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祎李用奇于學萍劉連斌吳家麗
貴州省安順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市,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0%以上,農民人均總收入中的一半以上仍然來自于第一產業,而第一產業中來自于種植業的收入高達51%。當前,安順種植業仍是以糧為主的產業結構,山地地形(全市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積的80%以上)限制了大型農機的應用,糧食生產成本較高,與北方產糧區相比無競爭優勢,長期來看,農戶單純種糧增收幅度不大。因此,必須通過發展比較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如水果、蔬菜等),加快傳統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2年安順市農業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在“十二五”期間糧經種植面積比從現在的60∶40調整為70∶30。果樹作為比較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是調整安順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突破口。筆者結合安順實際和工作實踐,提出發展安順果業的幾點建議,供業內人士參考。
安順區域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無霜期28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1 400 mm,年均日照1 300小時,氣候特點是春遲、秋早、夏短、冬長,四季不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冷涼氣候優勢明顯;區內土壤類型多樣,海拔垂直差異大,海拔最低365 m,最高1 850 m,立體農業氣候特點突出,具有發展水果的有利氣候自然條件。近年來,在全市農業、林業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安順果業發展迅速,亮點紛呈。
一是果園面積逐年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類水果種植面積達3 950 hm2,其中,梨810 hm2,蘋果150hm2,柑桔650hm2,桃1 030 hm2,獼猴桃200 hm2,葡萄540 hm2,其他果樹340 hm2(以上數據源自《2010安順年鑒》)。
二是特色果業發展勢頭良好。普定平上、紫云火花冰脆李,普定梭篩紅花桃,關嶺板貴火龍果和平壩高峰水晶葡萄等已形成規模,享有一定聲譽,成為當地特色產業,鮮果銷售成為農戶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三是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近年來全市相繼引入了火龍果、燕紅桃、黃金梨、科技楊梅和紅富士蘋果等水果新品種,進一步優化了果樹品種結構。
四是本地特有果樹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安順市自己發現、選育和推廣栽培的“安順金刺梨”,2012年每667 m2產值達萬余元,增收效果顯著,發展勢頭迅猛。“安順金刺梨”為安順獨有,屬薔薇科落葉灌木,無籽,是普通刺梨的近緣種。自然生長在安順市西秀區,屬保存較好的具有開發價值的本地特有野生刺梨資源,營養價值、保健價值、商品價值較高。2011年安順市栽培面積已達386.67 hm2余,果品市場售價高達40~50元/kg,仍供不應求。按照安順市金刺梨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種植面積將達到0.33萬hm2,2015年達到1.33萬hm2。

目前安順果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無專業的果樹育苗基地。目前安順市尚無一家專業的果樹育苗基地,大部分苗木需從外地引進。面對眼花繚亂的苗木宣傳廣告,果農難辨良莠,引進假劣和不適應本地生態條件的果樹苗木事件時有發生,對果樹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是科技支撐力度不夠。當前,安順市基層農技人員中所學專業多為糧食作物,果樹專業不多,懂果樹栽培技術和會果樹生產管理的人才相對較少,與果樹產業發展不相適應。
三是果業生產中科研水平低,新技術運用少。在品種改良、良種繁育、生產標準化、果品采后處理和深加工等技術研發方面科研水平低,遠不能滿足水果產業化發展需要。同時,受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的影響,目前全市從事果業生產的多為留守老人和年齡超過50歲的婦女,對果業生產中新技術接受和運用能力有限,造成果業生產中諸如套袋、設施栽培等新技術難以推廣。
