不靈,優果優價無法體現,季節性產品過剩造成的“賣難”問題和“果賤傷農”現象時有發生。
八是經營分散規模小,“三新”技術(新技術、新品種、新藥肥)培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難以開展,果農科學種果水平低。
九是品牌意識淡薄。全縣水果產品種類多,但生產規模都不大,產品都未形成批量,更無法形成品牌、名牌。
一是加強領導,夯實責任。水果生產是南鄭縣農業支柱產業,在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致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縣委、縣政府應加強領導,強化相關部門和基地鎮村的領導責任,狠抓組織落實。各級領導應用發展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用現代經營理念發展水果業,用市場經濟理念來推進產業規模發展,用政績考核的手段來保證發展效果。積極采取政府推動、政策調動、項目拉動、示范帶動、經濟促動、各方聯動的機制和方法,扎實推進縣域水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南鄭縣農業結構調優、水果產業調強、農民增收步伐調快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南鄭果業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德政工程,既要著眼當前,又要兼顧長遠,既要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又要培植、扶壯后續特色產業。綜合南鄭縣氣候特點和資源稟賦,結合省市果業發展政策,要大力發展柑桔主導產業,積極培植獼猴桃等后續特色產業。首先要充分論證,篩選出優質柑桔、獼猴桃生產的最佳適生區,制訂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其次要引導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向優生區、適生區聚集,按照品種適宜、區域適宜的原則,合理搭配品種結構,優化品種組合;再次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積極探索果園土地合理流轉機制,走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之路,確保南鄭果業生產逐步向區域化、規模化、良種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三是板塊推進,擇優發展。果業發展要以板塊建設推進為主,以“一村一品”為抓手,積極引導和鼓勵一些懂技術、會管理、有資金的企業和能人投入發展水果產業。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擇優發展方式,確定標準果園、精品果園、示范果園和“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板塊果業基地發展重點,采取資金扶持、新品種示范、新機械應用、新技術服務“四優先”措施,著力培育南鄭水果產業新亮點,大幅提高板塊區域果農生產效益,從而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積極發展、快速發展。
四是給力投入,強化基礎。縣委、縣政府要高度重視果業發展,制訂切實可行扶持政策、優惠政策,吸引和吸收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果業發展、龍頭企業建設等;加大縣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水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擴張、示范辦點和龍頭企業發展等;捆綁使用農業發展資金,使農業扶持項目和資金向水果產業傾斜,做到果業發展項目資金優先使用;加大果業技術培訓和推廣投入,著力提高果農科學種果水平,不斷提升科技在果農增收中的貢獻率;種管結合,在高質量、高標準發展新果園的同時,狠下功夫改造現有低產果園,使其盡快提質增效,恢復果農發展信心。
五是企業帶動,營銷拉動。要樹立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就是扶持農業、果業發展的新理念,通過招商引資、貸款貼息和重點扶持等方法和途徑,加快縣域果業龍頭企業建設和發展,盡快培育和扶持壯大一批果品營銷加工龍頭企業、水果專業合作社,使其充分發揮小生產與大市場銜接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重點打造生態果品、富硒果品品牌,做到品質優良、個性突出,進而彰顯特色、引領時尚,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提升南鄭果品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同時,要切實重視營銷隊伍建設,縣上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果品營銷大戶和農產品購銷經紀人等銷售主體走出去,到全國各大、中城市和非主產區建立營銷網點,拓寬銷售渠道,開拓新市場、大市場,使縣域果品早銷快銷,建立穩定市場,形成品牌效應,增加果農收入,以此帶動和拉動縣域果業規模迅速擴張,產品不斷提檔升級,確保南鄭果業做強、做大、做優、做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