四是水果生產效益低下。只求產量不求質量的粗放型管理意識在大多數果農腦子里根深蒂固,對果業生產中的修剪、疏果及病蟲害防治不夠重視,導致優果率低,病蟲果、殘次果率高,果品市場競爭力低,價低銷滯現象時有發生,水果生產效益低下。
五是產業組織化程度低、采后商品化處理與加工環節薄弱,產后商品化處理剛起步,加工業也很薄弱,加工與貯藏水果極少,水果冷鏈流通幾乎為零。
當前,安順的水果總量仍然偏小,市場水果銷售價格普遍高于臨近的貴陽、昆明等城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的深入,人們的消費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具有較高保健功能的水果,其市場前景廣闊。做大做強安順果業,使之成為安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是順勢而為之舉。為逐步提高安順水果綜合生產能力和安順果品市場競爭能力,確保安順水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淺見,供業內人士參考與討論。
一是加大本地品種選育和新品種引進和推廣力度。農業、林業科研機構組織科技力量,開展本地果樹品種資源的收集和選育工作。同時,建立引種示范園,有計劃地引進新優品種,開發本地冷飯團、羊奶果等果樹資源,篩選出適宜本地種植的高效品種,豐富水果品種資源,提高良種覆蓋率。建立安順市無病毒水果苗木繁育中心,六縣(區、管委會)各建立一個面積3.5 hm2的良種繁育苗圃,加強對苗木繁育過程的管理,建立母本樹注冊制和檢疫性病蟲預測預報系統,加強品種的評估、篩選、鑒定、審定和開發推廣工作,全市每年生產苗木100萬株以上,基本滿足名特優水果生產發展的需要。
二是合理調整生產區域布局。按照向優勢區域集中,突出特色與優質,提高規模效益的原則,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交通等條件,合理調整水果生產區域布局。具體而言,在海拔800 m以下的北盤江流域、三岔河流域等低熱河谷地區(面積約占10%),主栽火龍果,輔以柑桔;海拔800~1 000 m地帶(面積約占10%),主栽早熟桃、早熟李、櫻桃,輔以柑桔、枇杷和楊梅等;海拔1 000~1 300 m地帶(面積約占70%),主栽櫻桃、李、“安順金刺梨”、桃、核桃、葡萄;海拔1 300 m以上地區(面積約占10%),主要發展蘋果、梨、桃、李、核桃和板栗等。城市近郊,結合農家樂,主要發展觀光效果好的優質桃、葡萄(主要為抗性差但綜合品質較好的歐亞種葡萄,實施簡易避雨栽培)、櫻桃、楊梅和大果枇杷等,以優質取勝。
三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開展對基層農技人員和果樹生產者的培訓,培養一批果樹生產技術推廣骨干和種植管理能手,提高水果產業相關從業者整體科技素質。
四是加大對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以工業化理念發展果業,實施標準化栽培,積極推廣科學修剪、疏花疏果、果實套袋、配方施肥、設施栽培等果樹栽培管理新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果樹產業科技含量及經濟產出。
五是完善質量標準體系。依據各樹種及主栽品種生物學特性、國家質量安全標準,制訂各類水果生產操作技術規程,指導果農實施優質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的指導下,各縣(區、管委會)設立監測站,各鄉鎮設立監測室,對生產資料選用、生產、包裝運輸等進行全程監控,確保果品達到優質、安全、衛生、無公害。
六是構建信息服務體系。利用信息一站通建立水果銷售信息服務中心,鄉鎮、村建立水果信息服務站,大中型批發市場建立水果銷售信息網,爭取并入全國銷售信息網絡。鼓勵水果協會與合作社及營銷大戶建立自己的網站,實現網上銷售的突破。
七是拓展銷售中介服務體系。鄉鎮農技推廣站要通過為果農提供技術承包、信息咨詢等社會化服務,逐步發展成為功能齊全的綜合服務實體,并從農民急需的生產服務項目入手,逐步拓展鄉村集體服務組織的服務內容。大力扶持、放手發展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和民辦服務組織,支持各類水果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依法開展工作。
八是加強果品加工與貯藏運輸體系建設。積極引進果品加工企業,同時對現有小型水果加工企業采取改擴建的辦法,提高其生產能力。通過開拓市場,深化加工,延伸產業鏈,努力提高安順市水果產業整體效益。依托果業協會、中介組織或專業批發市場,組建全市果品銷售聯合實體。爭取在近年內建立果品商品化處理生產線一條,實現產后果品預冷、機械化清洗、分級、干燥、打蠟、包裝、貯運、銷售一條龍,提高優質商品果率。